🌹《论语》学而第一 第四章
发布时间:2025-09-05 05:06 浏览量: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圣贤之道 改过而已
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是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他姓曾名参(参读“身”),字子舆。称呼曾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所以这一句也是曾子的弟子记录的。
曾子本身是孝子,有纯孝之心,是“二十四孝”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称为宗圣。夫子是大圣、至圣,他是宗圣,他承传了夫子的学问,得到了夫子的真传。“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必定是曾子从孔老夫子那里学来的。
这句话是曾子讲自己如何修身的。“吾日三省吾身”,“吾日”是哪一日?就是今日,就是每天。每天从三个方面,三件事情上去反省自己。
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忠?什么叫忠?《朱子集注》里解释说:“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叫忠。承诺了要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去办?这要反省。接受了工作,有没有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这是忠。
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讲交友。“朋友有信”,是说朋友不可欺,交朋友要讲求信义。不欺人才是不自欺,欺人就是自欺,自欺欺人。什么叫信?“以实之谓信”,实实在在,真诚相待,绝没有虚伪狡诈,更没有欺骗。
第三,“传不习乎”。传是什么?“受之于师”叫传,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老师传给我们的道德、学问、知识、技艺,这些都要“习”。习,首先要熟悉,对于老师所传的,我们要精熟,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落实。
曾子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件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传不习的这些毛病,就立即改过来,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忏悔,改过迁善。每天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天都不懈怠,这是真诚地在学习圣道,而“诚意”是“为学的根本”。
所以“学习圣道”没有别的,不是让我们从外面得到点什么,自性中本来具足,不用再增加什么,只是“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把自己原来的毛病、习气去除掉而已。因此学习圣道最重要的就是反省改过,改过才能进步。《大学》里讲到商朝的开国天子汤王,他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着一句格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自己天天要进步。怎么进步?就是用曾子的“三省”天天反省改过。
曾子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曾子天性并不是很聪明,孔老夫子曾经说,“参也鲁”,鲁是鲁钝,这里是说曾参曾子比较笨拙,比较愚钝,天性并不聪明。但是勤能补拙,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做一百次,总能做到。譬如背书,人家过目就能成诵,我要背一百遍才能背下来,没关系,笨鸟先飞,我们努力,也一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准。人家十次能背下的,我一千次总能背下来了吧?要下这个钝功夫。这个“十、百、千”,可以理解为次数多,不必一定具体到多少次,是讲学而不厌,勤能补拙。曾子就是这样下钝功夫,老老实实,真诚地来治学,来求学,所以他能得孔老夫子的真传。
《论语》里讲,夫子之道,是由曾子一以贯之,曾子得到了真传。“夫子之道”是什么?就是“忠信之道”。所以曾子每天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他天天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他坚持了一辈子,就算三十年,也超过了一万日,所以他能得到夫子的忠信大道。
曾子反省的三件事,第一个讲忠,第二个讲信,第三讲传习。这三个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忠信”是“传习之本”,没有忠信,怎么可能真正把老师所传授的教诲去落实、去实践?因此老师所传的是什么?忠信的大道。我们学生学什么?学忠信的大道。夫子之道,忠信而已。从这里我们就能体会,曾子的实学到底是什么。
孝悌忠信 中国精神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讲到孝悌,这里讲忠信,孝悌忠信,八德的前四科,四个德目,这就是中国精神。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复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古圣先贤用最简单的话就概括了,“孝悌忠信”。孟子说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是“中国五千年道统的精华”。
曾子传承了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孝悌忠信而已矣”。夫子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夫子所总结、传承的还是古圣先贤之道。有了“孝悌的精神”,家庭就能和睦,社会就能和谐;有了“忠信的大道”,民族就能振兴,国家就能强盛。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如果一个朝代,从国君到臣子们,都不讲求孝悌忠信,就很容易有亡国之难。有孝悌之心的国君,必定是爱民的,就像尧、舜这种圣王,不外乎就是把孝悌的存心扩展到对一切民众,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了孝悌,他自然就不会把民众放在心上,所谓“亲亲而仁民”,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怎么会仁民爱物?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把朝廷管理得很好,天下大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社会安定了,经济繁荣了,他就忘记了“孝悌忠信的精神”,开始追求自己的享受,甚至把儿媳杨玉环娶为自己的贵妃,这就乱了人伦,并且“从此君王不早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后来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举兵叛乱,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整个大唐江山失落了一半以上,不久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唐玄宗曾经对安禄山有很多的奖励,很信赖他,没想到他竟然背叛作乱,当然他是一个不孝不忠之人。这就是前面讲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反之,好作乱必定会犯上,好犯上必定是不孝不悌,不忠不信。