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老人银行取钱去世,家属发声:责任到底谁来担?

发布时间:2025-05-16 08:59  浏览量:3

在湖南株洲,发生了一起令人唏嘘不已的事件——一位病重的老人去银行取钱,最终却在银行里不幸离世。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番。

事情发生在5月14号,这位老人是讲述此事者提到的当事人的姑妈。老人本就患有糖尿病,还半身不遂,前段时间又因摔伤骨折住进了医院。在本地医院治疗了四五天,4月28号才得以出院。然而,出院之后老人的状态一直不佳,家人考虑到本地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便打算把她送到更大的医院去接受更好的治疗。但大家都清楚,看病是需要花钱的。恰巧老人在农行有一张4月30号到期的定期存款单,于是家里人就想着把这笔钱取出来应急。

随后,老人的表妹带着姑妈的身份证等相关证件来到了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可谁能料到,表妹记错了密码,取款未能成功。银行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办理业务。表妹向银行说明了实际情况,告知存款人病情严重,行动极为不便,前来办理业务存在一定风险。但银行方面态度坚决,毫不松口,坚持要求本人到场。

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也是无可奈何。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无奈之下,5月14号那天,家人只好用轮椅推着老人来到了银行。当到达银行时,老人的精神状态已经不太好,虽然还能明白银行的要求,但已经无法正常说话。在进行人脸识别的过程中,由于老人反应迟缓,人脸识别一直未能成功。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后,银行工作人员直接表示无法处理该业务,将老人晾在一旁,无人过问。此时,家人心急如焚又气愤不已,拨打了好几个银行的投诉电话,银行才又继续处理业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7:54左右,老人突然停止了呼吸。家人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赶到后却告知已经没有抢救的必要了,老人就这样被直接送到了殡仪馆。直到当晚20:00左右,银行在老人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却将钱款取出来交给了家属。这实在令人费解,既然之前坚持必须本人到场,那为何在人已经去世之后又能把钱取出来呢?这显然说明原本是存在变通的余地的。

目前,死者仍停放在殡仪馆,家属要求银行公布事发时的视频,可银行始终不配合。家属与银行方面进行了协商,但银行的态度并不积极,一直否认自身存在责任,仅仅愿意出于人道主义给予一些象征性的补偿。家属对此自然是十分愤怒,银行明明知道存款人病情危重,却不通情达理,非要本人到场,完全不顾及病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在人脸识别不成功的情况下,也不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一直拖延不办理业务,直到家属投诉后才有所回应。

在这件事情中,银行的做法确实让人觉得不近人情。银行有自己的规定,这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安全,我们能够理解。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难道就不能灵活处理一下吗?正所谓“法不外乎人情”,银行这样的做法,不仅让老人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也让家属感到心寒。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银行的规定虽然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障储户的资金安全,但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多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提高服务意识和人性化程度。不能仅仅只认规定,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家属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也应该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银行的政策,看是否存在其他的解决办法。

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谁对谁错呢?银行严格执行规定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老人病重这种特殊情况下,没有进行通融,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家属希望银行承担责任,也是合理的诉求,毕竟银行的做法确实存在不当之处。

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于家属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老人的离世让他们悲痛万分,而银行冷漠的态度更是让他们感到无比愤怒。对于社会而言,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生活中,一些规定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性化。

对于这件事情,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呢?你们觉得银行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