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时代协同共育新场景

发布时间:2025-09-07 07:10  浏览量:1

当下,不少中小学生家长被孩子的作业辅导问题所困扰,甚至成为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中都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的因素。面对此问题,家长觉得有些“两难”:管得太多容易产生亲子矛盾且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不管作业又觉得不放心,且可能会受到一些来自学校及环境的影响和压力。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校共育当中责任边界模糊、协作机制不畅的深层问题。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以及明晰各自职责的基础上,构建协同互补的教育生态,是值得家校共同思考的问题。从破解“作业困局”入手,构建合理的家校边界,可以成为探索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的一个突破口。

分层作业指导机制:个性化支持为家长“减负”

“作业”的本质其实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自主学习途径,然而当下单一的作业模式以及“家长代劳”等异化现象的出现,根源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及家校功能的边界问题。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主导地位,通过构建分层作业指导机制来为学生和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支持。第一步是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比如建立“基础+拓展+挑战”三级作业体系,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适配性任务。基础层级作业聚焦核心知识巩固,确保学生达成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这类任务要有明确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独立完成;拓展层级作业可侧重知识综合应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索答案;挑战层级作业则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如何设计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

作业设计应经过专业和科学论证,避免把教学责任和压力转嫁给家长,同时可通过课后服务等渠道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成长,家长在作业指导中的角色也可以回归“陪伴者”而非“辅导员”。

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注重培养其专注习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自主规划能力,家长可以协助制订学习和作息计划但不要代替孩子检查作业。针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建立帮扶机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加强辅导”。北京某小学实施的“作业红绿灯”制度很有借鉴意义,即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标注“已独立完成(绿灯)”“需老师讲解(红灯)”或“部分疑问(黄灯)”,教师根据这些标注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既减轻了家长负担又强化了学校责任。

分层指导机制的核心要点是“各归其位”,学校守住专业教育的底线,不把教学任务家庭化,家庭要守住生活教育的边界,不要越位承担教师职责。这种边界感的建立,既能让作业回归育人本质,也能让家长从“助教”角色中解放出来,更多专注于孩子的习惯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

智能作业管理平台:打通家校信息壁垒

技术赋能给重构家校共育边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传统作业模式中,家校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责任不清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真实状态,家长不清楚作业对应的教学目标及具体要求。智能作业管理平台的价值在于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打通信息壁垒,构建透明且高效的协同通道。智能作业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应当聚焦在“沟通、反馈、分析”这三大维度上,从而避免因信息误差而导致的无效干预。

智能平台可以在反馈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如可以采取AI批改与教师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快速生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分析报告。这些数据既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也让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陪伴孩子一起分析和复盘,例如“我们可以重点看看竖式计算的步骤,你觉得哪里容易出错”;平台还需要设置“边界保护”相关功能,避免数字化工具使家校边界模糊的情况加剧。又例如可以将作业提交时间设置为“弹性区间”,允许学生因特殊情况延迟提交,也防止家长因孩子作业“超时”产生焦虑而过度干预等。

实践性学习任务:提供家校共育新场景

要深层破解作业困局,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形式上的创新。采取项目式学习任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途径,它以真实问题为载体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为家校共育提供全新的协作场景。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设计立足“生活联结”与“多元参与”,比如学校可围绕“校园生活”“社区发展”等主题开发作业任务包,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低年级可开展“校园植物观察日记”等项目,让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学会观察,家长可协助记录,最后由学生在班级展示成果;中高年级可设计“社区老字号探访”“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建议”等项目,由教师进行指导,家长可利用周末时间参与、陪同或给项目提供意见建议、资源支持。

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评价机制是维系良好协作边界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作业评价常常聚焦于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很容易导致家长过度干预学生学习,而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评价应该侧重过程的“参与度”及“成长值”。学校可以设计多维度评价表,学生自评要聚焦于“我学到了什么”,家长评价要侧重于“孩子在过程中的习惯或态度变化”,教师评价则重点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家庭和学校既可以在协作上建立更清晰的边界,又可以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一致的育人目标和更强的协同力。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7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