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对人性论的批判与重塑
发布时间:2025-09-05 19:12 浏览量:1
在探讨资本主义本质时,“人性”是核心议题。“人性论”是历代哲学家解答“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行为与道德根源在哪里”等根本问题的理论体系,衍生出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
中国先秦时期,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二者本质是为巩固统治阶级地位。西方思想史上,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初始如白板,知识源于经验;卢梭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原始状态下的人无善无恶,是社会文明导致人性扭曲;康德强调“理性道德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道德应遵循先天的“绝对命令”;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提出人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与变化,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实现。
19世纪欧洲现实下“人性论”的局限
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面临残酷剥削,劳动条件恶劣、工作时间长、生活困苦,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频发。思想界迎来“百家争鸣”,以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基础,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人性永恒不变且本质善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无需改变现实制度,只需宣扬“爱与道德”,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用“和平、道德的手段”解决社会矛盾。但这是脱离现实的“抽象人性论”,无视工人被剥削压迫的现实,要求工人“忍让”“博爱”,妄图靠“思想觉悟”改变世界,如同《超兽武装》里倡导和平却回避矛盾本质的“袁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批判与解决方案
为批判抽象人性论,马克思与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提出个人本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不同历史时期,因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模式差异,人的本质与人性特征会变化。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性凸显“互助合作”;私有制产生、阶级社会出现后,人性出现“自私”“贪婪”等特征,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抽象人性论用“永恒不变的人性”解释一切,无法触及问题本质。“真正的社会主义”回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宣扬“跨越阶级的爱与和谐”,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与荀子、孟子的逻辑无本质区别,目的是“愚民”,让被压迫者放弃反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给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定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处于不同社会关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追求“利润最大化”,人性凸显“剥削”“贪婪”;工人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面临剥削压迫,人性体现“反抗剥削”“追求自由平等”。这种差异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抽象人性论无法解释,还抛出“劳动者的合理诉求也是自私的”荒谬论调,扭曲人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公有制”解决方案,认为应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放人性,让劳动成为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创造力的途径。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将消失,人们建立在“平等、互助、合作”基础上,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努力。
历史唯物主义与改变世界
实现共产主义目标需依托“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逻辑是物质生产是历史基础,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引发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资本家和工人的地位差异及人性特征;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会成为阻碍,引发社会革命,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前进。这使哲学从“书斋里的辩论”变成“改变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提出理论改变世界”,通过分析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与内在危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抽象人性论的现实影响
如今,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观”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石。资产阶级崛起初期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是为打破封建束缚,让劳动力进入市场为资本增殖服务;如今包装的“民主”“人权”惠及普通民众甚少,还成为干涉他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掠夺他国资源的借口,衍生出“个人主义”与“精致利己主义”等扭曲观念,根源是“资本带来的异化”,资本将人“物化”,导致人性扭曲。
抽象人性论传递“人性永远是自私的”核心谎言,将“保护自身正当利益”“争取本应拥有的权利”等合理行为污名化为“自私”。实际上,“自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私有制”产生,源于封建时代。抽象人性论者无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造就的贪得无厌与自私”,拿“自私的结果”当作“人性的本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统治。
我们应唤醒被抽象人性论蛊惑的群众,让他们看清“永恒的自私人性”是资产阶级掩盖剥削本质、巩固统治的谎言,真正的人性在具体社会关系与历史实践中不断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