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要注意,少吃一肉多吃三果,补心安神健脾益气,健康度秋

发布时间:2025-09-08 10:09  浏览量:1

每年一到白露,门诊里总能听到有人抱怨:这天儿一凉,浑身不对劲。有人睡觉老是惊醒,有人饭量突然见底,还有人总觉得心慌气短、提不起精神。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人以为这是“秋燥上火”,一股脑儿往嘴里塞鸭肉、喝凉茶,甚至有人开始猛吃冰糖炖梨,仿佛一口就能炖走秋天的疲惫。

可偏偏就是这个时候,最容易掉进“养秋”的坑。一不小心,身体不但没补好,反而越调越乱。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白露之后,气温虽还不低,但昼夜温差开始拉大,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整个内环境也在悄悄“换季”。

这时候如果还照着夏天的食谱走,那就跟穿着短袖上雪山一样,活该冻着。

有些人觉得秋天干燥,得多吃点滋阴润肺的,比如鸭肉这类“凉性”食物,说是能败火。听起来合情合理,其实这就是个大误区。

鸭肉虽然润,但性寒,对体质偏虚、脾胃功能弱的人来说,吃进去不仅不解乏,反而容易拉肚子、积食。

尤其是白露之后,脾胃本来就容易“中气不足”,再加上冷肉一上桌,肠胃一激冷,整个人不但没补着,反而更虚了。

真正适合白露之后的饮食,讲究的是“少寒多温”,重在健脾益气、安神补心。

这时候人体进入“阳气收敛、阴精内养”的状态,精力不如夏天旺盛,情绪也容易波动,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说白了就是“人也跟着秋天一起落叶了”。

这种状态下,想靠吃鸭肉来“润秋”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反过来看,有三种水果,倒是特别适合这个节气往后吃,不但能补气养神,还能护住脾胃,让人顺利过秋。

这三果,一个甜中带酸、一个皮薄肉脆、一个香味扑鼻,但共同特点是:温和、润燥、养心气。

但别误会,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秋天吃,尤其是那种冰镇、新鲜采摘的热带水果,吃多了不仅脾胃受不了,还容易伤阳气,寒气入体。

很多人觉得水果不分季节,超市里摆着就能吃,其实这是个典型的“胃病制造机”。

水果确实好,但不是一年四季都该照吃不误,特别是在白露之后,身体已经从“出汗排毒”转向“藏精养神”的模式,这时候吃水果得讲点规矩了。

第一条规矩,别吃凉的。水果从冰箱里拿出来最好放一会儿,等温了再吃,不然脾胃一旦“冻着”,整个人立刻蔫吧,尤其是老人孩子,最容易“凉伤脾胃”。

第二条规矩,别吃太多。水果虽然营养好,但糖分不少,尤其是秋天人本来活动量就少,一口气吃两三个梨、三四个柿子,那血糖、肠胃都要喊救命了。

说到底,白露之后身体的“主旋律”变了,从“发散”变成了“收敛”,从“出汗排湿”转向“养气养神”。这个时候,整个人都进入“养藏模式”,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不是看心情,而是要看节气。

这时候如果还能做到少吃鸭肉,多吃那三种合适的水果,身体就像换季衣服一样,不慌不忙、顺顺当当地从夏天过渡到秋天。

脾胃稳了、心神安了、气血足了,整个秋天自然就平平安安,不犯困、不上火、不失眠。但偏偏很多人不信这个邪,觉得“吃点凉的没事”“我肚子好着呢”,结果就是一到十月,感冒、胃疼、失眠、焦虑一股脑儿涌上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白露开始,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身体债”。尤其是心脏和脾胃这两个“秋季重灾区”,在这个节气之后容易出问题。

心脏在秋天容易烦躁、心悸,是因为阳气开始内收,血液循环变慢,心气不足的人最受不了这节奏变化;而脾胃呢,本来就是“怕寒怕湿”,一到秋天一旦吃错,就容易出现食欲差、消化慢、腹胀、便秘这些问题。

很多人以为这些小毛病不算啥,撑一撑就过去了。但其实,这些小问题往往是大病的前奏

尤其是中老年人,秋季本身就是血压、血糖容易波动的季节,一旦气血不顺、脏腑失调,原本稳定的慢性病也容易“复发”或者“加重”。

所以说,白露之后的养生,不止是润燥,更是养气、安神、护心、健脾。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吃对了东西,尤其是吃对了水果。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秋天人容易“想太多”,情绪容易烦躁,晚上也容易胡思乱想睡不着。

其实这背后也有科学解释,秋季人体的神经系统更敏感,褪黑素分泌减少,加上昼夜温差大,生物钟容易被打乱,所以才会出现“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太早”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再吃多了寒凉食物,脾胃一虚,气血供应不上来,大脑的“营养保障”也跟着掉链子,结果就是怎么也睡不踏实,白天还头晕、犯困。

这种状态下,吃点温和的、提气的水果,不但能帮助脾胃运化,还能从根子上缓解失眠和情绪问题。

说到底,白露过后,是身体“关门收气”的时候。气收得稳,人就不容易上火、失眠、焦躁;气收不住,整个人就像没关好的窗户,风一吹,满屋落叶,乱七八糟。

这时候要做的,不是猛补,而是顺势而为。少吃寒凉的肉类,尤其是鸭肉这种寒性重的东西;多吃些当季、温和、养气的水果,让身体慢慢适应“秋收”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以为秋天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其实也不全对。真正的“补”,不是猛吃高热量的东西,而是让身体先“能收住气”,把精气神都留住,别再乱跑乱散。

否则,不管怎么补,最后都成了“虚胖”。白露之后,是一年里最容易“养错”的节点,稍微粗心就容易养反。真正养得好的人,不是吃得多、睡得多,而是吃得对、睡得稳、心里踏实。

毕竟,秋天养的是“藏”,藏得住气,藏得住神,身体就能一步步走向冬天的深养。

所以,别再迷信什么“秋天必须清凉败火”的说法了,白露过后,身体更需要的是“温和调理、少寒多温、顺势养藏”。

吃对了三果,少吃一肉,脾胃不闹情绪,心神自然安稳,秋天就能过得像落叶一样安静却有力量。

等冬天真正来临时,这个秋天的“藏”,就会变成来年春天的“发”。现在养得稳,明年就能跑得快。身体的账,本来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是慢慢积的,也得慢慢还。

参考文献:

[1] 余翔.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J]. 中国民间疗法,2013,21(2):57-58. DOI:10.3969/j.issn.1007-5798.2013.02.049.

[2] 魏泽民. 节气与养生关系刍议[C]//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368-379.

[3] 范天琦. 基于人体电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研究[D].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