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肥乡区这一家30多人接力参军——四代从军路 一颗报国心

发布时间:2025-09-05 09:20  浏览量:1

70年,肥乡区这一家30多人接力参军——

四代从军路 一颗报国心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王玉书、王玉华、王成信(从左到右)共同观看阅兵直播。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旌旗飘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举行。肥乡区孔仓堡村三位退伍军人王玉华、王玉书、王成信站在电视机前,向屏幕中正在受阅的武警部队方队郑重敬礼——他们的侄孙王一鸣正以标准正步通过长安街。这已是王家走出的第二位受阅军人。六年前,他们的侄女王海燕曾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王玉华激动地告诉记者:“从1956年父亲王会民送我叔叔参军算起,70年间,我们王家走出四代30多名军人!”

家国抉择

1956年3月的华北平原,春寒料峭。肥乡区孔仓堡村村民王会民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朝鲜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国家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号召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他的弟弟王德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怀揣家国情怀的王会民坚定地对弟弟说:“你去当兵吧。”

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当文质彬彬的王德民穿上军装奔赴青海格尔木地区服役时,大哥王会民朝弟弟喊了一声:“记住!咱王家没有孬种!”这一喊,不但把老王家骨子里的血性喊了出来,而且铸就了王德民对军装的毕生忠诚。王德民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中的一员,用知识分子的担当诠释了“投笔从戎”的家国意义。此前,王会民还将妻弟颜永泰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

1963年深秋,王家召开了一场特殊家庭会议。王会民18岁的大儿子王玉章攥着入伍通知书说:“爹,我走了家里就少个劳力。”王会民语气坚决地说:“去吧,家里有我!”此后十二年里,他接连将五个儿子送进军营。

最艰难的考验是在1974年。当援老(老挝)抗美的征召令传到三儿子王玉华所在的兰州军区时,王会民瘫痪八年的老伴正需要人照料。他给三儿子写信:“你叔叔、你哥哥都是军人!还是那句话,咱王家没有孬种!”字字铿锵如铁。王玉华毅然奔赴前线。

王会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却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爱国情怀。他虽不曾握枪上阵,但却以拳拳赤子之心,在30年时间里将17位亲人送入军营。在他心里,保家卫国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血里的信仰。国若有召,纵有万般困难,也义无反顾。这位扎根冀南乡野的庄稼汉,让平凡的犁铧耕出了不平凡的忠诚,让脚下的泥土生长出崇高的家国情怀。

铁血丹心

在王家第二代军人的血脉里,流淌着一种特殊的基因——那是王会民亲手播种的忠诚与坚韧。王玉章、王玉华、王玉书、王成信、王玉峰五兄弟的故事,正是这种基因最生动的表达。

1975年6月的老挝楠盛河河畔。时任排长的王玉华率部在此执行援老任务。一天,王玉华带队在班赛村附近清场时,发现两枚未爆航弹,弹体半埋土中,威胁极大。他立即疏散人员,并会同副班长冒险排爆。炸弹起爆后,弹片泥土倾泻而下,当硝烟散尽,全体战士安然无恙。此次排弹行动,王玉华胆大心细,展现了过人的勇气与素养,荣立个人三等功。服役期间,他三次立功,将保家卫国的誓言镌刻在热血青春里。

王玉华的四弟王玉书、五弟王成信高中毕业后相继参军。王成信被分配至承德服役,学生时代的他曾以为那是“海天一色”的避暑胜地,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承德的冬天寒风刺骨,冻得他手脚皲裂,每逢回暖季节便奇痒钻心。但倔强的王成信从未退缩,在背运水泥的工地上,他创下了一天扛数十袋25公斤水泥的纪录。夜里洗澡时,才发现他后腰的血肉早已与渗漏的水泥凝结成硬痂——那是被麻袋磨破的伤口与汗水水泥反复交融,最终浇“铸”成的“军人勋章”。这道永不褪色的疤痕,也成为王家第二代军人共同的徽章。

