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人“银行取款现场去世”事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5-18 20:00  浏览量:3

作者:李月亮 静女夭夭01一个老太太,死在了银行里。前几天,家属讲了事情的一个版本,把网友气够呛。而银行又讲了截然不同的第二个版本,又把网友气够呛。

先看家属这边的版本。

5月14日,湖南的彭先生在网上发了一条视频,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是在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门前拍的。

视频中,一个老人躺在银行门口,已经去世了。

彭先生义愤填膺地说:

“我姑姑需要钱救命,在医院里躺着。

银行非要本人过来,现在本人过来了,抬着过来的,搞了两个多小时,都没有把钱取出来。

现在人已经没了。”

镜头里,“中国农业银行”的招牌格外的显眼。

随后彭先生又发了一段文字到网上,气愤地讲述事情经过。

最后怒斥银行:

“我想问问银行大佬们,为什么自己的救命钱取不出来啊?

存取自由在哪里?还得赔上一条命!”

这件事迅速在网上发酵,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注意。

多家媒体采访了这位彭先生。

综合他的说法,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去世的老人是他姑姑。

姑姑病重住院,想让女儿把自己的5万元存款取出来,去另一家医院治疗。

姑姑的女儿就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和存折,去银行取钱。

可是银行说,想取钱必须让姑姑本人到场。

女儿告诉工作人员,母亲身体状态非常不好。

工作人员说,“那没办法,本人不来这个钱就取不了”。

家人实在没办法,只好用轮椅把重病的姑姑抬到了银行。

可是姑姑去了以后,需要人脸识别解锁账户。

姑姑那时状态已经非常糟糕,眼睛根本抬不起来,完成不了眨眼、摇头这些动作。

弄了一个半小时,没能解锁人脸识别。

到最后人就不行了。

120急救半个小时,姑姑还是当场宣布死亡。

老人下午5点40多去世,被送到殡仪馆。

女儿留在了银行,折腾到晚上10点多钟,才终于把钱取出来。

这个新闻在网上疯传。

“银行逼死了重病老人”的行径,把网友们气坏了。

留言区铺天盖地都在声讨银行。

很多人认为银行要对老人的死负全责,“应该在银行设灵堂,让行长守灵”。






02

可是。

就在大家义愤填膺骂银行的时候,事情突然反转了。

昨天,涉事银行在配合公安调查后,向媒体公布了事件经过。

银行方面的版本,大不相同——

62岁的彭女士,在农行存了个5万的定期。

5月14日下午,老人的大女儿陈某带着老人的存折和两人的身份证到柜台支取。

连输了三次密码,都没输对。

陈某就说要带母亲本人来银行办理业务。

她并没有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母亲的身体情况。

当天下午四点多,家人用轮椅把老人推到了银行网点。

银行员工发现老人双目紧闭,状态不好,和她说话也没有应答。

就把他们引导到了柜台绿色通道,启动了特殊流程。

银行方面表示,当时就告知了陈某“这种情况,银行其实可以上门服务”。

还跟家属说,“在客户处于急救紧急状态时,可以直接将钱打到医院进行救治。”

但是家属表示已经不打算送老人去医院,要求直接支取存款,用于办理后事。

后来银行工作人员看到老人情况不好,再次告知——

“可以由大女儿陈某留下办理,小女婿可以带老人先回去休息”。

但他们还是拒绝了。

到最后,亲属发现老人状态不佳,拨打120急救。

可是老人抢救无效离世。

总的来说,基本事实双方说法一致:

病重老人为了取钱,被抬去银行,不幸在银行去世。

但其中有几个核心的点,银行和家属说法截然相反。

家属说的是,银行明知道老人病重,还非得要求老人本人到场取钱,导致危重老人死在银行。

按照这种说法,银行不近人情、罪大恶极。

但银行说的是,家属根本没说老人病重。

而且工作人员看到老人后,明确说这种情况可以上门服务。

甚至让家属把老人带回去休息,由女儿留下办理。

再甚至,工作人员还说可以直接把钱打到医院,家属也拒绝了。

按照这个版本,银行其实没啥过错,纯属天降横祸。

今天,这件事有了最新进展,可能也是最后结果——

老人侄子彭先生告诉媒体,家属已经跟银行协商一致,和解了。

“银行负责老人的丧葬费用,以慰问金的形式给家属10万元。”

他表示不认可银行的回应,但不再追究了。

这件事,估计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方拿到了钱,用十万块抚平悲伤的心情。

一方平息了事态,折腾一通破财免灾。

算是各自满意。

03

那怎么看这个事儿呢?

