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喜||怀柔国防教育故事之二《铁骨筑通途 开路当先锋》
发布时间:2025-09-03 15:58 浏览量:2
当前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怀柔区全民国防教育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演”,在怀柔文化馆举行。按照安排,原铁道兵部队退役老兵张开喜同志,给居民们宣讲了题为《铁骨筑通途 开路当先锋》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中的部分故事,虽然张开喜本人没有亲自参战,但他向大家介绍铁道兵部队当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现场观众们为之振奋。
主讲者,以退役老兵的姿态,给观众们了敬一个军礼,然后说到:大家好!我是张开喜,今年73岁,来自怀柔区龙山街道迎宾路社区。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军人,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我们铁道兵那些难忘的往事,光辉的历程。
我们铁道兵,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里。它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48年7月5日,以护路军为班底,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因通往锦州的铁路破破烂烂,部队和战略物资根本运不进去。见此,铁道纵队的官兵们心急如焚,没有好工具,就靠一双手,搬铁轨、扛枕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大家争分夺秒、夜以继日,没过多长时间,就把通往锦州的铁路修好了。随着一列列装满战士和物资的火车驶向锦州,我军一下子扭转了战局,并于1948年11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后期,我们铁道兵跟着野战军跑遍了祖国各地。虽然手里没拿枪,但铁路就是我们的战场,时间就是我们的靶向。每次抢修铁路,我们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让解放大军顺利前进,哪怕枪林弹雨,我们也不害怕,愣是用汗水和热血,铺出了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钢铁大道。1949年5月16日,铁道纵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从那以后,我们保障作战的任务便扩大到全国,成了真正的“开路先锋”。
1950年,我们铁道兵团以志愿军铁道兵团的名义,奔赴朝鲜战场,负责保障铁路运输,期间,美军飞机不停轰炸,可咱们的铁道兵战士没有一个临阵退缩,飞机飞走后,马上又投入到铁路的抢修、抢建中。
1951年8月,美军搞了个“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也就是他们说的“绞杀战”。上千架飞机没日没夜地轰炸志愿军后方,企图切断我方的后勤补给线。在一次抢修满津铁路时,因最后一条钢轨型号不对,没办法与另一条接轨。万分紧急之下,战士史阜民直接用身体抵住扳手,当起了“人体螺丝”,这才让火车一辆辆安全通过。他用自己的生命保障了铁路的安全运行。
像这样的英雄事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得难以统计。面对美军的轰炸,我们采取了“集中兵力、分段保障、随炸随修”的办法。白天飞机轰炸时,我们就躲起来,晚上再出来抢修。材料不够,就去废墟里找。没有运输机械,就用人力搬运。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大家齐心协力,抢修、抢建、修复大桥22座,线路1469处次,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处,还新建了20994公里的通信线路。我们用生命和汗水,在朝鲜战场上建起了一条条炸不垮、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证了前线物资的供应,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铁道兵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敌人的轰炸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绞尽脑汁,创新施工方法,先后发明了“枕木排架法”“钢轨架设法”,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脱下军装的那一刻,我哭了……当年我们部队在成昆铁路旁栽下的小白杨,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而在青藏铁路线上,新一代建设者们也在“生命禁区”续写着新的传奇。作为一名原铁道兵部队的老战士,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爱国奉献,永葆军人本色,让军人的优良作风伴随自己的一生。
部分来自会务组提供,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致谢网络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