正是这般钢铁意志,让王成信在军旅生涯中屡建功勋:从抗洪抢险带领全员冲锋陷阵荣获集体二等功,到2008年奥运会担任安全保障副总指挥时的沉着调度,在他从一名战士荣升至师级干部并多次荣立三等功的背后,永远闪现着那个在承德风雪中挺直腰板的青春背影。

王家的军旅血脉也在横向扩展。王玉华的大姐和二姐,都嫁给了军人——他们驻守西北戈壁,扎根北疆哨所。王家姐妹的选择,让“‘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的歌词有了最真实的注解。

王家第二代用多元化的方式诠释着“铁血丹心”精神,这种精神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王家的第三代军人已然接过父辈的钢枪。他们身着新式军装,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

1982年出生的王海燕,是王家第三代军人中的杰出代表。2019年,她作为武警女兵方队的一员走过天安门,那铿锵有力的正步声,仿佛在向祖父王会民致敬。与父辈们不同,王海燕的“战场”是训练场,她的“冲锋”是每一个标准动作。为了练就完美军姿和75厘米的标准步幅,她和队友们挥洒了无数汗水。“比起父辈当年在老挝排哑弹的生死考验,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王海燕时常告诫自己。正是这份看似平凡的坚持,铸就了新时代军人的精神丰碑。她的丈夫同在武警部队服役,这个“双军人家庭”用双倍的付出,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军人本色。

王家第三代军人中,还有两名名字特殊的军人——王贡献和王奉献。这两位军人的名字,源自他们的奶奶,即王会民的老伴颜希新。这位乡间老妇,用最朴素的语言寄托了对孙辈的希望。与父辈那一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经历不同,王家第三代军人走上了知识报国的道路。王圆圆、王海燕、王晓辉都毕业于军校,接受过系统化的现代军事教育。他们既有祖辈传下来的家国情怀,又具备新时代军人所需的专业素养。虽然时代在变,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从未改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严守党的纪律,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用现代军人的专业精神延续着这个军人世家的荣耀。

时间来到2025年,王家的第四代军人已经崭露头角。出生于2002年的王一鸣,从河北衡水中学毕业后,毅然报考了军校。面对本可以进入顶尖学府的机会,他坚定地说:“我要延续太爷爷和爷爷的心愿。”

在武警工程大学的四年里,王一鸣各项考核名列前茅,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工作。

9月3日这天,是王家翘首以盼的日子。当王一鸣在阅兵式上踢出标准正步时,他那挺拔的身姿,仿佛与当年王德民参军时的身影有了历史的重叠。

值得一提的是,王一鸣这一代军人面临着与前辈完全不同的挑战。在和平环境下保持战备状态,在信息时代守护网络安全,在多元价值观中坚守军人本色。但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军人的核心价值和初心使命却从未改变。

炽热忠诚

70年家国,壮怀激荡。王家四代军人,分赴新疆戈壁、内蒙古边陲、京畿重地、津门要塞等地。他们的故事,是一曲薪火相传的壮歌。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荣战场:第一代在铁与火中筑起长城,第二代在汗水里锻造国防,第三代在变革中奋勇前行,第四代在强军的号角下挺进未来。他们用不同时代的担当,诠释着同样炽热的忠诚,可谓是“四代从军路,一颗报国心”。

当电视机前的王玉华三兄弟望着阅兵方队整齐划一地通过天安门时,不禁心潮澎湃,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了泪光。他们此刻仿佛看到了70年的时空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1956年王会民送弟弟参军的乡村小院,到今天王一鸣受阅的天安门广场;从当年手排哑弹时的简陋工具,到今天双手紧握的智能化装备!祖国啊,叫我们怎能不爱她!

当雄壮的音乐响彻云霄,三兄弟站起身来敬了一个久违的军礼。这跨越70年的敬礼,不仅是对冀南平原送弟参军的农民父亲的敬礼,更是这个家庭对强军伟业的致敬。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而赤忱的报国之心却永远年轻。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袁柯 杨旭 李文科 /文 袁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