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平方半年融了七轮 智驾“大牛”换道竞逐具身智能
发布时间:2025-09-04 11:22 浏览量:1
《科创板日报》9月4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期,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融资消息不断,凸显出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及资本对该领域的持续看好。
智平方完成由深创投领投的新一轮A系列融资,深创投单家投资超过亿元;与此同时,由智能驾驶芯片上市公司地平线副总裁兼智能汽车事业部总裁张玉峰创办的创企——无界动力(北京)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将于近期完成首轮融资。
这一系列动态,凸显出智能驾驶领域资深从业者跨界投身具身智能赛道后,企业快速获得资本青睐的行业趋势。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大牛”纷纷离职后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创业,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额融资,在2025年掀起具身智能赛道新一轮融资狂潮。这些创业者正将汽车行业积累的工程化经验、数据迭代体系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成熟的产品思维和商业模式等注入具身智能领域,推动机器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跃迁。
此外,具身智能赛道的火热,反映出技术融合与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智能驾驶技术在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积累,与具身智能机器人所需的技术高度相关,使得这些跨界创业者能够快速在新领域找到切入点。
半年完成7轮数亿级融资
由自动驾驶行业精英成立的具身智能领域初创公司快速获得资本青睐,短时间完成大额融资,已是业内常态。
智平方本轮融资,不仅有老股东敦鸿资产、国投的持续加码,还吸引了华熙生物和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以产业资本的身份参与。资金将用于智平方GOVLA大模型及AlphaBot系列机器人的持续迭代、自建产线扩容与全球市场拓展。
这是智平方半年以来完成的7轮数亿级融资中的一轮。此前,公司先后获得国中资本领投的Pre-A+++轮、普华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还引入达晨财智、基石资本、南山战新投等机构投资。
谈及为何选择“高频次+多轮次”融资,智平方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这主要源于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的热情,以及对智平方技术与商业落地能力的认可。“我们选择高频次、多轮次的融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投资机构主动关注度高,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在发展阶段更灵活地获取资源和支持。”
智平方已经推出了三代机器人产品,分别是AlphaBot、AlphaBot 1S、AlphaBot 2,均为轮式可升降人形机器人。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场看到,AlphaBot机器人能在模拟工厂搬箱子码垛、在软饮吧做咖啡冰淇淋,还能在舞台敲架子鼓。
目前,智平方机器人年内订单量已超过500台,关于订单客户的来源,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订单主要来自汽车制造、泛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工业服务领域,以及部分公共服务场景。现在正处于密集交付期,自有产线本月正式启用,年产能超过千台,能够全面打通“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交付”的闭环,确保订单按节奏完成。
“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情况做动态规划,产能与交付节奏是匹配的。目前自有产线的能力已经可以满足需求,暂时没有代工计划。”
技术路径上,智平方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端到端VLA(视觉-语言-行动)技术的企业之一,今年4月,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全域全身VLA大模型(GOVLA)。
未来3年,谈及行业定位,智平方更想成为“机器人界的特斯拉”还是“英伟达”,上述负责人表示,智平方的定位是软硬一体的通用智能机器人服务提供商。公司既重视硬件的规模化制造,也重视大模型和系统的持续进化。
智驾人才,集体迁移
2024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掀起一波高管创业潮。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负责人刘方、华为车BU自动驾驶系统首席技术官陈亦伦、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等行业领军人物相继投身这一赛道,形成独特的“智能驾驶人才迁徙”现象。
2025年3月,张玉峰创立“无界动力”,聚焦B端工业场景,打造双臂轮式机器人。公司即将完成首轮融资,核心团队已经初步成型,其中包括来自滴滴的技术高管。
张玉峰并非个例。2024年底,地平线前智能驾驶负责人余轶南离职后,联手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和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共同创立了维他动力,同样选择了机器人赛道。
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4月,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曾任小鹏汽车和OPPO的首席科学家与研发高管,主导的各式智能系统在数十万台智能汽车、数亿台消费电子终端、机器人、微软MaaS上投入使用。
业内普遍观察认为,智能驾驶背景人才在本轮具身智能创业潮中占据了相当比例。从百度Apollo、小鹏自动驾驶到Waymo等企业,技术骨干的集体转向,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整体而言,具身智能赛道(涵盖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已成为车企、车企产业链企业及自动驾驶领域行业“大牛”的聚集地,这一群体凭借技术、资源与经验优势,俨然成为当前具身智能赛道中最具竞争力的派系。目前,智能驾驶领域玩家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的路径主要有三类:
车企通过内部孵化组建人形机器人专项团队,直接下场布局;
拥有智能驾驶背景的资深从业者从科技大厂或车企离职后,独立创业成立具身智能相关企业,以初创公司形式切入赛道;
智能驾驶产业链的各头部企业则选择从上游发力,要么切入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领域(如速腾聚创聚焦传感器、宁德时代探索动力系统等),要么与成熟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技术协同或供应链支持参与赛道竞争。
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技术同源
智驾人才向机器人领域的迁移并非偶然。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在技术上存在共通性。两者都需要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等核心能力。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高管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背后的技术底座都是 AI,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本质上是同一套智能硬件体系在不同场景下的延伸:前者把“身体”装在车轮上,后者把“身体”做成人形。两者不仅共享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计算单元与操作系统等核心零部件,还使用感知、决策、控制算法及云端数据闭环。
因此,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并不是跨界,而是 AI 能力在“可移动物理终端”上的自然迁移与升维——智能汽车解决了结构化道路的无人驾驶,具身机器人进一步把 AI 的触角延伸到非结构化、全场景的物理世界,顺理成章地成为智能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的技术栈高度重叠,成为人才跨界的底层逻辑。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正在具身智能领域实现复用。
比如,在智能驾驶中,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融合算法已趋成熟。它石智航CEO陈亦伦此前透露,今天具身智能很多工程实践,都是从自动驾驶系统迁移获得的,比如两者底层的算力芯片、软件架构、通信中间件、快慢思考的异步推理系统、数据闭环等都可以直接复用。
他表示,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在技术上同宗同源,开发经验上有很多联系。自动驾驶是具身智能的关键子任务,代表了移动和导航能力。今天很多商用的机器人,还在使用类似于扫地机器人的模块化分层方式,即利用SLAM+规则规划完成任务,其实应该切换自动驾驶端到端的AI实现。
“其次,自动驾驶替具身智能提前踩了一个巨坑——AI需要定义在4D时空中,而不是2D图像内。自动驾驶的端到端系统,实际上就是统一了时空的感知、决策和规划。所有模态,不管是输入的视觉,还是输出的动作,都被统一在时空坐标系下。” 陈亦伦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海量标注数据和仿真训练经验,正在具身智能领域发挥价值。比如51Sim将合成数据从自动驾驶迁移至机器人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