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融合·跃迁——从国办发31号文看体育产业升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5 12:04 浏览量:1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31号文”),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目标,为中国特色体育产业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当今时代,体育产业正不断演变为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31号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将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笔者浅析如下:
一、十年跃迁:从46号文到31号文,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增长。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6 号)(以下简称“46号文”),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进入“黄金十年”扩展周期。
从数据看,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由2014年的约13 574.71亿元增至2023年的36741亿元,增加值由4040.98亿元提升至14915亿元,占GDP比重由0.64%提高到1.15%,年均增速均保持双位数以上。截至2023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从2014年的3.6亿增加到5.5亿,占总人口比例从26%提高到39%。
46号文引领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使体育产业深度融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十年间,中国体育产业在技术、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问题审视:高速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体育消费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体育消费还有差距,这表明体育消费市场有巨大潜力等待释放。2023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068元,约为美国人均的1/9、德国人均的1/5;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1.15%,显著低于美国与欧盟平均水平,显示总量与结构双重提升空间巨大。
其次,体育产业相关企业类别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用品制造单位逾6.3万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仅3家,产业集中度 CR10<18%,远低于美国(NIKE、Adidas 等企业 CR10≈55%)。2023年行业有效专利转化率不足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仅12%,冰雪、水上等高端器材核心部件仍有80%依赖进口。
第三,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较大,户外运动资源型地区如西部的山地资源、东部沿海的水资源、东北的冰雪资源等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但整体而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2023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47.8%,而贵州、甘肃、吉林三省总量占比不足4%;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2m²,仅为城市(3.32 m²)的64%,且乡村居民人均体育消费1420元,不足城市居民的40%。
此外,体育产业政策的适配性有待增强,市场规则和行业标准体系仍需完善,体育产业与科技、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融合深度和广度还有拓展空间。
三、 战略升级:31号文的时代特征与创新价值
31号文是在46号文基础上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又一次战略升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价值。31号文明确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使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这是在46号文基础上设定的更高发展目标。
相比46号文重视规模扩大的要求,31号文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政策转变。31号文还突出了数字化和科技创新对体育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加快体育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总体框架和实现路径。
四、场景革命:从场地到场域的体验重构
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教授曾指出:“未来体育不再用场地标识,甚至也不以开展的项目定义,而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运动场景来定义。”这一场景理论在31号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件专门提出“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依法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配建群众身边 “小而美” 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体育消费场景正在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也成为促进低空体育消费的创新举措。
五、融合创新:跨界拓展产业边界
31号文将“深化行业融合发展”作为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的关键举措。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促进赛、展、节、游一体谋划、一体开展,丰富产业业态。
体医融合成为亮点之一。文件提出加快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这正契合了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有助于通过体育消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体育与科技的融合也在加速。虚拟F1中国公开赛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项运动“高规格模拟器设备与实时数据系统精准还原了F1赛事的激烈竞争场景,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
六、区域协同:构建体育产业新格局
31号文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加强交流合作,建设区域体育产业带。这种区域协同政策将为体育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文件提出的“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体育消费惠民措施和便利服务”,将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创造统一的体育消费市场。
七、数字经济:体育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中国”与“体育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下,中国体育产业正迎来跨越式变革。31号文专门提出“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数字体育经济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以数字高尔夫为例,它“将原本占地千亩的传统高尔夫球场压缩进上万平米的室内数字空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度集约利用。这项运动“融合虚拟现实、智能追踪、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既大幅提高了场地利用率,也降低了建设与运营成本”。
文件还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体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完善体育领域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等具体规则。
八、人文关怀:体育产业的温度与情怀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1号文充满了人文关怀,特别关注老年人和青少年体育消费群体。文件提出“搭建更多适老体育活动平台,打造老年体育赛事消费场景,促进体育产业和老龄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强调“扩大体育消费群体”,加强学校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这些举措体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本主义导向。正如鲍明晓教授所言:“人是体育的尺度,也是场景体育的内在逻辑。”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定义体育,体育产业必须回应这种个性化需求。
回顾历史,2014年的46号文开启了体育产业的“黄金十年”,推动产业总规模从1.36万亿元跃升至3.6万亿元。展望未来,31号文提出的7万亿元目标更是一个新起点。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体育产业新形态,虚拟现实、智能追踪、大数据等正让传统体育焕发新生。体育与医疗、旅游、科技的融合创新正在催生多元化新业态。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智能体育器械,这些新兴模式正在构建一个更加丰富的体育生态系统。
可以预见,体育产业将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作者: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柳伟、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翟少锋)
- 上一篇:其实;关系的尽头是利益,人性的尽头是自私
- 下一篇: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