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调出炉,乌80%受访民众选择停战,泽连斯基再不收手就晚了
发布时间:2025-09-04 11:03 浏览量:1
乌克兰评级集团刚公布的抽样数据,把外界猜了好久的事儿挑明了:现在乌克兰社会更想停战,不想再耗下去了。1600个受访者里,超过八成同意“靠谈判结束战争”,近六成明确倾向“先停火,再找妥协办法”。更关键的是,问到“停火得靠啥保障”,七成五的人都指望欧美能给个明确的安全承诺 。至于怎么谈,只有两成赞成基辅直接跟莫斯科对话 ,更多人希望找第三方来搭个台。
跟这份民意变化同步的,还有个看似是技术调整、实则藏着政治信号的政策:乌克兰内阁放开了18到22岁男性离境 。俄罗斯媒体马上就拍了边境堵车的画面,说乌克兰人在往外跑;乌克兰边防队解释说,夏天加周末本来就容易排队。但不管怎么说,社会里那种“累了”“怕了”的情绪,已经像边境线上那一串车灯似的,明眼人都能看见。
再看外交这边。阿拉斯加峰会之后,美国推动的停火计划根本没落地。克里姆林宫还是把“红线”摆得明明白白: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制裁得谈怎么取消 。普京的说法,又回到了开战前要“书面保证”那套。
而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从2024年秋天就提出“胜利计划”,核心就是靠硬实力当筹码——让西方解除对武器使用的限制、允许打击俄罗斯境内深处、加大制裁力度、拿到北约入场券、部署非核武器威慑、不接受设立缓冲区 。这套组合拳的目的很直白:逼着俄罗斯坐到谈判桌前,还得让对方让步。
可现实根本不顺着这个来:欧亚大陆上的战火还在升级,俄军在东部战线慢慢推进;乌克兰这边,征兵越来越难,电网被打坏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海上没什么舰队对抗的热闹场面,但天上天天有无人机飞;地面上既要守阵地,还得每天想办法把无人机、滑翔炸弹和导弹拦在城市外面。
其实这份民调透露出的,不是什么政治口号,而是社会心态的转折点。打了三年,大家终于承认:口袋里的钱快花光了、家里人散的散了、城市老停电、年轻人还在往外走,这些加起来,根本没法再透支下去 。
想停火吧?又不敢直接跟莫斯科谈,这种矛盾在数据里藏都藏不住:对俄罗斯的恨和怕,压着想要理性谈判的念头;对西方的安全承诺,又抱着“必须得有”的期待。但说实话,安全保障不是写在纸上的漂亮话,要么得有军队驻扎,要么得有能验证、能持续、能追责的机制 ,可现在这两样,一样都没准备好。
我得把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扒出来说说。从军事实际操作来看,乌军在某些方向上,曾经有过“花小钱办大事”的机会,比如用远程无人机偷袭俄罗斯的后勤和炼化设施 ,投几十万到一百来万美元,就敢说让对方损失“几十亿美元”,账面上看着特别划算。但真正能影响战役的,还是防空火控系统、弹药补给速度和士兵轮换情况。
俄罗斯把滑翔炸弹和无人机饱和打击 当日常操作,靠的是工业生产的持续能力;乌克兰想扳回局面,全得看西方给武器的节奏和放开限制的范围 。也就是说,基辅每走一步,不管是政治上的风险,还是军事上能拿到的好处,都得先问过美国和欧洲的意见 。这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弹药箱里到底有多少东西说了算。
有人会问:既然老百姓都想停战,泽连斯基为啥不顺势“踩刹车”?答案其实不复杂。但凡在战时当领导人的,都得应对三个问题:国内能不能稳住政治地位、战场形势能不能控制住、国外盟友的承诺能不能兑现。
基辅要是公开说“可以让步”,国内政治马上就会分裂;俄罗斯会觉得“乌克兰士气不行了”;盟友的援助还没到手,也可能变卦。这三件事,只要有一件没准备好,“刹车”就不是停下来,而是直接“打滑”。但反过来说,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 。这份民调已经把风向转过来了,时间对泽连斯基并不友好,要是还不调整战术和策略,找个“软着陆”的办法,等着的不是突然来的和平,而是前线被动挨打、后方越来越空虚 。
接下来得把“安全保障”这四个字拆透了。世上有用的安全保障,基本就三种。第一种是签条约+驻军 ,就是把军队和旗帜插在你家门口,谁动你,就是动我。第二种是签条约+快速反应和制裁机制 ,不驻军,但威慑力来自“一旦出事就自动响应”。第三种是多国监督+验证停火+分阶段取消制裁 ,其实就是一套有约束力的停火监管体系。
