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遗产继承问题,都在这里了,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9-08 10:08  浏览量:1

什么是遗产继承?

继承人根据法律的规定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

遗产继承是指生前享有财产因死亡而转移给他人的死者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遗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的合法遗嘱承接被继承人遗产的人为继承人;继承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遗嘱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就是继承权。

我国《民法典》第1123条之规定,遗产继承的方式分为如下四种:

1️⃣遗嘱继承,即被继承人在生前订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遗产;

2️⃣遗赠即被继承人生前订立遗嘱,将遗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3️⃣遗赠抚养协议即被继承人与扶养人订立协议,由扶养人负担被继承人生养死葬的义务,被继承人的全部或部分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该方式主要出现在老人无人赡养的情况下。

4️⃣法定继承,即在上面三种情况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的顺序。

根据上述的规定,继承开始后,首先看有无遗嘱的,如有,则优先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如果都没有,则按照法定继承。

也就是说,遗赠扶养协议>遗嘱继承或遗赠>法定继承。

什么是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无遗嘱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人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进行的遗产继承方式。因此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

适用的情形:

继承开始后,如有以下情形,可适用法定继承:

1.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

2.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

3.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或者受遗赠人丧失受遗赠权;

4.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或者终止

5.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6.被继承人所立遗嘱全部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什么时候开始继承?

《民法典》第1121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根据《民法典》第四十六条之规定,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宣告死亡以及意外事件中的推定死亡。

宣告死亡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下落不明满4年,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二是因发生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2年,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意外事件中的推定死亡,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的推定规则,在满足“相互有继承关系+同一事件死亡+无法确定死亡时间”的前提条件下,结合辈份关系综合推定死亡先后顺序,进而确定继承的开始时间。

哪些财产属于自然人的遗产范围?

(一)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注意是死亡这一刻才开始统计遗产,活着的时候不统计,也包括死亡以后获得的财产),包括以下财产:

1️⃣个人收入和存款:包括工资、奖金、分红、存款和利息、投资所得等。

2️⃣不动产:房产、土地等。

3️⃣动产:包括汽车、古董字画、金银首饰、家用电器等。

4️⃣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著作权、专利权以及稿费、专利转让费等。

5️⃣股票证券:股票、证券、基金等。

6️⃣虚拟资产、数字货币:例如支付宝、微信、淘宝店铺、拼多多店铺、p2p理财、京东店铺、今日头条、微博账户、抖音里边的钱和账号本身,特别是有巨大粉丝价值的账号本身。

7️⃣其他合法财产:如复员费、养老金、公积金、债权等等。

注意一点:夫妻共同财产中,配偶如果还活着,配偶必须先分得一半财产后,剩余的财产才可以做为遗产进行分割。

(二)哪些财产不属于遗产?

通常来说死亡赔偿金、抚恤金、丧葬费这些是给亲属的、 公租房只有使用权,这些都不属于遗产范围,不能用于抵扣债务,只是参考遗产在近亲属之间分割。

1️⃣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不是给死者的,而是对家属的赔偿。归死者近亲属所有(如配偶、子女、父母),而非死者个人遗产。

2️⃣抚恤金:一般由国家或者单位给亲属发放的精神抚慰和经济补偿,归死者家属所有,不属于死者个人遗产。

3️⃣伤葬费:同理,这也是为安葬死者支出的必要费用,属于对家属的经济补偿。不作为遗产。

4️⃣工伤保险待遇:如因工死亡,如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也是给直系亲属的,不作为个人遗产。

这些都不属于遗产的,不能直接继承。同时,遗产不包括与人身不可分离的财产权利、非法所得、自然资源利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122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第1153条 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法定继承的顺序有哪些?

