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坐摩的被司机撞后续,警方回应患精神疾病,或将逃脱法律制裁?
发布时间:2025-05-22 14:43 浏览量:2
[下雨]有网友发视频爆料,在深圳的一个地铁口,一位摩的司机对着女生大打出手,边打边怪叫,甚至骑车撞她,看起来就是想置她于死地。
虽然最后他被警方控制,但是随后警方回应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也就是说很大概率会逃过法律的制裁,这就引得网友非常愤怒,难道精神病就可以随便打人杀人了吗?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位司机是否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那天晚上在深圳宝安坪洲地铁口,人群和往常一样匆匆走着,这个地铁站是附近居民上下班的必经之地,旁边还有几家小吃摊和快递站点,显得热闹又寻常,而视频拍摄者站的位置,是在地铁出口靠马路边的一角。
他原本只是无意中注意到有人争执,没想到竟录下了这场令人震惊的暴力冲突全过程,画面中,一名身穿黑衣的年轻女子独自站在一边,低头看着手机,突然一个男子靠近她,语气激烈地质问她是不是刚才骂了人。
女子并没有回应,甚至没有抬头,只是低着头继续看手机,她显然不想搭理这个突然靠近的陌生人,可对方却越说越激动,男子开始围着女子转圈,不断喊着你刚才是不是说我那两个字?你骂我了是不是?给我道歉!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手指不断地指向女子脸,情绪完全无法控制,而女子依旧选择沉默应对,没有一句争辩也没有任何反击,这原本是她的自我保护方式,毕竟没人愿意跟情绪不稳的人正面冲突。
但她的沉默似乎反而让对方更加恼火,像是被无视激怒了一样。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子突然一把抓住女子头发,接着是数下拳头和巴掌轮番落在女子头部上,几秒钟后女子已经被打得瘫倒在地不省人事。
而男子却并未立刻停手,还站在原地继续怒骂,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两分钟,现场没有人敢贸然上前制止,毕竟面对一个极度暴躁的成年人,贸然靠近可能也会引火烧身,直到他自己骂够了才慢慢走开。
而一位身穿白衣的女子,此时才跑过来查看倒地女子的伤势,她可能是女子的朋友或同事,明显很害怕,几次想接近又被施暴男子的存在吓得不敢动,那一刻的空气是凝固的,谁也没想到,在这么多人面前,一个女子会毫无缘由地被如此殴打。
那名男子随后往地铁出口远处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像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某种情绪,但谁也没有想到,事情还没有结束,男子随后的举动更加的疯狂!
本以为施暴男子离开了现场,冲突就此结束,但仅仅几分钟后他再次出现在视频画面中,而这一次他是骑着摩托车回来的,画面中能看到他走到地铁站旁边停着的一辆摩托车旁,发动了车子,猛地转头看向远处那两名女子的方向。
只见他怒吼着你再骂一句试试,接着狠狠一脚油门,摩托车直直地朝着她们冲了过去!被打的女子刚刚在朋友的搀扶下缓缓站起来,还没来得及说一句完整的话,就看到那辆摩托车朝她冲来。
旁边一位路人试图伸手去拦截,但根本挡不住对方骑车的速度,千钧一发之间两名女子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向旁边侧身一躲,才避免了直接撞击,尖叫声瞬间响彻夜空,而摩托车就停在离她们不到五米的地方。
打人男子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回头继续咆哮着:你敢不敢再骂我!两名女子已经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点头道歉只为了保命,直到这时男子才彻底离开,网友们看到这一幕,几乎不敢相信这发生在现实中。
不少网友也认出了这名男子,表示他经常出现在坪洲站,是一名摩的司机,时常拦住路人拉活,有路人回忆说他性格古怪,有时脾气暴躁拉不到客人就会骂人,有人甚至表示自己也被他骚扰过,听说女子那天只是回了一句你有病吧,才让他彻底失控。
如果不是两名女子反应及时,这次事件极有可能已经升级为严重伤人甚至更糟。
事件发生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并于5月21日凌晨发布了通报,结果令人震惊又无奈:施暴男子姓杨,39岁,有明确的精神分裂症病史,根据警方通报,杨某在殴打女子后驾车逃离现场后被迅速抓获,目前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处理中。
但这条通报并没有完全平息网友们的担忧,反而引发更多讨论,精神病患者能否从事摩的司机这种高风险的工作?他的病情是否有人监管?他有没有定期服药复诊?如果他真的在发病期,谁来承担他行为的责任?
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本应给予更多关爱,但现实中部分未妥善管理的患者确实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这并不是歧视而是关于风险防控的现实问题,在这起事件中,杨某并不是第一次暴躁发作,据说他早在一年前就因争吵差点打过人。
这类人群为何还能自由在公共场所活动,甚至进行摩的载客服务?两名女子的遭遇令人心疼,她们只是拒绝了一次搭摩的请求,结果却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暴力风波,从被辱骂殴打,到几乎被摩托车撞击,这种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不是一句误会或病发可以解释的。
这起事件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地铁口公交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并不总是绝对安全的,当我们遇到行为异常情绪激动的人时,第一反应不该是争执或理论,而是迅速远离自保为先。
我们当然希望公共环境包容和平,但前提是有规则有监管,摩的司机该如何管理?精神病患者的行动范围该如何设限?这是这起事件之后,社会必须给出的答案。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