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谁来当第一任省委书记?毛泽东没听众人意见,直接点了黄克诚
发布时间:2025-09-04 04:15 浏览量:1
1949年8月,湖南马上要和平解放了,
这片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地界,谁来当第一任省委书记,太关键了。
毛泽东没听众人意见,直接点了黄克诚。
大家都纳闷:为啥是他?
这人刚从天津战场下来,凭啥让他来管湖南这么大的摊子?
那年头正是打仗的节骨眼,解放军要往南往西南打,湖南是必经之路,
白崇禧的部队就在那儿,这块地抓在手里太重要了。
新上任的书记得干好几件大事:
大军过路要粮草要人马,地方上刚解放得稳住,不能乱;
程潜、陈明仁刚带着队伍反正过来,这些人得招呼好,统战的活儿不好干。
所以这个人选,不光是管湖南一省的事,牵一发动全身,选错了麻烦就大了。
毛泽东心里早有盘算。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黄克诚。
他不光会打仗,搞建设、管城市也是一把好手。
之前天津刚解放,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他当天津市委书记。
黄克诚一到任就拿出章法,提出“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十六字方针,
几个月工夫就把一个烂摊子收拾得有模有样,工厂开工了,商店开门了,人心也稳了。
毛泽东专门电召黄克诚进京汇报,听完详细报告后拍了板:“军政兼优,能担大任。”
有这桩事打底,毛泽东心里有底,让他去湖南,不是临时起意,是经过实打实考察的。
毛泽东看中的正是这一点:湖南是大军追歼白崇禧集团的必经之地,四战之地,
粮草要靠这里出,弹药要从这里过,几十万大军南下西进,哪一样都离不开稳固的后方。
黄克诚是行伍出身,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最知道部队缺什么、前线要什么,
怎么把老百姓的粮食变成军粮,怎么把散落的物资集中起来送上去。
他不光懂军事,更会搞协调,
能把地方上的干部、起义部队、甚至乡绅都捏合到一起,为大军办事。
白崇禧在南边摆了个"湘粤联合防线",
湖南就是捅破这防线的刀尖,后面得有只稳当的手握着刀柄才行。
黄克诚在天津搞过接收,又在苏北带过兵,军政两条线都熟,这种时候派他去,
就是让他当这个"总后勤部长",前方打到哪,粮草就送到哪,这种事,
得有个能说了算、镇得住的人,黄克诚就是这种人,毛泽东心里清楚,没人比他更合适。
可湖南的事,不光是打仗送粮草。
程潜刚带着省政府班子起义,陈明仁的部队还在长沙城外驻扎,这两个人一个是国民党元老,
在南方士绅里威望高,一个是黄埔一期的名将,手里握着十万多起义官兵,
怎么把这两拨人拢住,让他们真心实意为新政权做事,比送十车军粮还难。
毛泽东在西柏坡就拍过板:“对程潜、陈明仁,要给足面子,更要给实权。”
这话传到黄克诚耳朵里,他心里早有了章程。
刚到长沙第二天,他就撇下行李直奔程潜公馆,
穿着一身旧军装,进门先敬礼,开口就叫:“程主任”,
还按起义前的职务称呼,程潜愣了一下,赶紧请他坐下。
黄克诚也不绕弯子,把省委班子名单、未来施政打算一股脑摆出来:
“您是湖南的老人,湖南的事还得靠您多指点,这些方案您先看,哪里不合适,咱们马上改。”
转头又去陈明仁的兵团部,正赶上部队发饷出了乱子,旧军官克扣军饷,士兵闹哄哄要上街,
黄克诚当场把军需官叫来,把自己的警卫员都派去监督发饷,指着陈明仁的鼻子说:
“军长,你的兵现在是人民解放军,得按解放军的规矩来,缺多少钱,省里给你补,但谁要是敢再克扣,我先撤了他!”
底下干部里有人不服气,说:“程潜是老国民党,陈明仁手上沾过红军的血”,
黄克诚开干部会时把桌子一拍:
“人家带着十万兵马起义,这是多大的功劳!现在倒好,我们自己人先闹起别扭来,像什么样子?程潜、陈明仁现在是我们的同志,以后谁再敢说这种混账话,先撤你的职!”
他让人把程潜的画像挂在省政府礼堂,逢会必提:“程主任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了头功”,
又报请中央给陈明仁的部队番号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军官待遇一个不减。
陈明仁在兵团大会上掉了眼泪,说:
“黄政委看得起我们,我们要是再不好好干,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湖南老乡”。
程潜更是把家里珍藏的古籍字画都捐给了省图书馆,天天跟着黄克诚去工厂视察,
见人就说:“克诚同志是干实事的,湖南有希望了”。
程潜
人心一顺,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黄克诚心里清楚,要真正稳住湖南,光靠团结起义将领还不够,
得让老百姓实打实看到好处,这就得用上他另一个优势了,他是湖南人。
黄克诚是永兴人,从小在湘南农村长大,湖南的土话怎么说,
田埂怎么修,山里的土匪藏在哪,他闭着眼睛都门儿清。
中央那会儿就有不成文的规矩,治理复杂省份,最好派个本地人去,知根知底,老百姓也认。
他到长沙第三天,就带着警卫员往乡下跑,也不坐轿子,
就穿双草鞋,跟路边老农蹲在一起抽旱烟,问今年的收成,问村里的保障好不好。
老农开始还紧张,一听他说的永兴土话,立马松了劲:
"你是省里来的大官?咋说话跟俺们村东头二傻子一个味儿?"
黄克诚哈哈笑,掏出本子记:"他要是欺负你们,你直接来找我。"
半个月后,省委门口贴出布告,减免湖南全年三分之一的农业税,还拨粮食给湘西灾民。
底下人劝他:"大军还等着粮食呢。"
黄克诚把桌子一拍:"老百姓没饭吃,谁给你抬担架、送军粮?"
转头就抓生产,把程潜以前搞的几个兵工厂改成农具厂,又从湖北调技术员来修洞庭湖的堤坝。
最棘手的是湘西土匪,前几任都头疼,黄克诚直接把四野的一个师调过来,
自己坐镇沅陵,说:"剿匪跟打仗一个理,先断他粮草,再端他老窝",
三个月就把湘西百年匪患连根拔了。
那些起义的国民党军官私下说:
"黄书记不像当官的,倒像个种地的,可他说的话,俺们听得懂,也愿意听。"
湖南的局面迅速打开,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变成了稳固的后方,
毛主席
毛泽东没看错人,黄克诚这步棋,走对了。
毛泽东选黄克诚去湖南,不是拍脑袋,是看他在天津能稳住乱局,
知道他能带兵又能管老百姓的事,清楚湖南刚起义完得有个能镇住场子又懂本地情况的人。
把这些都捏到一块儿,才定下这个人。
这就是毛泽东的用人本事,看人的眼光准,把人放在哪儿更准。
黄克诚到湖南后,把那些起义的、本地的、当兵的都拢到一块儿,
粮食送上去了,土匪清干净了,老百姓也安定下来。
毛泽东没看错人,这步棋走得稳,不光湖南稳住了,
南边打仗的大军也有了靠山,新湖南的架子也就这么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