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赢麻了!北京九三阅兵式的三个第一次,足以吸引世界!美西方态度一夜大变

发布时间:2025-09-04 10:43  浏览量:1

据环球网报道,9月3日,26国领导人齐聚天安门城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并共同见证中国新一轮大国崛起的自信与定力。每一次大阅兵,都会引发外界无数解读,但今年的阅兵,三个“第一次”无疑对全球格局投下了巨大的投影。

第一个“第一次”,朝鲜领导人出席中国主场的多边外交活动。10年前,朝方还只是派二号人物崔龙海到场,这次朝鲜领导人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一幕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金过去虽然与美、韩、俄多次会晤,但那都是典型的双边外交。这次北京阅兵,是他第一次站到一个多边场合,和中俄领导人同框。对朝鲜领导人本人,对朝鲜国家战略,都是极大的突破。外界一度以为,朝鲜会继续以“孤立国”姿态自处,没想到这次朝鲜领导人在现场展现出的自如和自信,已经和过去判若两人。

很多西方观察家都在问,这样的同框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其实不难看出。三国领导人共同出现在全球媒体镜头前,释放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历史照”那么简单。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年最担心的就是东亚大陆的多边战略协调,现在这种担心变成了现实的“合影”。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仅是给日本右翼和历史虚无主义者看的,更是对整个亚太地缘格局的明确回应——“我们不是挑战秩序,而是要防止历史重演”。

第二个“第一次”,是中国维和部队首次以独立方队接受国家检阅。很多人会问,抗战纪念和维和部队有什么直接关联?其实这种联系比表面上看起来更紧密。东北抗联的历史基因里,就有国际主义协作的底色。而中国今天的维和部队,正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延展。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在35年里向20多个国家派出超5万名维和官兵,是真正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者。

维和部队受阅,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这一方队的出现,等于中国用行动宣示:“我们变强,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守护和平。”这也是对外界关于中国“搞大阅兵是炫耀武力、给地区添火”的质疑最有力的反驳。中国不是问题制造者,但中国有实力、有责任参与重塑和平秩序。维和方队的亮相,既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也让国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的强军不仅是“能打仗”,更是“能止战”。

第三个“第一次”,则是高超音速导弹与海军无人作战系统的同步亮相,标志着中国军事装备在未来战争形态方面实现了质的跨越。以YJ-21为例,这款高超音速导弹拥有1400公里的超远打击半径,主要针对海上大型舰队,尤其是拥有强大防空系统的航母战斗群。以往,海权大国依靠航母当“压舱石”,现在中国用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就能打破这种平衡。速度快、轨迹难以预测、拦截难度极大——这些特征让任何对手都必须重新审视“海上优势”的内涵。

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国新一代无人系统的高规格亮相。FH-97隐形攻击型无人机、GJ-11海军版、激光反无人系统等装备一同登场,显示中国无人作战思路已全面走向智能化、体系化。俄乌冲突已证明,未来战场上无人机和反无人系统的战术地位堪比坦克之于一战、喷气战机之于二战。美澳虽然也在研发“忠诚僚机”,但中国这次已经实现全球首发。GJ-11的海军版配合076型无人机航母,意味着中国在海基无人作战领域同样已站上全球前列。这种装备代际的跨越,不再是“跟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跑”甚至“领跑”。

这三大“第一次”,本质上都不是为了“秀肌肉”。阅兵的真正意义,在于用历史记忆、现实能力和未来愿景三位一体,给国际社会一个清晰信号:中国在强大自身的同时,依然选择和平、合作、责任为主线。如果说十年前中国阅兵还带着某种“追赶”的味道,这一次已经是“自信登场”,是主动塑造新格局的姿态。

再看外部反应,欧洲主流媒体和学界都罕见地对中国阅兵活动给予高度关注与正面评价。德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二战中承受巨大苦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德国莱茵-内卡都会区德中友好协会主席库尔茨说得很直接:这样的纪念,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是提醒世人珍惜和平的契机。德国智库专家贝恩德·安迈尔进一步指出,中国近几十年在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中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让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处于引领地位。正如他所说,“联合国需要被赋予新的使命,而中国正是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总的来看,这次北京阅兵式用三个“第一次”,不仅震撼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全球多边格局中的话语权上了一个新台阶。多边外交的升级、维和部队的担当、军事装备的突破,三者叠加的不只是力量,更是责任。中国不是要“挑战秩序”,而是要在坚守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基础上,参与和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这才是北京阅兵式最值得全世界深思的地方。中国,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技术、理念,向全球证明:“强大”与“和平”完全可以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