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忠六十大寿之际,慈禧御赐亲笔手书“寿”字条幅,以示恩宠

发布时间:2025-09-05 09:36  浏览量:1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894年,一位老者六十大寿之际,慈禧太后竟御赐亲笔手书“寿”字条幅给这位老者,并赏赐了一尊宫廷烧制、题有“福寿万年”的花瓶和一件“翡翠白菜”的玉雕给他,对这位老者可谓是十分恩宠,那么受到慈禧太后如此恩宠的老者到底是何人呢?

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清军水师提督郑绍忠。

清军水师提督郑绍忠历经坎坷,经历和过往极富传奇色彩,他一生南征北战,与士卒同甘共苦、治军严格、从不扰民而闻名。在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彰显了他的民族大义。

郑绍忠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一个商人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在他下面有两个弟弟,他打小并不喜欢读书,只喜欢习武,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

长大之后,他因争强好胜失手打死了人,遭到衙门的追捕和通缉,为了逃避门的追捕和通缉,他不得不参加了以陈金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走上了反清之路。

随后,他跟随陈金釭转战多处,逐步成为了陈金釭的左膀右臂,也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战将。

伴随着以陈金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清军则是在1863年,集结了8万人马来围剿以陈金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结果在随后的信宜之战中,以陈金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被清军彻底击溃,陈金釭在此战中被杀,郑绍忠则是率残部归降于清廷,并开始跟随左宗棠围剿太平军。

在围剿太平军的战事中,郑绍忠十分卖力,多次率部冲锋在前,立下战功,战后,在左宗棠的表功之下,他得以出任潮州总兵,并被清廷赏赐黄马褂。郑绍忠在出任潮州总兵,亲督兵勇修筑水利工程,做了不少有利于地方发展的事宜。

1883年,49岁的郑绍忠被清廷擢升为湖南提督,统辖湖南省陆路或水路官兵,负责军事指挥与行政管理。郑绍忠到任之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练兵备战。

1885年,51岁的郑绍忠结束了自己在湖南提督的任期,被清廷调往广东任职,出任广东陆路提督,不久中法战争爆发,作为广东陆路提督的郑绍忠跟着两广总督张之洞参与策划和执行保卫广东及援闽、援台、援滇桂等抗法卫国战争,促成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之后,郑绍忠又积极协助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建造铁甲船舰,组建广东水陆师学堂,扩建炮台船坞,购造新型船舰,训练水师,加强海防。推动了广东水师近代化。

1889年,郑绍忠的老母亲因病离世,作为儿子的郑绍忠回乡守孝,却只能够住在低矮的破房子里,连个庭院都没有,慈禧太后听闻郑绍忠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清廷将领为老母亲守孝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心里不是滋味,便下懿旨,给郑绍忠建了一座大宅院,这座大宅院建成后,郑绍忠并没有一个人“独享”,而是将这座大宅院里的房子分给了他族人免费居住。

除此以外,郑绍忠在这座大宅院建成之后,还上奏朝廷,要帮助家乡新修堤坝等水利工程,清廷则是准奏,并下拨2万两给郑绍忠,郑绍忠拿上这2两万后,亲力亲为,新修堤坝等水利工程,为故乡做了不少好事,令他备受好评,有了非常不错的口碑。

郑绍忠对于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也是非常严格的,在他的严厉教育和言传身教下,他的长子郑润辉,次子郑润琛,三子郑润梁,四子郑润廉皆成才,都是颇有学问和学识之人。

1891年,在张之洞的大力举荐之下,57岁的郑绍忠出任为广东水师提督,镇守虎门要塞,他到任之后,积极构筑防御工势,练兵备战,强化南海防御,作出了许多利用沿海地区海防的事宜,慈禧太后为此召见了他,对他进行了勉励,并赐他头品顶戴兵部尚书衔,授三代“振威将军”。

1894年,郑绍忠六十大寿之际,恰逢慈禧皇太后六十寿辰,慈禧太后觉得这是一件喜上加喜的事情,十分高兴,便赏赐了寿礼给六十大寿之际的郑绍忠,以示恩宠,一份是亲笔手书加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玉玺的一个大寿字,一份是一棵碧绿的玉雕大白菜。

郑绍忠收到慈禧太后赏赐给的寿礼后,将其视为“无尚光荣”,恭恭敬敬用樟木刻了一个约两米高,1米宽的“寿”字挂在尚书第。

郑绍忠六十大寿过完后,他便立刻动身参加了“援朝护航”的任务,他亲自率领广东水师的舰船为赴朝增援的一万名清军士兵进行护航。

护航任务结束后,郑绍忠回归本职,继续在广东水师提督这个职务上,日夜操劳军事,由于太过操劳,导致他身体状况出了问题,他的家里人本想把他接回老家调养,恢复,但是由于当时广东沿海地区海匪袭扰,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他无法脱身回家休养,只能够继续留守虎门驻地。

最终因太过辛劳,他于1896年病故于虎门任上,时年62岁,郑绍忠因过度操劳病逝于虎门后。

清廷念及他生前的战功,予以军营立功后病故例优恤,战绩宣付国史馆立传,赐祭葬,后续,郑绍忠被安葬葬于大旗头村的老虎岗,使得郑绍忠“落叶归根,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