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商业化路径逐清晰|2025中报专题

发布时间:2025-09-04 18:01  浏览量:1

技术走进现实。

《投资者网》吴微

2025年,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产业格局。在特斯拉Optimus开启量产、华为增资人形机器人子公司至38.9亿元的背景下,行业已从"概念验证期"迈入"商业化落地期"。

与此同时,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大的"大脑",而人形机器人则为AI提供了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身体",二者协同发展正开启"具身智能"的全新时代。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平均营收同比增长9.72%,AI应用领域平均营收增速更是达到18.7%,显著高于A股整体水平。

这一轮科技浪潮不仅吸引了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更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场景中开始释放实际价值。AI、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落地,能否让科幻走进现实呢?

AI应用: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创造

2025年被视为AI应用从技术概念普及向深度行业融合的关键转折点。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218.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2%,而中国市场正成为这一增长的重要引擎。

技术层面,AI应用呈现出"全领域扩张、高附加值领跑"的特征。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中兴通讯(000063.SZ)的液冷服务器和AI服务器供应已成为行业标杆。

多模态内容生成方面,万兴科技(300624.SZ)凭借天幕2.0多模态模型,实现了AI原生应用收入6000万元,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200%。工业数字化领域,太极股份(002368.SZ)的政务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已服务全国30多个省市;企业级智能体方面,汉得信息(300170.SZ)推出近百个成熟智能体,合同金额超2500万元。

随着头部企业不遗余力的投入,行业技术突破尤为显著。腾讯混元TurboS采用Transformer-Mamba混合架构,推理效率提升2倍;当虹科技(300441.SZ)的超高清视频AI处理方案市占率达35%;Rokid AI眼镜销量突破百万台,均价降至2000元以下,标志着端侧AI应用的普及化。

当然,在发展之外,行业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数据隐私问题,IBM报告显示2025年16%的数据泄露事件涉及AI工具使用;其次是算法偏见风险,在金融信贷审批和医疗诊断中可能导致不公平结果;再者是监管政策的收紧,某跨境AI企业就因数据出境不合规被罚2000万元,这案例警示了行业存在的合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54%的企业仍无法量化AI投资回报(德勤数据),反映出行业在商业化价值验证方面仍需突破。但随着AI技术与行业Know-how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金融、医疗等数据密集型领域,AI应用正从"辅助工具"向"业务伙伴"转变,价值创造路径日益清晰。

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到场景落地

如果说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年",那么2025年无疑是其"商业化元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支持智能机器人发展,北京市更是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策支持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正加速完善。其中,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绿的谐波(688017.SH)的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已达25%,2025年上半年营收2.51亿元,毛利率为34.77%;柯力传感(603662.SH)布局近二十类机器人传感器,其六维力传感器测量误差

整机厂商方面,埃斯顿(002747.SZ)的31自由度机器人已在医疗外骨骼领域占据23%市场份额,上半年营收25.49亿元;美的集团(000333.SZ)凭借"具身智能算法+库卡硬件"的组合,其机器人已进入荆州工厂参与设备维护、物料搬运等标准化作业;傅利叶GR-3则聚焦家庭服务,计划下半年进入线下门店提供服务。

技术层面,宇树科技H1机器人自由度大幅提升,动作灵活性显著增强;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实现复杂环境建模,让精度提升明显。这些技术进步使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物流分拣等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初步验证。

但在进步之外,行业也依旧面临较大挑战。高端传感器、高性能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而机器人本身,在复杂环境下运动精度

融合与突破:AI+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

在挑战之中,人形机器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行业突破的关键力量。一方面,AI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大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为AI提供了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二者协同将开启"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

在技术融合层面,腾讯混元TurboS等大模型的推理效率提升2倍,使机器人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复杂任务;多模态大模型则增强了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同时处理视觉、语音等多种信息。华为、美的等企业正积极探索"具身智能"路径,将AI算法与机器人硬件深度结合。

不过,真正让AI技术与人形机器人造福人类,还需要攻克下面这些难题。首先是零部件国产替代的加速。目前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普遍较低,谐波减速器25%、行星滚柱丝杠15%、六维力传感器10%。随着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加大,预计到2027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50%以上。绿的谐波、柯力传感等企业正加速技术攻关,为行业降低成本提供支撑。

其次是规模化量产的突破。高盛预测2025-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但前提是要实现"万台级"量产。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国内厂商如优必选(9880.HK)、宇树科技等也在积极布局。随着产量提升,规模效应将显著降低单机成本。

最后是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聚焦与价值验证。工业场景因其标准化程度高、ROI清晰,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领域。美的机器人在荆州工厂的应用证明了其在设备维护、物料搬运等场景中的价值。未来,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家庭服务、医疗康复等场景也将逐步拓展。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与AI应用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中信证券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之年,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中信建投则指出,AI投资主线应围绕"算力为基,自主可控大势所趋,Agent及B端应用崛起"展开。

尽管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数据隐私和伦理法规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人形机器人与AI应用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已获得资本市场高度共识。正如高盛所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0亿美元甚至1540亿美元。

2025年,或是将科幻变为现实的伟大时代的开端。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较快的企业与已切入特斯拉、优必选供应链的核心零部件企业,还有哪些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整机厂商,这样或许能分享这一科技浪潮中的红利。(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