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姓“苟”想改为“敬”被拒绝:啥理由才能改姓?

发布时间:2025-09-08 04:09  浏览量:4

四川女子想把“苟”姓改成“敬”姓被拒,怎样才符合改姓条件?

近日,四川遂宁大英县一位苟姓市民在问政四川投诉,称因“现名谐音歧义影响工作生活”,希望将苟姓改为敬姓,却遭到拒绝。大英县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她没有法定改姓理由,仅谐音歧义不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这一事件引发热议,大家纷纷好奇,究竟什么理由才能改姓?

在探讨改姓理由之前,先来了解下苟姓与敬姓的渊源。苟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出自黄帝、舜帝后人;也有说源于芈姓、姬姓;还有说法是由敬姓、勾姓避帝讳所改。其中,敬姓改苟姓有两段历史:一是后晋时,为避高祖石敬瑭名讳,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二是北宋时,因赵匡胤爷爷名赵敬,敬姓再次避讳改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马鞍山人苟莲峰(苟华南)考中进士,乾隆嫌其姓读音不雅,令其在苟旁加反文改为敬氏,这使得部分苟姓又变回敬姓。

在现代社会,姓氏虽只是一个符号,却承载着个人身份认同与家族传承。因“苟”与“狗”谐音,还有“苟且、苟合”等负面词义,让不少苟姓人生活中遭遇困扰,比如被人调侃称呼。同理,像“史”姓(谐音“死”)、“操”姓等,也常因谐音产生尴尬 ,“骂”姓更是如此,河南周口商水县周庄村100多名姓“骂”的村民,就因姓氏寓意不好而苦恼,有村民上学时名字还被老师误改。

从法律角度看,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不过,改姓可能会带来行政和法律上的麻烦,像继承、购买保险时需证明亲子关系,改名后相关证件也得及时更新。

现实中,也不乏成功改姓的例子。2008年,河南荥阳一苟姓村民找出族谱,证明苟姓祖上为“敬”,村民因此决定集体改姓为“敬”。最后公安机关通过,全村苟姓成功集体改为敬。还有河南登封一个村也成功改苟为敬。还有安哥认识一人本姓“尤”,后来通过正当理由改姓为“游”。这是通过历史溯源,基于了解自身姓氏背后的文化源流而修改姓氏,既避免了麻烦与尴尬,也传承了族系文化,这样的改姓理由合理且有意义。

回到四川女子改姓被拒事件,她以“现名谐音歧义影响工作生活”为由,确实难以被认定为“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因为姓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一时困扰随意更改,否则会破坏姓氏传承的稳定性,造成诸多混乱。若她能像河南荥阳村民那样,找到充分的历史依据,证明自己的苟姓与敬姓确有渊源,或许改姓申请更有可能被批准。

改姓需谨慎,理由要正当且充分,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尊重公序良俗与文化传统。希望未来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能在保障公民姓名权与维护姓氏文化传承间找到平衡,让每个人都能妥善解决姓氏困扰,守护好家族的文化根脉。

朋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面留言,谢谢。

安哥写于2025年8月23日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请关注安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