我个人是觉得这次银行挺冤的。

虽然双方对事件的说法严重不一致,但我觉得银行+警方调查的可信度相对高一些。

毕竟银行有全程监控,如果撒谎的话,警方那关他们就过不去。

而如果他们在不知道老人生命垂危的情况下,要求老人本人到场取钱。

其实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要求。

因为“钱”是人的命根子,尤其对于一个老人。

这些年里,子女偷卖老人房产、卷走老人存款的故事不计其数。

如果银行放松监管,子女拿着老人存折来了,银行咔咔就给钱。

那明天的热搜可能就是“银行把我的棺材本搞丢了,我以后可怎么活”。

所以银行必须从谨慎负责的角度出发,严格管理,替老人守住宝贵财产。

其实关于重病老人如何取钱,银行是有明确规定的。

一般来说,家属除了带着存折和双方身份证,还要出具医院的医疗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法定监护证明(证明你是可以取走老人存款的监护人)。

这次事件里,彭老太女儿没有医疗证明和法定监护证明,还不知道存折密码。

那银行就是不应该给她钱。

在女儿没有告知老人病情危重的情况下,银行要求老人本人到场,完全没毛病。

而后面老人在银行去世,这实在不是工作人员能预料的。

最后银行被家属大闹,被网友痛骂,还白白损失了十万块。

说实话,挺倒霉的。

虽然一直以来,银行确实有些事情让大众不满。

但仅就这个事来说,我很同情这家银行。

04

关于这件事,最后我有两点思考,跟大家共醒。

第一,真不是“谁先爆料谁有理”。

对于一个事件,大众常会轻信第一个出来爆料的人。

谁先哭诉信谁的。

谁先挂朋友圈信谁的。

谁先举着身份证发视频信谁的。

如果这个人再说得有鼻子有眼,有图片有证据。

那众人很可能就不由分说信得服服帖帖。

这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

第一个冲进脑子里的信息,很容易被当成绝对真理。

可是事实上,最先站出来说话的人,未必是真占理的一方。

也有一些时候,老实人还在忍气吞声,无理者已经四处散播。

所以我们还是要时刻记得,真理不是“先到先得”的抢票名额。

除了谁闹谁有理,还有可能是恶人先告状。

第二,拒绝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说的是人对某一个实物,会形成固有看法,看到A,就立刻推理到B。

看到女孩,就觉得柔弱。

看到老人,就觉得固执。

看到北方人,就觉得豪爽。

看到清洁工,就觉得没文化。

而这几年,我们对银行也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觉得银行喜欢推诿责任,常常刁难客户,存钱容易取钱难……

所以这次一遇到老人在银行去世的事件,很多人立刻先入为主地觉得“肯定是银行的错”“银行就是事儿多”。

但事实上,还真未必是这个情况。

银行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

第一,大众有一些偏见和误传。

第二,具体到每一个银行,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事件,情况很可能都不一样。

比如这次老人在银行去世的事件,就跟我们最初以为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真不能想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很容易掉入认知陷阱,在偏见和妄断里不断自己打脸。

然后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越活思想越抽抽。

互联网时代,我们都特别需要保持耐心。

需要培养证据思维。

需要建立反常识预警。

需要练习对复杂事情的判断能力。

大家一起加油。

-End-

看完热搜上那对“一夜返贫”的夫妻,我终于明白普通人的存款天花板在哪里……靠,为什么路边摊买榴莲老板抢着给你扒壳,套路太深了!上海聋哑司机偷拍200多名女性事件,背后的人性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