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花袭人本名花珍珠,真的嫁给了蒋玉函吗?
发布时间:2025-05-16 09:48 浏览量:3
太虚幻境薄命司册页共展示金陵十五钗,寓意大明十五帝,其中没有思陵。思陵是大清所建,朱由榔不认同,曾对吴三桂说:“我是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石头记》在太虚幻境中只写十五陵,也有“复明”的寓意,只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崇祯之陵才能为大明所建。林代玉不主张香菱学陆放翁,便是复明无望之意,石涛故自号“瞎蹲者”,难以复明了。
金陵十二钗主写大明自长陵至德陵之十二陵,晴雯、袭人、香菱三陵则是暗指了不在十二陵中的三朝皇帝,也就是大明太祖、建文君、景泰帝。当然,读《石头记》不能一对一的“索隐”,这三钗只是一个大明家史的一个阶段,与其他人物一样将被作者“千皴万染”,以朱明历史的进程,隐写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比如袭人,就是从大明仁祖这里写起,然后“有始有终”,直至朱明家事彻底消亡。
那么,“袭人”究竟是何寓意,他到底隐写了哪些朱明历史?这篇短文就撷取书中的几个片段,简说花袭人,看看花珍珠、花袭人究竟是谁,是不是嫁给了优伶蒋玉函。
第三回书中,花袭人出场,他是贾宝玉的大丫鬟,书中写道:“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花袭人为何“亦是贾母之婢”,这要解读“假母”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贾母之事后面再讲,这里且说袭人。
袭人“本姓花”,《石头记》中的“本”就是“朱”,本是草木之根,徐锴:“一,记其处也。本、末、朱皆同义。”这句解读“本”的话,意思是以“一”在“木”中作标注,“一”在下为本,在上为“末”,“朱”则是树木之枝叶。知其“本”,王熙凤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石头记》是“本名”,也就是写的朱明本末了。
朱明本姓“花”,林代玉在第五十回解读李绮“萤”字谜射“花”字底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萤可不是草化的?”花,拆开就是“草化”,是大明朱姓化自邾国曹姓的寓意。《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说:“(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邾国,即朱娄国,因而是“朱楼”,也就是红楼梦之“红楼”。
邾国本姓曹,大明朱姓就“化”自曹姓。林代玉“草胎木质”,他也是朱明之人,一写桂林靖江王,二写朱家木字辈皇帝,因此,红楼梦的“楼”在朱娄之边加了个“木”字。花袭人与林代玉同生日,那他就一定隐写了靖江王。
“花”是大明得姓之先祖,花珍珠、花袭人是金陵十五钗中唯一姓“花”的,象征大明之祖,地位能低吗?
花袭人本名“珍珠”,这是一则谜格复杂的灯谜。珍珠,以秋千格读,谜底是“朱珍”,袭,即书中所写的“世袭”。所以,花珍珠、花袭人就隐藏了朱元璋的父亲大明仁祖。但花袭人绝不止隐写的仁祖,“襲”就是龙衣人,“花袭人”则是朱明龙衣世袭的寓意,隐写了朱明所有皇帝。珍珠,隐伏了贾珍、贾珠,他们都是“假宝玉”,假借太祖之“玉”以窃朱明之宝。
《石头记》的主题是“封建必亡”,以朱元璋“封建诸子”、朱棣开启藩镇之乱,隐写朱明衰亡于藩镇大火并的本末历史。贾是假借的“假”,不是真假的假,无论朱棣篡位,还是八大山人隐写的宁王朱宸濠谋反,石涛隐写的其父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僭位,都是假借了朱元璋之名——璋即玉,便是书中的赤瑕。璋为白玉之圭,白玉前加个“朱”就是赤瑕。
然而,石涛说,既是大明仁祖,他们家才是仁祖的长房长子,是朱明的正脉嫡长,为何不能承袭仁祖之龙衣呢?于是,便写了个“假母”,花珍珠本是贾母的俾子。还是那句话,“假母”之事今后再讲。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晚上就与袭人共赴警幻之事。也就是第六回写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贾宝玉得警幻仙子做媒,在太虚幻境与秦可卿行警幻之事,然后,“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注意,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强”字。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雲,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雲的本字是“云”,是取云回转之形的象形字,看看“雲”的篆字就知道这个字的造字之法了。因此,四大名著皆以“雲”以写大明太祖,尤其是《水浒传》。
《水浒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以“回”为目的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不是章回体,是明末清初时,毛纶父子修订时才合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施耐庵为何以“回”为目呢?这当然说书平话有关,但真正的寓意则是隐写大明太祖。
回,指的是吴回,也就是邾国先祖。吴回是颛顼帝重孙,第二代祝融火正,融,大明也,朱元璋乃以“有天下”之国号为大明。因此,自称吴王,建吴元年,就是书中写的无稽崖之“无”。吴回既是邾国先祖,也是楚国先祖,书中以“芹”暗指。芹即芹菜,芹菜别名楚葵,谐音“楚魁”,朱元璋便是大明第一“芹”。南明永历帝出自吴回所葬之衡州,他就是朱明最后一“芹”,大明兴于芹亡于芹,就是“又向荒唐演大荒”之一寓意。
雨,隐写的是大明太祖崩于戊寅(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上崩于西宫。……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写的就是这场雨,《石头记》中的“雨”还是这场对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来说都是“及时雨”的雨。
