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再高薪

发布时间:2025-05-18 21:55  浏览量:4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10元,名义增长2.8%,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69,476元,增速1.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238,966元的年薪拔得头筹,金融业以非私营单位201,883元、私营单位135,339元的水平位列第二。相比之下,银行业的光环已渐黯淡,尽管金融业整体收入仍属“高薪梯队”,但银行特别是普通员工的薪酬已实际大幅缩水。

基本上和银行朋友聊天,没有一个不说自己降薪的,最夸张已近腰斩。从已披露2024年报的23家A股上市银行数据上看,9家银行人均薪酬的确同比下降,股份行成“重灾区”。例如,平安、兴业等银行出现下滑,而国有大行虽有小幅涨薪,但增幅仅1万出头。虽然一提薪水就是员工就是被平均的,但从数据上看银行业高管薪酬总额同比缩水17.29%,类似平安银行高管团队收入甚至“腰斩”。

与科技行业动辄20万+的年薪相比,银行基层员工的薪资结构(固定+浮动)因考核门槛提高、奖金缩水而显得愈发不稳定,不少朋友说“以前被羡慕‘躺赚’,现在连‘基本薪酬’也要靠拼了。”

银行,不再高薪。

但是只要和我聊天的朋友,我都是统一建议,稳住,一定要稳住!出去就不是讨论高薪不高薪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薪水的问题了。

降薪背后是净息差与降本增效的双重绞杀

银行业的降薪潮绝非偶然,而是行业转型阵痛的真实写照。

而净息差收窄是核心导火索。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较2021年高点缩水超50个基点。简单来说,银行靠存贷款利差“躺赚”的时代结束了,贷款利率因支持实体经济持续下调,而存款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存款特种兵”跨城存钱的现象。以某银行为例,其存款利息支出同比激增21.71%,主要源于客户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剧。

与此同时,降本增效成为银行的关键词。从国有大行到城商行,全行业掀起“过紧日子”风潮,山西某农商行要求员工“多发朋友圈”省广告费,平安银行则通过“反向讨薪”追回绩效。这种成本管控甚至延伸至组织架构,部分银行通过优化考核机制、缩减冗余岗位,倒逼员工“内卷”或被动离职。

这时候千万别上当,因为各行各业都在上演利润缩水,降本增效在银行目前阶段还是采用温和手段,卷就卷一下,主动离职就上老当了,其他行业都不给卷的机会,一纸通知第二天就走人。

要么“忍”,要么“卷”,但市场化更难

面对行业寒冬,银行人的选择空间并不大,调整心态是多数人的必须选择。

固定薪资占比降低,浮动薪资上升。但浮动部分与业绩强挂钩,基层员工抱怨“干得更多,拿得更少”。而试图跳出银行拥抱市场化挑战的人,则发现外部环境更难啊。出去发现没牌照了,原来所谓的资源不是自己的立刻就傻眼了。而且证券、资管等金融子行业同样面临降薪,他们其实更惨。科技公司虽薪资高却门槛更高,考公、考编可以是“避险首选”,但是这些是更稳定也是收入更少的地方,最主要这些地方卷(考)进去难度高啊。

上周去一家头部农商行,和业务部门领导聊天说起人员招聘,这家农商行第一次招聘模型人员,领导说很好奇的是很多BATJ的精英们愿意接受腰斩甚至是腰斩再腰斩的薪水来应聘这些模型岗位,问我是不是会很快离职啊。我说领导你看下他们的年龄结构是不是接近35或者超过35的,他一拍脑袋说对,好几个34的,我说这些人不给自己找出路,如果不是大厂的顶尖水平,很快会收到大厂的毕业证书(裁员通知书),他们看的比谁都清楚,是来求安稳的。但会不会离职也是不好说的,主要不是薪水,而是银行的企业文化他们自己能不能接受的问题。

银行业的高薪神话终结,本质是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控的双重结果。

未来,银行要么深耕差异化服务(如区域银行聚焦本地化、国有大行强化综合金融),要么彻底拥抱科技降本(如AI替代重复岗位)。

退一万步来说,真的出去到没有牌照的行业甚至自己干了,没有业绩,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在银行里面那些管理方法论真的没啥用,至于那些银行出来的领导们更会失落,原来那些“真心”的朋友和“诚恳”的客户会突然都消失了,因为这些人盯的都是位置,而不是你这个人本身,别错把平台当能力。

与其留恋过去的“稳定”,不如主动适应“绩效为王”的新规则。毕竟,当行业从“躺赚”步入“硬赚”,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