现在乌克兰面对的现实是:离第一种差太远,第二种得看欧美政治周期(比如选举会不会变天),第三种则需要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愿意把“谁先停、停在哪条线、谁来验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军事坐标上。
对比现在双方的说法,俄罗斯“不让乌克兰入北约”的红线,和乌克兰“不接受缓冲区”的态度 ,正好在关键问题上顶死了。也正因为这样,谈判里“第三方”的角色才变得重要,但重要不代表能解决一切——到底是美国单独牵头,还是美欧一起担保,甚至找中立国家来验证停火,都得在实际的战火里找平衡点。
再把目光拉回社会这边,18到22岁男性可以离境的政策,象征意义比实际走多少人更重要。这拨人本该在大学里读书、在工厂里干活、在技校里学技术,他们是“战后重建”的核心人力。这个政策一出台,其实是在说:征兵能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留住这些“火种”比硬扛更重要 。别把这解读成“投降”,这恰恰是对长期安全的现实考虑 。
但麻烦也跟着来了:征兵体系能不能稳住、财政税收能不能保住、技术工人够不够用,都会出问题。这些结构性的麻烦,开一次峰会根本解决不了。反而要是停火框架定下来了,怎么把外流的人吸引回来,怎么保证他们回来后有工作、有电力、有地方住,这才是真正考验执政能力的“第二战场”。
再说说战场的“温度”。俄罗斯在东部慢慢推进,不代表它不疼。防御体系得靠纵深部署和士兵轮换,才能挡住滑翔炸弹的持续打击,而每修一条新工事,都需要水泥、钢材、工程机械、工兵,还得花时间。乌克兰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行动,曾经打乱过俄罗斯的节奏,但后来火力、兵力和空中情报没跟上,好机会没抓住。
两边都在加无人机的投入,乌克兰说的“花小钱打高价值目标” ,在舆论上很亮眼,但在整体战略消耗里,只能算“敲边鼓”。电网被打坏后,工厂没法灵活生产,老百姓对战争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数字背后,是一盏盏熄灭的灯——当一盏灯反复灭三次,老百姓心里的动摇,就会出现在民调里 。
最后回到政治层面。我知道有人不爱听“停战就是让步”这种简单的说法,但现实要复杂得多。停战不是彻底结束战争,停火线也不是承认对方占了你的地 。这话听着像老生常谈,但现在必须说清楚。
基辅要想稳住局面,得有三样东西:能执行的安全条款、能验证的监督机制、能逆转的制裁路径 。条款得具体到“无人机不能飞哪些区域”“导弹库存和部署范围有多大”“防空雷达怎么开关”“侦察卫星数据怎么共享”;监督得明确“谁在地面设监测点、谁提供影像和情报、谁来判定违规并追责”;制裁路径得写清“什么时候触发制裁、什么时候缓解、什么时候再恢复”的流程。
只要这三样能做成“可拼接”的模块,哪怕不能一次到位,也能分阶段落实。
有朋友会追问:美国到底想干什么?从现在的信息来看,美国确实在推动谈判,但没给乌克兰“能不能入北约”的最终承诺 ;对乌克兰使用武器的限制,还是影响着局势走向;特朗普要是上台,据说倾向于快速停火 ,但具体怎么干没说清楚,外界只看到他老催着谈。
欧洲这边,钱和武器还在给,但提到“派兵驻扎”就躲躲闪闪;有些关于“维和部队、设立缓冲区”的想法,既被俄罗斯明确拒绝,乌克兰也不买账 。在这种拉扯里,泽连斯基想“靠实力换和平”,本身没错,但要是把所有筹码都押在“入北约+解除武器限制”上,就会走进死胡同——只要盟友一犹豫,前线的压力和后方的民意就会一起把他往后推。
这份民调已经把风向转过来了,社会现在最想要的是“马上能感觉到的安全”,而不是“某个遥远的胜利口号”。战场可以接着打,外交可以接着谈,但国内社会能扛多久,是有极限的,不能反复试探 。要是还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轮援助、下一次进攻、下一场峰会上,这不缺勇气,但缺对“系统性风险”的把控——换句话说,再不停手调整,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时间和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