那么他的下场呢?没过多久,他的儿子安庆绪就把他给杀了,自己称帝。安禄山自己不孝不忠,他的儿子就是不孝不忠。应了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犯上作乱,儿子也犯上作乱,真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安史之乱”,安指的是安禄山,史是史思明,这两个人都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信之人。后来安禄山的一个副将史思明,又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自己又称皇帝,这是“上行下效”。后来史思明的下场和安禄山一样,他的儿子史朝义为了得到皇帝的位子,杀了史思明,自己称帝。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又是“一报还一报”,明显的“因果报应”。那么史朝义的下场呢?唐朝郭子仪带兵平定“安史之乱”,称帝只有两年的史朝义,最后落得个上吊自杀的下场。“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终于被平定了。
安禄山、史思明两对父子的下场, 证明了什么?“无孝悌忠信之人,是天怒人怨”。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对安史之乱当然也要负责任,他自己还注了《孝经》,逐渐忘记了“仁民爱物”,把《孝经》里讲的这些大道理都忘了,所以落得这样几乎亡国的下场。
我们希望国家强盛、社会和谐,还是要大力地提倡弘扬“孝悌忠信的精神”,这种精神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的考验,已经证明了是真理。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天下是中国的天下,中国在古代兴盛的时期很多,而每次这样的时期,都是“孝悌忠信的中国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去侵略过外国,至少汉族统治的时候没有侵略外国。中国是用什么来令天下归附?用德行,以德服天下。中华文化讲的是“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为什么爱好和平?因为它讲求“孝悌忠信”。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没有别的,还是要回归“孝悌忠信的道统”。
忠信传习 成就圣贤
曾子就是在忠、信和传习三事上着力用功,一生不改,所以他成了圣人。三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像曾子那样做到,这就是“修身”。《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本”怎么落实?曾子这三事就是我们的具体落实。“忠信”是讲“存心”,“存心”是“忠”,心上用中,中道。怎么才能做到中?“无私”叫“中”,有私就没有中。有私就是分彼此,有人我二相。所以真正要做到中,放下私心,大公无私,放下我相人相,这才能做到中,我们的言就有信了,“信”和“忠”其实也是“一体的”。“忠”是“体”,“相”是“信”。
传要去习,老师传授的我们一定要去实践,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老师有信心,信赖老师。老师是不是圣人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相信老师所说的圣人的教诲,这是我们学道第一个要建立的信心。当然选择老师很重要,首先要选择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我们才不会跟错老师。选择老师是“听其言、观其行”,看看他所做的是不是和他所说的一致。如果不一致,相反的,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不是真正的善师。如果一旦选择定了,就一心一意地跟老师学,不折不扣地把老师传递的圣贤教诲去落实,依教奉行,老实听话,绝不可以打折扣,打折扣是自己毁掉自己成圣成贤的机会。
为什么学生会不相信老师?对老师所传的教诲、圣贤之道,不能依教奉行,信心为什么会失掉?关键在于见到看老师的过失,并且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看不起老师,甚至觉得老师还不如我,轻慢老师,当然这样就很难认认真真地落实老师的教诲,所以传不能习。
曾子之所以能成为孔老夫子的传人,可贵之处就是把老师的所传不折不扣地去习、去实践、去落实。在他的心目中,老师是圣人。孔老夫子有没有过失?有。《论语》里有记载,夫子有一次也犯了过失,但是夫子难得的是,别人一提醒他,他马上欢喜接受,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这过失就没了。把所有的过失都改了,就是圣人了。老师犯过,那是老师的事情,但是当学生的,即使老师犯过了,也不能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这叫“师资道合”。我们看老师,真的是圣人,即使是有过失,也是示现教诲我们的,哪里有真的过失?
境由心造,外面的一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的心境感召的。自己有这个心念,就感应这样的人事物。如果我们见到别人是圣人,就是“以圣心”看人,那自己也是圣人;我们看别人是小人,就是小人之心,“以小人之心”看君子,君子也都成为小人了,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为什么?自己的心被污染了,把别人的过失装在心里。别人是不是真有过失还未可知,可能他是示现的,可能他是不得已才这么做,我们不知道来龙去脉,不了解对方的存心,把他的过失当成是真的过失,这是自己污染了自己的心性。如果也是这样看自己的老师,那就是自甘堕落,自绝于师门之外,怎么能成就?所以,“学道最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老师的过失,不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我们做弟子的,真把老师看做圣人,那就恭喜了,有圣人在教导自己;我们把老师看成一般凡人,就是凡人在教导自己,所以得到的利益不一样。曾子这句话讲的忠、信、传习,是把别人都看成圣人,忠信就做到了圆满,我们就得到大道了,圣贤之道就圆满了。
《大学》讲,“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的大道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能够恢复本性的明德,就成圣人了。怎么得到?“忠信以得之”。有人、我二相,心就不忠;见别人有过,就是不信。信什么?信人人本来是圣人,本具明德。若见他人有过失,我们就不信,不信他是圣人,只信他是凡夫。若见老师过,当然就不能传而习。
老师所传的,还是忠信的大道,我们接受老师的教诲,但不能真正落实,为什么?骄慢,“必骄泰以失之”,大道就失掉了。这是自己作践自己,自暴自弃。《弟子规》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自暴自弃就是把自己推到了圣贤门外。
曾子的忠信之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贤的大道。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真实切近的功夫。从哪里做起?从不看别人的过失学起。“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古大德的教诲。真正修道之人,不会看世间人的过失。换句话讲,见世间人的过失,就不是真修道人,忠信都失掉了,离大道就远了。所以我们天天反省、忏悔、改过,要在这上面用功,这正是曾子一生成就圣贤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