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称互告造假,校长会上大骂评不上会死吗?职称晋级之痛
发布时间:2025-09-06 19:00 浏览量:1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某校副高级职称的名额只有一个,偏偏符合条件的有七八个。
最后两位原本关系很好的老师,竟因为互相举报材料造假,
双双失去了机会,学校名额也被取消。
气得校长在会上直接爆粗口:“评不上会死吗?”
评不上不会死,但能让人心里堵得慌。
因为在教师的世界里,职称早已不只是一个称呼,
而是跟工资、待遇、退休金紧紧绑在一起的命根子。
很多圈外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不过就是每月多几百块钱,至于争得你死我活吗?
可在教师群体里,真就至于。
拿我们本地为例:
中级职称比初级一个月多五百多,高级比中级又能多一千五左右。
别小看这点钱,初级职称的工资本来就只有两三千,这五百块就是五分之一啊!
更别说高级职称,拉开差距就更大了。
而且,影响不仅在眼前。
比如两个老师,55岁一起退休。
高级教师能延迟5年,五年里照样拿着七千多的工资,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照缴。
中级教师就只能拿退休工资,想继续干只能代课,收入差得悬殊。
到了退休后,养老金也是按职称和工资基数算的,差距还会被放大。
所以,很多老师心里清楚,能早评就早评,不然吃亏的都是自己。
我自己当老师十几年,见过太多因为职称反目的同事。
有人拍着校长的桌子吵得面红耳赤;
有人在材料上下功夫,证书一个接一个;
还有人走“上层路线”,年纪轻轻就评上了高级。
说句实在话,职称有时候考验的,不是你教得多好,
而是你在这条路上准备得有多充分、手段有多灵活。
有一位84年的乡村老师,就把他的评职经历写成文章。
他2003年参加工作,因为学历、材料、政策节点等等原因,错过了一次次机会。
别人本科毕业直通,他的中师学历却卡了很久;
别人一个证书解决的问题,他因为不了解政策,被打回来好几次。
最心酸的是,他用了20年才评上中小学一级。
对比身边的同事,他工资每月少四五百,整整落后一大截。
他说自己不是不努力,而是一次次被职称的规则碾压。
后来,他干脆释然了:
再焦虑也没用,倒不如平常心看待。
其实,职称对老师的影响远不止工资。
更大的冲击是心理上的。
有的老师,把职称当成能力的证明:
别人评上了,我没评上,是不是我不行?
有的老师,在一轮轮职称竞争中,心力交瘁,
甚至怀疑自己这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是不是白干了。
但也有人慢慢想开了:
职称是一回事,工作是另一回事。
我们教书育人、陪伴学生成长,这些经历的价值,难道要靠一个职称来盖章吗?
说到底,职称评定是体制内的硬规则,我们无法绕过。
它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老师们拼命想争取,本质上没有错。
但我们也不能被它完全绑架。
过度焦虑、过度内耗,只会让自己更累。
职称的差距,也许是一辈子几千块、几万块,
可教育带来的价值,不止用钱能衡量。
我们当然希望政策更公平透明,让老师们少点弯路、少点勾心斗角。
但在现有的现实下,或许我们更该学会一件事:允许自己不完美。
有人早早评上,那是运气好、准备充分;
有人慢一些,也不代表没能力。
毕竟,职称只是帽子,而不是一个老师全部的价值。
我想对同行们说:
职称该争就争,能准备就准备,但别让它变成压垮心情的稻草。
更别因为职称,把和同事、和工作的关系搞得鸡飞狗跳。
作为老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职称只是加分项,但学生心里对你的认可,才是真正的终身荣誉。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职称的羁绊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努力也好,淡然也罢,都不忘最初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