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散步散出来的?医生提醒:就算胃是铁打的,也经不起这样走
发布时间:2025-09-04 16:22 浏览量:1
►
本文170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退休后养成了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她觉得这样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控制体重,时间一长,还引来不少邻居“组团同行”。
可最近她总感觉胃胀、反酸,晚上躺下后尤其不舒服。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胃食管反流病,而罪魁祸首,竟然就是她坚持多年的“饭后散步”!
很多人都以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金科玉律,但医生提醒:走得对,是保健;走不对,反而可能伤胃、伤身。
从中医角度看,适当活动确实有助于“运化脾胃”,促进食物消化。但“适当”是关键。现代医学也认为,适度的饭后活动可以刺激胃肠蠕动,缓解饱胀感,预防便秘。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散步都对胃好。
很多人误以为饭后走得越多越快越健康,实际上却是在“折腾”胃。
吃完饭,胃正在努力工作,把食物搅拌、消化,再慢慢排入小肠。如果这时候立即快走或剧烈运动,胃肠道的血液供应会被肌肉“抢走”,影响消化。
更糟糕的是,快走时身体上下震动,胃里的食物容易逆流,引发胃食管反流,出现烧心、嗳气、喉咙有异物感等症状。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研究数据,超过7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饭后立即活动的习惯,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易中招。
医生建议:饭后休息20~30分钟后再散步,每次10~20分钟即可,步速不宜过快,保持轻松、舒适的节奏最合适。如果吃得特别饱,那就别急着动,先坐一会儿或靠着椅背休息一会儿,等胃“缓过劲来”再考虑活动。
另外,不要边走边喝水、边打电话、边弯腰捡东西,这些动作都会增加腹压,影响胃的正常工作。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饭后散步,以下这三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1. 胃动力弱的人
有些人本身就容易消化不良、胃胀、嗳气,饭后一动,胃部负担更重,出现反酸、胃痛的概率更高。
2. 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
这类人胃里的“阀门”——下食管括约肌功能较弱,饭后一动,食物和胃酸就容易“倒灌”,造成灼烧感和喉咙不适。
3. 高龄老人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如果饭后立即走动,容易出现低血压、头晕等症状,甚至增加跌倒风险。
1. 加重胃下垂
饭后立即散步,尤其是走得太久或提重物,胃处于充盈状态,容易因重力作用下垂,长期可能发展为胃下垂,引起腹胀、食欲差等问题。
2. 诱发心血管事件
有研究指出,饭后血液多集中于胃肠道,心脏供血反而减少。如果饭后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更需警惕。
3. 增加跌倒风险
饭后血压波动明显,若立即出门散步,在夜间光线较差、地面不平的环境中,容易头晕摔倒,造成骨折或脑外伤。
1. 饭后不马上卧床
饭后平躺或睡觉,也容易引发胃内容物反流,建议饭后至少坐着休息半小时以上,尤其是晚餐后。
2. 避免高脂、辛辣食物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胃负担,也是反流的重要诱因。
3. 三餐规律,少食多餐
暴饮暴食是胃病的“大敌”,建议每餐七八分饱,避免长时间空腹。
4. 慢吃细嚼
咀嚼能帮助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减轻胃的压力。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是保护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很多人觉得胃病就是“吃点药就好”,但其实胃病一旦发展严重,可能演变为胃溃疡、出血、甚至胃癌。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47.8万例,死亡人数约37万,几乎都与长期胃部疾病未规范治疗有关。所以,别拿胃不当回事,也别再用错误的“好习惯”伤害它。
饭后散步,本来是养生妙招,但方式不对,反成隐患。科学地走,才是真的养胃;乱走一通,可能把胃“走坏”了。别再跟风“饭后一小时暴走”,不如坐下休息一会儿,让胃轻松点,也让健康多一点。
参考资料: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胃食管反流病管理共识更新
国家癌症中心. 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