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将提交IPO申请,具身智能商业化加速
发布时间:2025-09-03 17:09 浏览量:1
具身智能领域中,资金已经快速向头部公司聚集,不少投资人认为行业过热,将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洗牌期,具身智能公司必须快速建立商业化能力
文|《财经》研究员 黄思韵 记者 刘以秦
编辑|刘以秦
9月2日,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宣布,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公司的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在公告中,宇树科技同时披露了公司产品的收入结构:以2024年为例,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与组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约65%、30%和5%。四足机器人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约80%的四足机器人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而剩余的20%则被用于工业领域,如巡检、消防领域。人形机器人则完全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受关注的创业企业之一。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研究机器狗起家,专注硬件,产品最早做的是四足机器狗。2023年开始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2024年,其通用人形机器人G1一经推出便引发热议,基础版起售价9.9万元;2025年初,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上线后迅速售罄。
目前,宇树科技正处在上市的关键时刻。今年7月,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辅导签署时间是2025年7月7日。
(图/宇树科技9月2日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的公告)
从做机器狗开始,宇树科技就在重点做商业化。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2023年,宇树科技占据全球四足机器狗69.75%的销量份额。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
宇树科技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是机器人行业中少数盈利的初创企业之一。今年3月,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赵楠对外表示,宇树科技自2020年以来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
宇树科技被投资方追捧的核心原因就是商业化能力。第三方数据机构天眼查显示,宇树科技已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红杉中国、中信金石、经纬创投、深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等。
一个深耕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向《财经》透露,宇树科技之所以能盈利,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在算法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另一家也在计划IPO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仅在购买算力用于模型运算这一项上,每年的花费就超过1亿元。
据公开信息,宇树科技已在今年6月完成了去年底C轮融资的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资本、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参与了跟投,融资金额接近7亿元,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应用场景有以下三种:一是商业演出类,机器人表演跳舞、拳击,甚至可以作为门店导购员。二是卖给高校,用于科研场景。三是卖给地方政府、大型上市公司牵头的数据中心,用于采集数据。
自动化程度高的汽车工厂是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首选的落地目标,但现实离预期还有很远距离。从2023年起,以优必选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开始和车企合作,流行让机器人“进厂打螺丝”。但一名车企的战略投资人表示,工业场景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机器人目前只能替代0.5个人,经济效益不高,他所在车企只是买了几个机器人用于生产线采集数据。
前述投资人认为,今天愿意为人形机器人买单的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目前机器人的理想用户,大多不是为了实用价值付费,而是为了想象空间付费,这批用户已经可以支撑许多订单。
“用通俗的话来讲,机器人公司要能够把产品卖给知道产品还不成熟的人。”该投资人说。
人形机器人仍然面临着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的行业难题。目前宇树科技的主要业务是销售机器人本体,这能满足商业演出、科研、数据采集的大多数场景。上述投资人称,下一步将考验宇树科技的商业闭环能力,能否补充软件能力,做到软硬件一体化。
按照估值,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梯队,第一梯队的公司有三家: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和银河通用,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第二梯队的公司则包括它石智航、自变量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等十多家,估值在3亿至5亿美元之间。
智元机器人也在计划上市。今年7月,智元以21亿元收购控股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智元当时对外回应称,“公司赴港上市目标不变”。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智元这是在为上市做两手准备,近期有不少科技类创业公司都在做“A+H”股上市的计划。
目前,业内都在期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一位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目前机器人领域已经出现了融资泡沫,如果在今年下半年有两家代表性的上市案例,能够有力维持行业热度。
资本开始向头部公司聚集。不少投资人判断行业过热,将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洗牌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头部企业快速获取资金后,可能会挤压第二梯队公司的生存空间,他建议第二梯队公司聚焦细分市场,比如货运、分拣的场景,以避免与头部企业的直接竞争,才能在行业洗牌中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