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黑老大”黄大发,初上岗深得民心,由善到恶不过10年
发布时间:2025-09-07 09:21 浏览量:3
武汉这座老城市,翻搅过多少人的命运?前些年坊间常说,没落的码头,总能养出几位“狠人”。真要算起来,“黄大发”这个名字,要不是某些老一辈村民还会背地里嘀咕,恐怕年轻人听都没听过。但他那点事儿,在乡里巷间,倒比电视剧还精彩。想想也是,谁能想到,一个本本分分的农家汉,一步步做到了什么“村里老大”,最后却落得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其实黄大发刚踏进村干部这个圈子的时候,真没什么大野心。他家世一般,人长得黑黑实实,说起话来带着股憨劲。周围人提起他小时候,没人会相信他以后能闹出那么大动静。这人一开始对村庄那点事反倒上心,谁家断了水,谁家娃上不起学,都愿意去帮一把。那会儿村里唯一的机井坏了,他领着几个人,天黑透了还在弄水泵,搞得满身泥浆。后来有一次,闹秋旱,他愣是带着大家打通几里地的老沟渠,让附近几个组的麦苗都保住了命。那几年大伙儿逢人都夸,“真是个肯干的实在人。”
但人哪,越往上爬,越容易走样。有句老话怎说?吃了蜜的蚂蚁,总想着再多舔几口。黄大发当上村主任第三年,村里搞改造,外头施工队来拉关系。一开始他就有点“晕了”,家里进出的酒水多起来;常有人送点土货、腊肉,后来开始送手机、手表,那时候村里流行“大哥大”,也是在他手上玩出花样。有人说他变了,从穿件补丁衣也不觉丢人,到后来连回自家小院都得提溜个“大箱包”——谁也不知道里面装了啥。
最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是他帮老邻居梁大爷调解宅基地时。本来是小事,该怎么分,村规民约写得清楚,可那年突然有人偷偷在后院建了几个棚子。黄大发顿了一会,最后竟然“灵机一动”要人家拿出几千块“协调费”。梁大爷回去一宿睡不着,隔天在村口骂了句“白眼狼”,可过后也没了下文。村里风气,似乎从那一桩小事开始变酸了点。
说起黄大发的转变,其实村里的老人也不是没眼力见儿。有一年秋天,村集体决定卖掉闲置多年的一片桃树林。以前但凡这类事,开会、举手、记账,流程都不带少的。等黄大发手上,这事直接成了“关系户”内定,谁都知道中间赚了个“腰包鼓”。有的人忍不过去提出疑问,当晚家门口多出了几条死鸡。莫名的压迫感,渐渐在村子里发酵,连深更半夜的狗叫都变得瘆人。
但跟那些电影里头演的“恶霸”不同,黄大发并非天生狠滑。那时候有外村打工仔回来,说见外地有村支书靠着工程攒了几十栋房。他有一天在堂屋里发呆,兄弟媳妇回娘家都觉得不自在。也许他脑海里时常有点挣扎,但这路,他越走越快,也越放不下手头的权力。比如镇上搞新农保,他卡着名单,谁得批、谁得等,权杖落到了自己口袋里。左邻右舍原本还愿意坐他饭桌聊天,到后来,桌上的菜都没人敢伸筷子夹第二回。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力的试探一点点侵蚀人”。黄大发刚开始,不过是帮亲戚提前批块砖地,还能碎碎念一下“下不为例”;过不了俩月,又替人瞒账、收点好处,逐渐就有胆量干得更狠。后来镇上换了领导,他甚至和新镇长拉上了关系,帮着“打点”走流程。可别说,日子过得舒坦了档次,家里院墙加厚了一圈,老婆换上了金耳坠。可家里气氛一天比一天怪,儿子在外读书见面次数都少了,就连逢年过节,也难得聚一次心。
村里真正炸锅,是那年修公路。有人投诉说账本不清,工程款一多半用去了哪里没人交代。县里下来查,黄大发死撑了几天,最后还是东窗事发。不少村民说,那段时间,黄大发好像忽然老了十岁——本来挺硬朗的人,说起话来眼神都有点飘,像怕每一句都被人录音。
黄大发遭调查那会儿,不光是村民松了口气,连原来一些帮过他的人也急着撇清关系。这种原始的信任瞬间崩塌,让人心里有点五味杂陈。有老邻居说,“咱看着他一路熬出来,现在也快让他一家人熬没了。”有谁会想到,那年队里红红火火搞水利的带头人,十年后会沦落成村里没人搭理的“黑老大”?
有人问,是不是这人本性就这样?可真要说下去,这到底是混社会的天性,还是权力压顶下的“渐变”?旁观的人,说着说着嘴里像苦了一口水。反正,这村的老人都知道,“一旦忘了哪些事是为大家,哪些事是为自己,路就走窄了。”
再说权力的事儿,哪有不褪色那一刻?风水轮流转,镇子换领导,有的制度严起来,有监督盯着,黄大发那一套早混不下去。后来村子选出新主任,开始让每一笔账都公开,有事大家一起议,没人敢随便收好处。邻村的人说,这到底还是得“规矩硬,心里亮”。
黄大发的这些年,也没真正有个句点。他现在在做什么,没人细说,有乡亲只摇头,“早年做人太锋利,晚景才会这么凄凉。”咱们看多了身边这种人物,其实明白一个道理——权力本来是让事变得更顺的,一旦拧着劲儿成了私家利器,就一定养出点说不清的苦果。
至于这位老黄,是不是后悔,村里谁也没问过他。可有时候路过他老屋,院门半掩着,狗都没那会儿精神了。风吹麦浪的日子,村里人路过门前,也许会嘀咕一句:路,有人修,也有人砸。没人能说得准,下一个黄大发会不会还会有。
未完,也许哪里还会再起波澜,只是,村子早已换了模样。黄大发的故事里,没有过多惊心动魄的高潮,更多的是生活里那些细微的裂痕,慢慢地、悄悄地,最后让一个人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尽头。我们在村头巷尾吆喝着,看见一个又一个故事发芽,也总要提醒自己,干什么事,别太利己。恐怕,只有这样,天黑后院里回响的,才会是汗水用力的声音,而不是心虚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