大明太祖崩于戊寅,取代大明的顺治则生于戊寅,也是“又向荒唐演大荒”。寅,即“淫”,“彪拆虎字,寅字寓焉。”其中隐藏了“三寅”,也就是贾演的“演”。上文讲到了一寅,还有两“淫”,分别是靖江王亡于庚寅,南明亡于壬寅。下文要讲到的“优伶”,其中就隐藏了“演”。
《石头记》中,贾宝玉只此一次与袭人有云雨之情,更无别的情节写到,甚至暗示都没有。因此,“初”就另有寓意了。《说文解字》:“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初,本义是裁衣的意思,“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花袭人这是在“授衣”。书中的贾母最喜欢“授衣”,其中的寓意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朱元璋入皇觉寺五十日就外出逃荒,途中遇两个紫衣人授衣,这套紫衣就是朱元璋说的“真人服”。洪武二年二月十四日,朱元璋讲了一个燕王争夺真人服的梦,是大明第一场藩镇之乱的“谶语”。因此,贾宝玉“强”与袭人“初”试云雨情,隐写的是大明藩镇之乱,启始便是朱棣夺位。同时,又隐写了靖江王僭号“洪武”称帝的历史。
“林代玉”隐写的就是木字辈的朱棣与靖江王篡位的历史,因此,袭人与林代玉同生日,他们都是“花神”。林代玉因而深知史湘云所射之谜“花”的寓意。朱棣,以及靖江王的身世又以“假母”隐写,又写在与袭人有密切关系的“优伶”之中。
花袭人的判词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两句判词,加之那条松花汗巾的“暗示”,续书就以此为伏线,说袭人最终嫁给了琪官蒋玉函,与贾宝玉“无缘”。真是这样的吗?
第二十八回书中,贾宝玉与蒋玉函相互交换信物,宝玉就把袭人送给他的松花汗巾送给了琪官。袭人知道后,埋怨宝玉:“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帐人去。”在袭人眼中,蒋玉函就是“混帐人”。
夜里,贾宝玉悄悄把蒋玉函送给他的茜香女国汗巾子系在袭人腰上。袭人见了,忙一顿解下来,说:“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劝了一回,袭人不得不又系上,等宝玉出去了,袭人“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
袭人是不会嫁给蒋玉函的,这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不是蒋玉函娶袭人的伏线。那么,“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两句判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优伶,不仅指的蒋玉函,还有红楼十二官,古代以“优”为男艺人,以“伶”为女艺人。因此,“堪叹优伶有福”不是讲的婚嫁,而是隐伏的袭人结局。庚辰本批“花袭人有始有终”,寓意朱明始终,而不是袭人离开贾宝玉嫁蒋玉函。既然离开了贾宝玉,又怎么是“有始有终”呢?
公子,也不仅指的是贾宝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讲贾政时说:“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以此推之,贾家第四代都是“公子”,书中的公子不止贾宝玉一人。
“优伶”不仅指蒋玉函、“公子”也不只是怡红公子一人,那么,他们究竟是谁呢?
优,本义是“戏”,指的是偏师、兵器,后来才引申为演戏、歌舞、杂技等游艺活动。贾家总喜欢演戏,还以贾元春的四处“戏”隐伏了《石头记》的结局,红楼结局就隐伏在“优伶”之中。
伶,本义是“弄”,“伶人者,弄臣也。”伶,本作泠,泠人,乐官也。伶,戏弄。古称乐官为伶人,犹今俗称戏子。“泠人者,乐工也。”《石头记》写优伶,又以花袭人衬托优伶,袭与“戏”是谐音的。
“优伶”二字讲起来很复杂,以上所言就已经很繁复了,其余寓意就不再多言。简而言之:伶为女戏,指的是大明与永乐——以“女”喻大明隐永乐,这个寓意已经讲过多次,不再重复。优为男戏,则指的是南明。戏乃“演”,就是上文所讲的“三寅”。
福,本义是祭祀。“堪叹优伶有福”,寓意大明经“三寅”而亡。“谁知公子无缘”,公子,古代指的是诸侯之子,这就隐伏了靖江王等南明时期称帝僭号的藩王。古代还有女公子,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又是写的“演”。这回书中,有“女先生”,这位女先生还讲了个“女公子”王熙凤的故事。“女”,依然写的是大明。
“谁知公子无缘”,寓意那些篡位的藩王最终不能得逞,大明也将在藩镇大火并中终结于“优伶”。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优伶戏女,自优孟抵掌孙叔,实始滥觞。”《史记·滑稽列传》中,讲了一段“优孟哭马”的故事,“堪叹优伶有福”中就隐藏了这则故事。马,在书中有几个寓意,最终隐写的是康熙元年,康熙属马。
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缢杀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并以柴薪之火焚化。“优孟哭马”大致讲的是楚庄王的一匹好马死了,要以大夫之礼安葬,大臣屡劝不听,优孟以哭马相劝:“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楚庄王醒悟,问优孟如何葬马,优孟说:“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上文讲到了“演”中的朱由榔,南明永历皇帝的结局也就隐伏在“优伶”之中了。以优孟的典故隐写朱明结局,“孟,始也”,与“初”同义,优伶“演”大明结局,便是“终”,“花袭人有始有终”就是这样的寓意。
袭人本是贾母身边的俾子,此“俾”是朱由榔结局之地篦子坡之“篦”的谐音。贾母乃“假母”,假母就是孟母——什么意思呢?欲知“孟母”是何寓意,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