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教师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精准坐标
发布时间:2025-09-03 15:56 浏览量:2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体力量。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治理形态乃至教育的整体生态。教师角色也因此面临着深刻转型,师生关系亟待重构。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已连续三年发布《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为推动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助力教育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实施,推进“百区千校万师”建设,本刊聚焦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六大行动和《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访谈行业专家,探讨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趋势,并从过去三年的报告中选取部分区域和学校的优秀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专题策划,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梳理我国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存在问题及提升建议,凝炼经验,示范引领,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观察丨让每位教师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精准坐标
当智能助教走进课堂,当虚拟教研室跨越山海连接城乡,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参与教学设计、重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发展路径正经历着一场无声且深刻的变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是形成“师、机、生”三元结构的教育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是重塑教育生态、回归育人本质的系统工程。
顶层设计: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深刻影响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成色。从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到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再到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清晰脉络,勾勒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路径。2025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重点部署六大行动,推进“百区千校万师”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
实践探索:让数字化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引擎。教师发展应筑牢数字素养之基,抓牢育人能力之要,强化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之擎。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施寒暑假教师研修活动,设置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题,累计培训教师超过8000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数字化学习与发展能力。在一线教学的土壤中,“数字化根系”正在蓬勃生长:大数据勾勒的教师“画像”催生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智慧教室的实时反馈系统化身教学改进与反思的“数字之镜”,智能教研组织活动的推进与资源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支持教师的差异化发展与促进培训机会的公平。
未来之思:构建数字时代教师终身学习新生态。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师正通过“三个转变”实现专业发展的跃升: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生态的构建者,从技术应用者转变为教育场景的设计者,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者。面临角色重塑与能力提升等多重挑战,教师需要积极适应智能教学环境,培养数字化教学意识,合理合规地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建立终身学习思维持续推动自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数字化不仅为教师发展插上技术之翼,更在重塑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周期。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需要为教师队伍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发展体系,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技术赋能中找到发展的精准坐标,在数字变革中坚守育人初心,绘就“大国良师”的时代画像。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8月刊(总第1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