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戎装不改本色! 他们在铁道线上续写“铁血荣光”

发布时间:2025-05-16 19:38  浏览量:1

在万里铁道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保家卫国、不惧艰险的铁血军人,用血肉之躯筑起国家安全防线,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公民的安全。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换上铁道工服,将曾经紧握的钢枪换成手中的检车锤、机车操纵杆,从边疆烽火到钢轨脉搏,续写着新的“铁血荣光”。

截至目前,宁夏铁路系统有退役军人2500余人,他们工作在机务、车务、工务和客运等各个岗位,其中,有30名退役军人曾经荣立一、二等军功。从军营到铁路,他们成为铁路安全畅通的守卫者,旅客温馨出行的服务者,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奋斗者……

使命在肩:从军营到铁路的忠诚接力

5月12日,走进位于中卫市迎水桥镇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迎水桥机务段,整备车间宽阔的机车检修库里,我们看到了退役军人梁少华在机车顶上认真检查的身影。这位即将退休的制动钳工,眼神之间仍焕发出峥嵘岁月留下的坚毅与自信,一枚三等军功章是他在峥嵘岁月里的见证。

梁少华检修机车配件。

1984年,19岁的梁少华毅然参军入伍,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当兵第二年,他参加了对越防御作战。

“在前线会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梁少华回忆起在战斗中被炮弹炸起的石块划伤左臂的经历:“当然怕,但是作为军人,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是我的使命。”于是,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他积极抢运伤员、运送弹药物资,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最终赢得战斗胜利。他清清楚楚地记得1987年1月16日这一天,梁少华“火线入党”,他说:“这是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这段特别顽强的经历,不仅展现着身为军人的铁血担当,也为后来的铁路工作注入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作为机车车辆的“保健医”,迎水桥整备车间主要负责电力机车的定期维修和保养,责任重、任务紧、标准高是常态,但秉承“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军人本色,梁少华在这里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检修工。他深知机车每个配件的重要作用,积极钻研机车检修业务知识,仔细检查与维护每一处部件、每一颗螺栓、每一根管路。每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他都会第一个冲上去,在大雪纷飞的寒夜,即使徒步也要赶到车间参与特运车的检修。

“为什么要这么拼?”面对工友的询问,梁少华说:“我上过战场,知道生命有多宝贵。每次想到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受过的苦不算什么,唯有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任务,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37年来,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梁少华坚守在检修一线,先后获得迎水桥机务段“敬业爱岗十佳标兵”、“轮整人员车顶检查竞赛”一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不仅用匠心和智慧守护着每一列火车的安全运行,也用老兵的忠诚与雄心壮志激励着更多铁路人继续前行。

“安全功臣”:钢轨上的“排雷兵”与“守护神”

2023年,一张喜报在迎水桥机务段走红——整备车间的电力机车钳工在检修机车时发现机车走行部存在安全隐患,受到集团公司的奖励。

这张喜报的主人公正是退役军人党红军,今年56岁的他1989年入伍,1995年参加铁路工作。那一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宝中铁路开通运营,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党红军感到:“使命重大,压力重大。作为退役军人,创优争先是我们的信念。”于是,从积累专业知识开始,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逐渐成为班组里的业务骨干,多次完成春运暑运、防洪防汛、秋整防寒、专特运机车整备等重点任务。

弯着腰猫在地沟里,手中拿着检点锤,聚精会神地检查电力牵引机车的重点部件是他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丝不苟,2019年、2020年,党红军两次发现机车电机悬挂座裂损,为排除重大安全隐患抢得先机。

党红军检查机车车体。

“安全功臣”的名号“一炮而红”,党红军却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机车的安全非常重要,如今,整备场就是我的战场,我要把质量隐患当成‘敌人’,尽全力奋斗。”

与党红军不同,今年40岁的退役军人卞章华是铁路线上移动的“守护神”,作为银川供电段自轮运转设备检修工,为了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他常常出现在管内铁路的不同线路中,对轨道作业车的动力、制动、电气化系统等进行检修。

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军人,卞章华从小便对军营充满了向往。2003年,他怀着满腔热忱入伍,在军队度过了16年难忘的军营生活。当被记者问到:“你觉得军营生活在你身上留下了哪些烙印?”他说:“军队不仅教会了我纪律和团结,更教会我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不断追求进步。”

2020年,从部队转业到铁路,卞章华实现了从“门外汉”到如今能精检细修每一个配件,确保检修一处,放心一处的蜕变。前不久,面对陕西定边网工区轨道作业车出现变速箱打齿、掉块问题,他和工友在轨道车上持续作业5小时后,排除了安全隐患,让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卞章华在地沟中进行作业。

这些一个个“转危为安”的时刻,被卞章华称为“成就感爆棚的时刻”,也是“克难而成的时刻”。面对即将到来的“技术比武”大赛,他说:“作为新时代的退役军人,铁道线就是我的新战场,我将在这里争当先锋、担当作为,不断放大人生价值。”

传承不息:让军魂在新时代铁道线上闪闪发光

在迎水桥整备车间,常常流传着这样一个人的事迹,“王喜奎同志作为荣获一等功的老兵,不仅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还时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我们要传承他身上的优良品质。”迎水桥整备车间党总支书记胡兆花说。

作为侦察兵,王喜奎曾在1985年参与边境作战,带领侦察尖刀班10多次深入敌前沿阵地,发挥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为部队作战提供“第一手”情报。

转业后,王喜奎先到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机务段工作,后在迎水桥机务段干了20多年,先后获得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胡兆花说:“他永远都是挺直腰板、抬头挺胸的模样,秉承着军人的精气神,他善于凝聚人心、注重提高效率、倡导勤俭节约。”

王喜奎检修电力机车接触器。

2024年王喜奎退休了,但整个班组仍然在讲着他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有一份职责,要时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视质量为生命,以奉献为己任。”

“从军营到铁路,这些退役军人始终保持着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军人作风,用‘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责任和担当为铁路的安全生产和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铁路办事处社会保险办公室主任许杰表示。(宁夏日报记者 杨嘉琪 文/视频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