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了,巨贪李建平今天死了!网友:可算看到一个贪污被判死刑的
发布时间:2025-09-07 17:06 浏览量:1
刚进体制的时候,哪个年轻人不是踌躇满志?记得我小姨家那孩子,进单位第一天,皮鞋擦得能晃瞎眼,连喝杯茶都抬头挺胸。他说——拉条横幅都觉得是为国效力。这股劲头,像极了当年的李建平。可是,人哪,总有点不争气的坎,过不去的坎……有志气的苗,怎么一转眼就长歪了呢?
李建平,说起来也不过是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赶着改革的好时候,考上了大学。不是什么顶尖高校,但电子信息那会儿新鲜,日后琢磨着前途无量。他当老师其实挺本分,学校里那些学生私下对他印象还不差,教学风风火火,脾气倒有些倔,但人还算敞亮。有一年学校发新教材,他主动留下帮忙搬书,手都磨出血泡。就是这样一小事,后来老同事说起,还摇头叹气。
做了三年老师,李建平就耐不住了。那阵子风气正盛,许多青年人嚷着要“下海”,但他没去经商,转了“道”钻体制,比同龄人安分。他先在地方的轻工业办公室混资历,扑腾几年,被调去了包头一家国营齿轮厂,“借调干部”那叫一个体面。那厂的新厂房,李建平参与了有一半拉关系。这其中,有条规矩本该轮岗的岗位,因为跟厂长打了几场网球多了点交情,李建平就硬是多留了三年。这点事说大不大,放在李后来路上,也就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
李建平的爬升,从头到尾跟别人的套路差不太多。当年内蒙古有不少国企,李建平能转到市里的工业管理局,靠的就是几个“哥们”在厂子里的推举。要说不动心,那是假话;正儿八经的外派机会,谁不心动?那会儿他丢下妻子孩子,两年只回过三次家——老些年同事感概说他“上心”,可倘若深想,恐怕是“上心”在怎么往上挤。人就是一颗算盘珠,总在利益上动弹。
可往上爬容易,守住本心难。跳了好几个岗位最后终于混到开发区,李建平正式跻身领导阶层。之前单位宿舍还住着六家人合用厨房,这回呢,“下来检查工作”的县领导会定时去他家喝茶。他老婆突然变得爱和人串门,闲话也多了。李家没什么亲戚当大官,可自打李建平升了职,姑舅表妹连远房的外甥女婿都找上门来,说自己手里有工程队,要人照拂。李建平推脱了几回,后来不知是被人情裹挟,还是自己也松口气。做领导嘛,总觉得规矩是给别人立的。
说起来李建平摔大跟头的那个时候,他还沉浸在“即将副市长”的遐想里。现实冷不丁给了他一掌。坊间传说不少,比如有一年他审批开发区一项土地项目,合作商姓俞,背景深,“有人送金佛,有人送一路绿灯。”这话虽像街头八卦,可底下弄虚作假的环节,不用身临其境也能感到空气里弥漫的油腻味。
更有意思的是,李建平比谁都明白“钱要花得巧,关系要处得细”。但偏偏信错了人,也玩脱了局。合作的那层网络,面上是同舟共济,背后却捅刀子。尤其和一个叫袁广森的地产老板,常年你来我往,各种批文一路绿灯,李的表弟还被袁安排进了工程部,小半年工资双倍发。只不过,机关算尽,塌台的一刻只在一念之间。
他的钱,其实也花得大手大脚。有人说他给自己母校图书馆捐过一笔款,还专门把自己儿子的名字挂在捐赠石碑上。可谁也清楚这个钱是哪来的。家里最早的那辆普桑,换成了宝马,后来又弄了一套江南水乡的别墅。一到周末亲戚朋友来串门,饭桌子上总能见到“生意伙伴”,一桌十几人,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巴结。邻里见他气派十足,暗地里倒也有人嫌这股子“露富气”。
人到这道上,迟早要还账。李建平后来的结局不必细说,坐实了各种罪名——光是家里查出的现金和黄金就让办案的人发愣。“啤酒厂的时候清白、为人仗义”这些评价,也就成了故人的念叨。可谁又能想到,那会儿教学生写正字善文的人,今天会为钱财名利低下头颅?
坊间议论最多的,还是那些没有进入案卷的“小算盘”。李家亲戚借着李的庇护,弄到了事业编,有的甚至孩子留学、分房、调动一气呵成。你说这是“聪明”?恐怕更像是那种在金字塔底下拼命往上攀爬的本能。可正因为这种“本能”,最终谁都逃不过一纸定罪。
人们看待李建平的下场,难免痛快,甚至还有点解气。尤其曾有个本地老人摇头说——“看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一个不是罚点款就算完事的了!”这话不无道理。但要我说,这事儿怕也难有彻底的“清账”时刻,余波总会荡到远远的亲缘里。那些捞过的人,平时在街头巷尾照旧做小买卖,甚至孩子还保持着优渥的起点。他们喝着平淡无奇的小酒,偶尔谈起过往,也就点到为止。
我们常说,老百姓最恨的不是能力平庸,而是靠着本事干了坏事还能安然无恙的人。李建平的故事,多少也不过是贪官路上的千千万万一例。只不过,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你我认识的人身上,才更叫人唏嘘。有时候真不知道,是环境让人变坏,还是人本就禁不起声色犬马的敲门声。
夜深了,走在街头路灯下总会多想一句:“有没有那么一天,这些故事不再发生?”我也说不准,大概世道还得再磨磨人心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