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早期不是剧烈腹痛?而是身上出现5大异常,千万别忽视

发布时间:2025-09-05 13:33  浏览量:3

在现代医学中,有一种癌症被称为“癌中之王”。它不是发病率最高的,但却是死亡率最高的;不是最容易发现的,但一旦发现,往往已到了晚期——它,就是胰腺癌

很多人以为,胰腺癌发作会是那种痛得死去活来的剧烈腹痛,其实这是个误区。胰腺癌早期往往“悄无声息”,不会剧痛,更不会明显反应在腹部,这也正是它最可怕的地方——“没有早期症状”反而成了最致命的症状。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胰腺癌病例约为13万人,死亡率超过90%。也就是说,十个人中有九个,发现时就已晚期。

而在医学界公认的五年生存率评估中,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7.4%,远低于肺癌、胃癌、肝癌等其他高发癌种。

胰腺癌早期到底有没有迹可循?答案是有的。只是这些信号往往被误以为是“普通小毛病”而被忽略。医生提醒,如果身体出现以下五大异常,哪怕只是其中一项,也应该尽早就医排查,别让自己成为统计数字的一部分。

第一,体重突然下降,但没有刻意减肥。

不少人会觉得瘦点挺好,尤其是中老年人,看到自己一段时间内瘦了几斤,还挺高兴。但如果你没有刻意控制饮食、没有增加运动,却在一个月内莫名瘦了5公斤以上,那就要小心了。

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一环,分泌的胰液直接影响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癌细胞在胰腺内扩散,会干扰这些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出现“吃得不少,体重还掉”的异常现象。

2023年《中华肿瘤杂志》分析了超过800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体重快速下降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占比高达68%。

第二,皮肤和眼白变黄,尿液颜色发深。

很多人对“黄疸”这个词不陌生,但往往以为那只是肝炎的问题。胰头部肿瘤压迫胆管,是造成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胆汁无法顺畅排出,会渗入血液,沉积在皮肤和眼白上,看起来就像“晒黑”或“变黄”了。同时,胆红素在尿中排出增多,尿液也会变得像浓茶一样深黄甚至发棕。

这种黄疸来得缓慢,不伴随明显疼痛,极容易被误判为“肝不好”或“上火”。但临床上,这种无痛性黄疸恰恰是胰腺癌最典型的早期信号之一。

第三,突然出现糖尿病或血糖控制变差。

这点尤其容易被忽略。很多中老年人本来就有糖尿病,一旦血糖控制不好,总归会归因于“吃多了”“药没吃好”。但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器官,胰腺癌早期就可能破坏胰岛细胞,进而导致血糖紊乱。

研究发现,超过5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1年内出现糖尿病或血糖异常。如果一个人原本血糖稳定,近期却突然升高,或者是年纪大了突然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高度警惕胰腺是否出了问题。

2024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对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胰腺影像学筛查,可提高胰腺癌早期发现率达近三倍。

第四,肚子胀得厉害,还老打嗝、放屁、有油便。

这类表现很容易被误当作“肠胃不好”。但胰腺癌影响的是整个上腹消化系统。胰液减少,食物无法充分分解,就容易在肠道发酵,产生气体。

尤其是油便(脂肪泻),是胰腺癌非常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大便呈灰白色、泡沫多、漂浮在水面、易粘马桶,且伴有恶臭。这是脂肪未被消化的信号,说明胰腺功能已经受损。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明显饮食异常,就应尽快做腹部B超或CT检查。

第五,背部疼痛、腰部钝痛,且睡觉时更明显。

很多人不理解,胰腺癌怎么还会“痛在背上”?其实从解剖结构来看,胰腺位于腹膜后,紧贴脊柱、腹主动脉和神经丛。当肿瘤增大或浸润时,会牵扯到这些神经,造成持续性背痛或腰痛

这种疼痛往往不剧烈,但位置较为固定,仰卧时加重,坐起时缓解。有些患者甚至误以为是“腰肌劳损”或“椎间盘突出”,一拖就是几个月,等到发现病灶,往往已至中晚期。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上述五大异常中的任何一项,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最好进行一次腹部增强CT或核磁共振检查,必要时进一步做CA19-9肿瘤标志物检测,尽早排查胰腺疾病。

胰腺癌之所以“毒辣”,不仅因为它发展快、转移早,还因为它“伪装术”高超。它不会像胃癌那样早早呕血,也不会像肝癌那样腹水明显,而是以这些“看似小事”的方式慢慢吞噬健康。

那是不是说胰腺癌就不可防?不。控糖、控油、戒烟酒、规律作息、关注家族史,都是预防胰腺癌的关键手段。

特别要提醒那些有家族遗传史、长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长期吸烟或经常熬夜应酬的人群,属于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应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从临床经验来看,胰腺癌如果能在2厘米以下被发现,并进行及时手术,其五年生存率可提高至30%以上,远高于晚期仅剩2%的水平。这30%,靠的就是警觉和科学。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上述症状,千万别拖、别等、别“硬扛”。不是所有的痛都等得起,不是所有的癌都能晚点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转发;如果你也曾经历过相似症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更多人警觉、重视,不让“癌中之王”悄悄得手。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启明,陈晓红,李志刚,等.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9):789-794.

[2]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4.

[3]王莹,刘思源.胰腺癌相关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机制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4):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