民法典第1127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1️⃣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2️⃣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3️⃣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4️⃣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也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六种遗嘱形式及注意事项

遗嘱是表达个人意愿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

生效核心要件:

(一)自书遗嘱

生效要件:

1、遗嘱的全部内容均是由遗嘱人亲笔书写

2、自书遗嘱应由遗嘱人亲笔签名,必须是遗嘱人身份证、户口簿上登记的姓名。

3、自书遗嘱应由遗嘱人注明年、月、日,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4、遗嘱内容合法,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另外,有条件的话,在写遗嘱时全程录音录像,写完后对着镜头把内容讲一遍,这虽不是法律强制要求,但能增强遗嘱的可信度。自书遗嘱尽量避免涂改,若确实需要涂改、增删,遗嘱人应在涂改、增删处签名并注明时间。

(二)代书遗嘱

生效要件:

1、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见证人应当是理智健全的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无利害关系。不能是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是律师,朋友,邻居,居委会人员等等。

2、由见证人其中一人进行代书

代书人是指受遗嘱人委托,代为书写遗嘱的人。代书人应当是见证人之一,且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代书人应如实记录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确保遗嘱内容准确、清晰。

3、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

签名是代书遗嘱有效性的重要证明。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都应在遗嘱上亲笔签名,以确认遗嘱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遗嘱人因身体原因无法签名,可以按手印代替。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手印也必须在见证人的见证下进行,并确保手印的清晰可辨。

4、注明年、月、日,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注明年、月、日是代书遗嘱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日期能够明确遗嘱的形成时间,有助于判断遗嘱的效力顺序和真实性。在遗嘱上注明年、月、日时,应使用公历日期,并确保日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事项:立好代书遗嘱后,应妥善保管遗嘱原件,避免丢失或篡改;如果遗嘱内容存在争议或无法执行,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

(三)打印遗嘱

生效要件:

1、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这一点和代书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的要求是一致的,作用也是一样的。简而言之就是有多人在场见证,确保打印遗嘱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2、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

这里请注意“每一页”都要签名是打印遗嘱独有的特殊规定,自书遗嘱及代书遗嘱均无此项要求。

3、注明年、月、日

日期能够明确遗嘱的形成时间,有助于从时间方面辨明遗嘱真伪;有助于查明遗嘱人书写遗嘱时是否具有遗嘱能力;当有多个遗嘱时,还有助于判定哪个遗嘱是最后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

注意事项:打印遗嘱是六种遗嘱形式中,最容易因为形式瑕疵导致遗嘱无效的一种形式,所以尽量不选择这种立遗嘱的形式。

(四)录音录像遗嘱

生效要件:

1、由遗嘱人亲自叙述遗嘱的内容。

这是由遗嘱的独立性决定的。遗嘱必须是遗嘱人本人的真实意愿,由本人独立做出,不许以他人的意思辅助或代理。

2、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

见证人至少是两人,根据设立遗嘱见证人的目的,遗嘱见证人必须是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即不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见证能力的人,不能是继承人、受遗赠人,不能是和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见证人应亲自全程参与遗嘱人订立遗嘱的过程。

注意事项:录音录像的过程要连续,以“一镜到底”的方式进行,不要关机、暂停、被来电干扰或剪辑、拼接、删改等。

(五)公证遗嘱

公证遗嘱是指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遗嘱人申办遗嘱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后由公证机构出具公证书。即公证遗嘱要求遗嘱人必须在公证员面前订立遗嘱,然后由公证员对遗嘱的内容和遗嘱人的签名给予证明。

注意事项:遗嘱人必须亲自到公证机构申请办理遗嘱公证,不得委托他人办理遗嘱公证;

必须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

公证人员需对遗嘱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审查

(六)口头遗嘱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注意事项:订立口头遗嘱时,遗嘱人需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以便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愿。若遗嘱人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导致记忆力衰退或表达不清晰,可能影响遗嘱的有效性。

方律师在这里提醒大家,遗产继承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承载着亲情与责任,建议家庭成员坐下来多沟通、多协商。 实务中,因继承纠纷背后的法律关系复杂,如遇复杂的继承问题,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