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非近支宗室封个贝勒已是极限,为何还能混上一个铁帽子王?
发布时间:2025-08-29 04:47 浏览量:1
清代众多亲王里,论运气,估计没人比得上庆亲王奕劻。你说巧不巧,这个人原本压根儿不够资格当“王”,制度也不认他。但偏偏跌跌撞撞、东一道西一拐地,他最后还是戴上了那顶铁帽子。想想:那些当了王的,不是皇帝的亲儿子,就是祖上积了大德,这人只是宗室里一条边角料——怎么就攀到了天花板?这里头曲折的事儿,咱还得细唠唠。
清朝宗室规矩大,那王爷的帽子不是谁都能戴,得看血统、门第,还要讲点名分上的门道。说起来,咱们熟悉的那些恭亲王、醇亲王,不少都和皇帝直系挂钩,什么皇二代皇三代。可奕劻呢?你要翻家谱,他也算乾隆的孙子,没错,是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后人——听着挺近,其实光宗室这一窝子系,能分出五道流:“胤、弘、永、绵、奕”,每个字藏着辈分、门道。你们可能不知道,那偏旁也讲究,什么“衤”“日”“王”“忄”和“言”,都是清家给自己排辈分设的暗号。
奕劻赶上一半,辈分到“奕”,但偏旁没揉进“言”,所以只能算是那种“近支但不是顶配”的宗室。一句话解释,就是在家族聚会上站得不够前,轮到分糖果时基本在后根儿。你要说他和恭亲王比——一个根正苗红,一个边缘血统,说白了,在制度上他连“王”的门都摸不到。
但奕劻的祖上这些人,运气和本事都参差不齐,是一锅乱汤。最早那位庆僖永璘过世后,爵位该怎么分?本来按规矩,儿子绵慜接了郡王的帽子,但绵慜人走茶凉,没个后代。道光皇帝琢磨了半天,干脆让旁支的仪郡王绵志的儿子,也就是奕䌽过继过来续火。这事本身就拧巴,但奕䌽又不争气,偏偏在父丧守孝期间纳了个妾,被宗人府揪出来,连连进贡送礼,想保住名分。巧的是,这一窝子里还有个辅国公绵性,见有人出事赶紧凑热闹,也跑出来捞爵位。结果两个人一块儿翻车,爵位都被撸了。
说实话,在家族传承这块,永璘一代属实戏剧,几番转手,爵位最后绕了一圈,落在了永璘第五子绵悌头上。但绵悌也不省心,老来闯祸被贬,死得孤零零。好在绵性有儿子——咳,就是奕劻。这孩子自打爬到家谱上,身份就不怎么体面,只能捡个辅国将军的名头。你要说正牌子亲王,他打一万年也轮不到。
可是清末宗室真是有点“人丁凋零”,咸丰一朝更是如此。新皇帝一看,自己手里的牌不够,到底还是要兜面子,咸丰二年干脆给了奕劻升贝子,又过了些年涨成贝勒。这个速度,说慢不慢,说快也说不上,但算一根救命稻草。可基本到这儿止步了,想再爬上王位,门都没有——制度明摆着卡死你。
可人生啊,变化总在一转身。等到同治十一年,皇帝操办大婚大事,逢年过节给亲戚扎扎实实发点“实惠”,奕劻也跟着官升一级,加了个郡王衔头。不过,说是王,其实不落地,只是挂个名。倒是那阵子,他开始在朝里当差,碰上了“御前大臣”的名。
你觉着他进步快不快?其实还早得很。真正的转折,是光绪十年。那年,风头正劲的恭王遭了慈禧打压,朝堂风云变色。奕劻默不作声,人家不显山不露水地,被慈禧选进总理衙门,还正式加封庆郡王。这事儿要是让他祖宗知道了,估计能欣慰地躺直了。
后面的事就更讽刺了。奕劻这人本事一般,但极会做人。他不是那种拍案而起的大英雄,也不像恭王、醇王那样口碑灼灼,反倒是一派圆滑、左右逢源,逢慈禧必低眉。你说他是清末最大“官场老油条”,我一点都不反对。慈禧有句话,估计咱们都听过,她说:“我能不知道他啥水平?但看来看去,最贴心还是他。”人精不是谁都能学会,拍马也分技术。
而且到了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辰,大办特办,奕劻趁着热闹,一步成亲王。你说讽刺不讽刺,这帮朝中正儿八经的大人物,心里都不服:这个家伙,除了会赚钱会哄老太太,事情真没干出啥水花。宗室王公暗地里都嘀咕,朝臣也憋着劲,奕劻说到底只凭运气捧起来。可这事没人敢明着说。
可是慈禧要的是顺手的牌,说白了,亲亲贴心才是硬道理。戊戌政变那年,奕劻毫不犹豫站在太后一边,也算卖力,这份忠心最终让他跳了最后一步,破天荒封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你说这帽子是金子做的,也不为过,要知道这玩意儿几辈子都能传下去,不给旁人捡漏。
这一年还有巧事,恭王病死,标志着“道光的儿子们”全都落幕。新一代宗室里,资历最深的人就是奕劻。慈禧其实没什么选择了,一方面要奖赏,一方面找人效力。恭王要是多熬两年,这顶“铁帽子”还未必轮得上奕劻。
最后几年的光景,奕劻统管军机处、总理衙门,真成了大清朝最风光的王公之一。可这热闹也有水分。后来他跟袁世凯眉来眼去,里外勾连,眼睁睁瞧着大清江山走向黄昏。家族里骂他,天下人也骂他,“罪人”帽子戴头顶。可往前看,他命是真够硬,从辅国将军踩到铁帽子亲王。这时候你才发现,有时人未必靠能耐,运气也能让你飞得老高。
奕劻这一辈子,说起来还挺杂,既有血统运,更多还得说没人能抢他这条道——你躲也躲不开那份巧合。我们常说,“一代江山一代人”,可到了末了,王爷们都成了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的小人物。
现在回头想,他或许是最“会审时度势”的那个,但谁又说,命运不是一场捉弄?大清和奕劻,都没能保住最后的体面。也许吧,历史本身就没打算给他一个痛痛快快的交代,留条尾巴,只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