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爱国牌”的某知名人物几乎塌房,汽车生产企业有必要引以为戒
发布时间:2025-09-05 14:00 浏览量:1
一位知名演员在近期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该现象引起诸多领域评论人员的关注。
摇头晃脑的说着“坦克没有后视镜”的神态确实略显傲慢,可是傲慢并不是错,这只是一种个性而已。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人本就允许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更何况是一位事业有成的演艺人员。那么为何这样一位演艺人员会忽然成为众矢之的呢?有网友认为可能是某些西方国家又“撒狗粮”了。不能否认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但给一种情绪进行盲目的定义也是不理性的,在笔者近期的观察中,确实有一些真实的网友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
看起来应当会“民粹式营销”走到了拐点。
凡事都符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营销也是不例外的;近几年里有一些企业或个人大打爱国牌,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有个别演艺人员和企业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是所谓的“布鞋首富。”前脚还在以纯正的血统标榜其个人和企业的爱国情怀,后脚剧情就出现了惊天反转,结果自然是人设崩塌。在汽车领域里也有这样的角色,只不过还没有到崩塌的时间节点,但如果依然采用这种营销策略的话,崩塌也是必然。
爱国没有错!人们都应当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是别拿爱国主义来牟利。
爱国是最朴素的情感,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壤,热爱身边的人和物,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什么错吗?当然没有错!但是爱国不等于非得去看什么电影,不等于非得去买什么品牌的商品,不等于不接受某一种理念就一定是错。
可是有一些演艺人员或者企业所输出的理念正是这样。
在其观念里是不认可其观点就是错,不购买其商品就是错。
这就不是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的表达,而是以爱国主义为名进行商业化活动;其是以不爱国是无争议错误为筹码,将不认可其观点和产品的行为曲解为不爱国,进而对消费行为进行绑架并对竞争品牌进行打压的不正当竞争,用五个字来概括其行为则是典型的“民粹式营销。”
作为企业应当如何爱国?
企业的爱国首先应当体现于爱员工!相信这一点是任何具有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认同的观点。爱国首先要热爱身边的人和物,要以包容的、友善的、亲切的情感面对彼此;要用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的爱国;那么用同样朴素的话来说,爱国是不是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对身边的人好呢?
不能否认企业创造的税收对于国家而言是巨大的贡献,但是创造巨大价值的是企业的员工们,不仅仅是企业家。
所以作为企业而言想要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则应当首先关爱员工,不要“996”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可是有多少企业做到了呢?以目前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为参考,一线员工能做到8小时工时且能够拿到相对理想薪资的车企,笔者主观的观点是应当是极少的;加班几乎成为常态,企业爱员工了吗?看来并没有。
汽车企业的爱国主义不仅要爱员工,同时也要爱用户。
怎样体现出对汽车用户的爱呢?
当然是要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民粹式营销”的初衷是牟利而不是传播朴素的、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其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方式的一种;可是其在特定阶段里又能起到很理想的收效;于是迫使竞争企业以其他方法或相同方法应对竞争,但面对不正当竞争也只有以非正当手段去应对,结果则是将诸多企业拖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最终难免会演变为产品价格竞争,而产品价格一定与产品品质关联;结果则是汽车品质越来越差,服务水平也会越来越低。
既然谈到对汽车用户的服务,那就不得不说一说某些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质保方案;看似不错的动力电池或三电系统终身质保,哪一个不是加上了诸多附加条款呢?基本都是把用户牢牢捆在品牌售后,用看似爱用户的方案持续在用户身上吸血。
一家连员工和用户都不爱的企业,口口声声谈爱国,这不是民粹营销又能是什么?
为何大喊爱国的角色忽然成为被调侃的对象?
无非是其“民粹式营销”的做法被看穿。
爱国主义不用大喊,人们应当爱国且普遍爱国。
那么利用人们最朴素的、最真挚的、最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自己牟利,是人都会难以接受;而此时一定会出现情感的逆转,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角色也会瞬间“塌房。”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民粹式营销”是饮鸩止渴的毒水,其不仅会毁掉一些企业,更会摧毁经济发展的根基;相信在这一话题中,农夫山泉、联想集团、长城汽车、小米汽车、吉利汽车等诸多知名企业都会感同身受,这些企业都被动陷入过民粹主义的漩涡,成为“被害者”的角色,可是这些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
外资企业就更不用提了。
同时不能否认某些善用“民粹式营销”的企业也在不同阶段里创造巨大社会价值,但是回旋镖一定会转回来,届时这些企业的崩塌也难免造成损失。
现在应当禁止企业或公众人物输出不恰当的民粹主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