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37岁女子频繁腹痛,腹部B超和胃镜正常,换了检查后确诊结果

发布时间:2025-06-26 22:27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37岁,稳定工作,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她不是典型的“高风险人群”,但腹痛却悄然持续了四年。

B超、胃镜查了不下五次,结果始终“未见明显异常”。

她一次次从检查室走出来,拿着“正常”的报告,病却一点没好转。医生换了好几个,药也吃了一堆,疼痛依旧如影随形。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有人劝她“别太焦虑”,有人说“多运动就好了”,也有人暗示是不是“功能性疼痛”——但她清楚地知道,那不是幻觉,是实实在在的疼。

尤其在饭后、压力大时更明显,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腹中慢慢拧紧,释放,再拧紧,那种钝痛让她夜里频繁醒来,逐渐影响到了工作和情绪。

一个问题在她心中越来越清晰:如果检查都正常,为什么我还是疼?

她最终在一家综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老医生没有立刻开检查,而是详细询问了她的排便习惯、进食情况、情绪状态,甚至追问了她在疼痛发作前的生活事件。

之后建议她做一个没在前几次检查中出现的项目——小肠菌群过度生长(SIBO)呼气试验。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强阳性。

这是一种常被忽略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小肠本应是“低菌区”,当细菌异常增殖,会产生大量气体、代谢产物,刺激肠壁神经,引发腹痛、腹胀、排气增多等不适。

而这一切,在B超与胃镜中看不到。SIBO并非“器质性病变”,但它的症状可以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几乎无差。

她的疼痛终于有了解释。

临床上,超过60%的“原因不明腹痛”患者,最终被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SIBO

这类患者通常被反复诊断为“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心理性疼痛”,但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这些疼痛“无形”,却不等于“无病”。

小肠菌群失调的诱因并不神秘:抗生素滥用、慢性便秘、胃动力低下、糖类饮食过量、长期压力,都是高风险因素。她的病史中,几年前因反复泌尿系感染曾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三周,恰恰埋下隐患。

医生为她制定了以“碳水控制+促动力药+目标抗生素”结合“低FODMAP饮食”的干预方案。

她在治疗两周后,腹痛明显缓解,两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更重要的是,她终于不再怀疑自己的感受。

治疗结束后她说:“不是我玻璃心,是那些病,藏得太深。”

这是个并不罕见的临床现象。很多患者最初并未被正确诊断,不是因为医生不认真,而是因为多数检查只关注“看得见”的病变。

而SIBO、肠易激综合征(IBS)、隐匿性食物不耐受等疾病,恰恰“看不见”。

这类疾病往往被误解、延误,甚至忽略。一项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未明确诊断的慢性腹痛患者中,约有30%符合SIBO诊断标准,但因缺乏标准化筛查流程,常被漏诊

且普通胃镜、B超并不能发现这些功能性异常。

从临床经验来看,疑难腹痛最忌“只看报告”,而不看人本身。每一个“正常”的报告后面,都可能藏着尚未被问对的问题。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情绪因素与肠道状态的双向关系。现代研究不断证实,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肠脑轴”(gut-brain axis),情绪波动会改变肠道菌群,反之亦然。

这位患者在腹痛发作期,刚好遭遇职场变动、家庭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症状。

这时候,单靠药物已难全面控制。医生建议她配合中医调理,使用理气健脾类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并辅以针灸调节脾胃功能。

中医在调节肠道动力、缓解慢性腹胀方面,往往能起到西医所不具备的温和持续效果。

她同时被建议接受简短的心理干预——非“你要想开点”式的劝解,而是通过认知行为训练,理解身体与情绪的互动机制。这些措施,看似“软”,但往往是慢性功能性疾病的关键一环。

腹痛并非总是“胃”的问题。从胃出口到结肠这段长达6米的消化道,每一段都可能出问题。而真正让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病本身,而是“解释不了的痛苦”。

再回到那个问题:“检查都正常,为什么还疼?”或许应该换个问法——“我们是不是把‘正常’看得太简单了?”

医学的“正常”,是大样本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值。但个体的“异常”,可能恰好游离在这些参考范围之外。真正的诊断,不只是判断有无病变,更是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感受、反应。

这位37岁的女性,最终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她的故事,并不是个案。它提醒我们:当身体持续发出信号时,不能仅靠“标准流程”来解释所有问题。

不是每一次腹痛都能被一次B超或胃镜解决;也不是每一个“功能性”诊断都意味着“无病”。它可能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的工具。

她的腹痛已经结束。但那段四年漫长的、被误解与自我怀疑交织的日子,仍然留在她的记忆里。她说:“下次身体有问题,我会坚持去问,直到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厨房里蒸汽升腾,锅里煮着糙米粥。

她说现在更愿意慢慢吃饭,也不再那么怕吃东西。窗外的雨下得不急不缓,像这场迟来的确诊,终究来了。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陈宝安. 道菌群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6): 395-398.

[2]李颖, 张庆文.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4): 321-325.

[3]王春玲, 刘晓军. 肠脑轴与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3):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