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值不值?有人浪费三年,有人逆袭拿高薪,这3点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03 13:15 浏览量:1
前阵子跟在读研一的表妹视频,她对着镜头叹气道:“我们宿舍有个姑娘上周办了退学,说天天对着论文熬到凌晨,却越学越慌——怕毕业找不到工作,更怕这三年白费,还不如现在就去闯闯。”不光表妹学校,最近刷短视频、看论坛,总能刷到“研究生退学”的话题:有人晒出退学申请,说“跨考专业听不懂,硬撑不如及时止损”;有人吐槽“读研像‘坐牢’,既没学到真本事,也错过了职场机会”。
再加上常听人说“现在研究生遍地走,学历早不值钱了”,不少人开始焦虑:三年读研,到底能不能换回一个像样的饭碗?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这事儿,拆解背后的门道,也说说读研到底该怎么读才不亏。
先搞懂:为啥那么多研究生选择退学?不是学历没用,是“预期跟现实对不上”
表妹给我讲了个事儿:她们系有个男生,本科是普通二本,为了“逆袭”考了两年,才考上211的计算机研究生。结果读了半年就退了——不是学不会,是发现导师的研究方向偏理论,天天做算法模型,可他想进大厂做开发,学的东西跟企业需求差太远。“他说与其耗三年混个毕业证,不如现在去实习攒经验,至少知道职场到底要啥。”
其实现在的“退学潮”,不是研究生学历“变废了”,而是很多人读研前没想明白“自己要啥”,入学后才发现“跟想象的不一样”,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为“逃避就业”读研,最后发现“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
有些同学本科毕业找工作碰壁,觉得“先读研缓三年,等学历高了再找,肯定更容易”。可读研期间要么不实习,要么对着论文“闭门造车”,等到毕业才发现:就业压力没变小,自己反而比早工作三年的同学少了职场经验。
表妹的室友就是这样——本科怕找工作,跟风考了文科研究生,读了一年才发现“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做啥”:考公竞争比本科时更激烈,进企业又没实习经历,简历上除了“研究生学历”,啥亮点都没有。最后她咬咬牙退了学,现在在做行政,“早知道当初直接找工作,至少能多攒两年经验,也不用浪费这一年时间。”
第二种:选专业只看“热门”,不管自己“能不能hold住”
现在很多人读研选专业,眼睛只盯着“计算机、金融、新传”这些热门领域,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比如有个学历史的同学,看金融“赚钱多”,跨考金融研究生,结果入学后要学高数、编程,上课像听“天书”,论文写不出来,答辩都费劲,最后只能退学;还有人选的研究方向太“冷门”,比如文科里的“古籍整理”“小众语言研究”,毕业后面向的岗位少,越读越慌,干脆中途放弃。
第三种:把“读研当镀金”,以为“有了学历就有铁饭碗”
有些同学觉得“只要拿到研究生毕业证,就能找到好工作”,读研期间天天摸鱼:课随便听,论文随便写,实习也懒得找,就等着毕业“躺平”。结果找工作时傻了眼——企业招人不仅看学历,更看“你能做啥”:招产品经理,会问“有没有做过用户调研”;招财务,会看“有没有会计证书、实习经历”。那些只靠学历“镀金”的同学,自然会觉得“读研没意义”,甚至中途退学。
再聊聊:“学历贬值”是真的吗?不是学历不值钱,是“筛选标准变高了”
常有人说“现在研究生遍地都是,学历早就贬值了”,但表哥的经历却截然相反——他本科是普通二本,读了985的机械研究生,毕业时拿到了三家车企的研发岗offer,起薪比本科同学高6000多。他跟我说:“不是学历贬值,是现在好岗位的‘门槛’提高了——以前本科能进的企业,现在可能要求研究生,但只要你有真本事,学历还是‘敲门砖’。”
其实“学历贬值”的说法,背后是“就业市场筛选逻辑的变化”,主要有两点:
第一:高学历的人变多了,“竞争更激烈”≠“学历没用”
十年前,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还不到60万,2024年已经超过130万,毕业的研究生多了,企业自然会“挑挑拣拣”。但这不是“学历贬值”,而是“人才供给增加了”——比如考公,以前很多岗位本科就能报,现在热门岗位(像部委、省直单位)要求“研究生学历”,但这也意味着“研究生能选的岗位更多”,而不是“学历没用”。
