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寒凉,医生叮嘱心脏不好的人:宁可喝碗稀粥,也别嘴馋这4样

发布时间:2025-09-08 13:18  浏览量:1

秋季天气转凉,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很多心脏不好的人一到这个时候就容易感觉胸闷、气短,甚至心慌,这和气温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密切相关。

医生经常提醒,到了秋天,尤其是早晚凉的时候,心脏负担比夏天要重得多。

这个时候饮食上的细节更不能忽视,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大问题。

心脏有毛病的人,最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刺激。

首先,饮食太油腻是一个大隐患。

很多人一到天气转凉就爱吃红烧肉、肥肠这些油重的菜,觉得御寒又下饭。

然而殊不知,高脂肪食物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胆固醇升高,时间一长很容易加快动脉硬化。

尤其是心脏供血已经不足的人,如果再这样吃,血液流动变慢,血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有研究显示,心梗和猝死的患者里,相当一部分在发病前几天都有高脂餐的经历。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其次,重盐食物也是心脏的大敌。

秋天很多家庭喜欢腌菜,咸菜、腊肉、香肠常常端上桌子。

医生强调,高盐饮食会让血压持续升高,心脏为了把血液泵出去就得更加卖力。

长此以往,心肌肥厚、心衰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人均每日盐摄入量约为9.3克,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5克)的两倍。

这个数字直接说明了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你说是不是挺扎心?

再者,甜食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陷阱。

不少人以为糖只是让血糖升高,其实糖对心脏的负担一点也不比油和盐小。

大量摄入糖分会让胰岛素水平频繁波动,导致体重增加、脂肪堆积,进而增加代谢综合征和冠心病风险。

近期一项涵盖10万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20%以上。

秋天很多人喜欢煮糖水、炖甜品,吃得太勤快,心脏其实承受了不少压力。

除了油、盐、糖,酒精同样不容忽视。

虽然不少人觉得秋天喝点小酒可以活血、暖身,但实际上酒精对心脏的损害相当直接。

酒精会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会干扰心律,诱发房颤。

长期饮酒甚至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特别是天气转凉后,血管收缩本就明显,酒精再一刺激,很容易诱发心梗。

在笔者看来,心脏不好的人哪怕再嘴馋,也应该对酒说不。

其实,医生常说,心脏不好的人,不是说要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学会取舍。

相比油腻重口味的菜,一碗热乎的稀粥,或者一些清淡的蔬菜汤,对身体的滋养更合适。

稀粥消化吸收负担小,能让胃肠道轻松运转,间接减轻心脏压力。

有人觉得吃粥不顶饱,但可以搭配点小菜,比如清蒸鱼、凉拌蔬菜,既有营养又不增加负担。

同时,秋天多吃一些蔬菜是有益的。

比如菠菜、芹菜、莴笋,这些富含钾元素的蔬菜能够帮助调节血压,抵消一部分钠的影响。

再比如西兰花、胡萝卜,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血管损伤。

殊不知,真正对心脏好的食物往往很普通,不是大补的山珍海味,而是这些日常的家常菜。

在日常生活里,除了饮食,作息和运动也对心脏影响很大。

很多人一到秋天喜欢窝在家里不动,结果体重飙升,心脏负担更重。

其实适量活动是必须的,比如散步、太极、慢骑车,都可以让血液循环更顺畅。

但要注意,天气转凉时不要突然大运动量,尤其清晨气温低,贸然跑步、打球反而容易诱发心梗。

医生经常强调,宁可少动一点,也要保持规律,千万别时停时练。

另一方面,心态也很关键。

秋季气候干燥,人容易烦躁,加上心脏不好的人本就容易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心血管,让血压波动更明显。

所以保持心情平稳,学会放松,和饮食一样重要。

很多人以为心脏病只是吃出来的,其实七分靠心态,三分靠饮食,这话一点不假。

总而言之,秋季是心脏疾病的敏感期。

医生的提醒并不是吓唬,而是很多病例都在反复告诉我们:少油、少盐、少糖、少酒,才是保护心脏的关键。

换句话说,宁可喝碗清淡的稀粥,也别嘴馋那些对心脏有害的食物。

毕竟,心脏只有一个,一旦出问题,代价太大。

在笔者看来,最聪明的选择不是纠结吃什么补,而是先学会避开对心脏有害的东西。

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心脏才能安稳度过一个又一个季节。

[1]董明.老年心衰的早期识别和预防:让老人远离“心脏危机”![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