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上烟火叩响历史脉搏——读《报人本色——周瑞金传》
发布时间:2025-09-05 14:34 浏览量:1
老报人周瑞金,以上世纪90年代初策划“皇甫平”评论著称。自梁启超以降,报纸评论“直击时代绷紧的那根弦”,笔锋常带情感。老周从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主持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笔政多年,在社会关切的问题上发历史正声。笔者从复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读新闻研究生和做记者,因此能从沈惠民著《报人本色——周瑞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咀嚼出背后的沪浙文化特质,以及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年代的平和克制,体会到常识和理性的力量。
典型的如1991年初“皇甫平”评论掀起思想波澜后,《解放日报》岁末再发两篇评论,全无论战风格,而是从身边市场点滴变化娓娓道来。《改革开放要有胆略》说起上海副食品产销体制改革,水果、水产、家禽、蔬菜、豆制品渐次放开经营,结果菜市繁荣,菜价适中。《再论改革开放要有胆略》谈到,当时初出茅庐的校办工厂“娃哈哈”成功兼并国营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小鱼吃大鱼”。从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顺理成章引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周瑞金主张,改革开放的宣传要捕捉社会热点,“用一些生动的新闻事实、能够震撼人心的材料”,起到警醒作用,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这就需要对时机掌握的分寸感,做事情的担当精神和操作技巧,面临压力不后悔、不后退的勇气。老报人马达评价周瑞金“太率直”,似嗔实喜。业界流传着对周瑞金的八字评价:“文才可用,心术尤正。”
周瑞金在温州腾蛟古镇开蒙,后入温州中学。雁山瓯水人杰地灵,他家与数学家苏步青家仅一溪一桥之隔。周瑞金在报考和录取比80∶1的竞争中考入复旦新闻系,在校期间“读得用功,玩得尽兴”。记者讲真话,不是匹夫之勇,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和专业底气,周瑞金概括为六个字:“深深水,静静流”。他曾设想记者双学位,除了新闻学,最好还具备一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或某些理工学科的学位。
进入解放日报后,老记者问他:上海人住阁楼、亭子间,你知道他们的马桶放在哪里吗?分管评论组的副总编辑徐惟诚要求周瑞金,每周抽一天起个大早去菜场和商店,观察第一批拥进哪些顾客、跑向哪个柜台;星期天再到城隍庙逛逛,泡杯茶与茶客聊聊天。从《申报》传统到《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记者呼吸着市井烟火气。周瑞金1984年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助理后,重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民生民瘼。大年初二黄浦江轮渡停航、10万人过江受阻,周瑞金安排新闻上了头版头条。调查报道《黑色的泪》第一次披露苏州河的污染问题,坦言我们的环保与世界的距离。温州商品生产遐迩闻名,周瑞金到乐清、永嘉调查,1985年5月组织“温州模式”报道,首次概括温州人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在改革大潮中,北京媒体善于思想解放的放言高论;而上海媒体多弄堂、工厂、菜市场等鲜活场景,会心一笑,有共识共情。
周瑞金的新闻专业性和经济学素养,到人民日报分管社论、评论、理论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1994年1月7日“任仲平”文章《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经济部记者吴长生、皮树义执笔,周瑞金改定。文章较早提出了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完备的商品和要素市场,突破市场分割和市场垄断。1994年3月10日与施芝鸿再度合作的“任仲平”文章《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配合国务院出台的财税、外贸、金融、投资、国企等系列改革,从宏观体制到微观基础,做了十分专业的阐述。见报当天,朱镕基在全国两会予以肯定。周瑞金提出现代记者三项技能:一门外语,用电脑,会开车。那个时期的“任仲平”,通篇洋溢着经济理性与规则意识。
邓小平在上海说,浦东对面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上海媒体更擅长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界面”,例如《文汇报》1981年创设“世界之窗”专刊。1988年11月8日美国大选,周瑞金带记者到华亭宾馆观看大选直播,通讯《隔洋坐观美国人选总统》上了《解放日报》头版头条。1988年上海流行年轻人出国,《解放日报》记者守在机场采访,写出通讯《“巴拉巴拉”东渡》,以及几年后的续篇《“巴拉巴拉”归来》。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遭遇围追堵截,已经退休的周瑞金在《财经》杂志冷静撰文《不畏浮云遮望眼——奥运圣火传递带来的灼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展示大国气度。
周瑞金退休后,没有留在北京,回到了上海。他的职业峰值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进步为媒体提供了更为疏阔的腾挪空间。如果说北京的媒体更注重宏观叙事,擅长在复杂政治生态下的表达;而上海的媒体低调务实,内心笃定,保持对日常世界良好的常识感,同时具有全球化的胸怀。周瑞金在人民日报回沪参与创办华东版时,曾提出:“记者的视角要高人一等,要站在总书记、总理的高度看问题。”当时的年轻人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震撼。中音难唱,强弱变化,情绪层次,讲究共鸣平衡,还不能平淡,最见内家功力。
1995年1月《人民日报》华东版在摄影专刊登出一张新闻图片:山东某农村党员排排坐,每人身后放只碗,群众往碗里投豆豆,评议党员。图片的标题是《满不满意,让“豆”说话 合不合格,一“碗”了然》,大道至简,这是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观念启蒙,上海新闻界前辈陈念云激赏。
再如,1992年《解放日报》在头版和图片专版刊发邓小平漫步深圳仙湖植物园的同一张照片,披露邓小平视察南方,启发读者思考:将有重大新闻发生。这种煞费苦心,浑然天成,从新闻图片形式美切入,是同样厚重的历史表达。
如果我们放下对形而上学的执念,真理其实是朴素的,它就在柴米油盐的家常里。那些与锅碗瓢盆打交道带茧的手,夜深人静家人酣睡的温馨鼻息,或许比任何哲学家都更接近真理的本质。本书列入“申光计划”,旨在为上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界名人作传。见证同生一世的“市井史诗”,重新发现沪上烟火气的认识论价值,我想这就是点亮人心的“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