表哥说:“我本科时投车企,简历基本石沉大海;读研后不仅能进面试,还能拿到多个offer,这就是学历的作用。要是没读研,我连跟大厂HR对话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企业要的是“学历+能力”,光有学历没本事,才会觉得“贬值”
现在企业招人,早不是“唯学历论”了——学历是“敲门砖”,进门后比的还是“真本事”。同样是计算机研究生,有人读研期间做了三个实战项目、有两段大厂实习经历,毕业就能拿20万+的年薪;有人只混了个毕业证,连基础的代码都写不熟练,自然找不到好工作,最后抱怨“学历贬值了”。
表妹的导师常跟她们说:“读研不是‘混日子等毕业’,是‘借这个平台练本事’——你在实验室做的项目、写的论文、参加的竞赛,甚至实习时处理的小事,都是以后找工作的资本。要是只想着‘拿个学历’,最后肯定会失望。”
关键问题:三年读研能否换回饭碗?答案全看“你怎么读”
很多人纠结“读研值不值”,其实核心不是“学历有没有用”,而是“你能不能通过读研提升自己”。同样是三年,有人靠读研“逆袭”,有人却“浪费时间”,主要看这三点:
第一:读研前想清楚“目标”,别盲目跟风
如果你是为“进好企业、考好岗位”读研,就要选“就业导向”的专业和学校——比如想进互联网,就选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优先选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产业集中的城市,方便找实习;如果你是为“做科研、读博”读研,就选“学术导向”的导师,跟着做高质量项目,多发论文。
表哥读研前就明确“要进车企做研发”,所以特意选了机械专业里“汽车工程方向”的导师,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做了两个车企合作的项目,还去车企实习了半年,毕业时自然能拿到心仪的offer。
第二:读研期间“主动攒资本”,别只盯着毕业证
读研不是“上课+写论文”就完了,要主动积累“就业竞争力”:
- 理工科同学:多跟着导师做“横向项目”(就是跟企业合作的项目),学实际技术——比如学计算机的练编程、学机械的练建模,这些都是企业需要的;
- 文科同学:多去实习,学新闻的去媒体跑采访,学法律的去律所打杂,哪怕只是整理资料,也能了解行业规则;
- 不管啥专业,都要考“有用的证书”——学金融的考证券从业资格证,学会计的考初级会计证,这些都是找工作时的“加分项”。
表妹实验室有个师姐,读研期间不仅发表了两篇核心论文,还去字节做了两次产品经理实习,毕业时拿到了字节、腾讯的offer,起薪22万,比很多工作三年的人薪资都高。
第三:别被“学历焦虑”绑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研——比如有人本科专业就业前景好(像护理、师范),早工作能更快积累经验;有人擅长动手操作,更适合学技术、做手艺,读研反而会浪费时间。
我邻居家的儿子,本科是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去了三甲医院,现在已经是护士长,薪资高、福利好;他有个同学当年跟风考了护理研究生,毕业时虽然学历高,但医院招聘更看重“临床经验”,最后跟他做了同样的岗位,反而少了三年工作经验。
最后说句心里话:读研不是“必选项”,但认真读就“不亏”
现在的“研究生退学潮”和“学历贬值”焦虑,本质上是“大家对读研的期待变高了”——既想靠学历“镀金”,又想快速看到回报。但只要你想清楚“为什么读研”,并在读研期间踏实练本事,三年时间肯定能“换回饭碗”,甚至能换回“更好的饭碗”。
表哥说:“我现在很庆幸当初读了研——不仅薪资更高,接触到的资源、人脉也不一样,以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更大。”当然,如果你不想读研,或者觉得读研不适合自己,认真工作、积累经验,同样能找到好饭碗。
说到底,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学历”,而是“学历背后的你,到底有多少本事”。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只要你踏实努力,就不用担心“没饭碗”——毕竟,这个时代永远缺“有能力的人”,不缺“混日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