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肺栓塞不幸离世!医生:宁愿待在家里,也别出门干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6 浏览量:7
很多人平时对“肺栓塞”这个词压根没什么概念,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但这个病真的不是罕见病,也绝不是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的病。
它可能出现在某个普通人身上,也可能在一瞬间就让人倒下,连反应时间都不给。
这种突发状况,有时候连家属都措手不及。更可怕的是,它很多时候在发生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预警症状,所以才被称作“沉默的杀手”。
肺栓塞,说白了就是肺部的大血管被“堵住了”,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深静脉血栓脱落,从下肢一路随着血液回流到肺部,最后卡在肺动脉里。
这时候肺部的血流被阻断,氧气交换受限,身体马上会出现缺氧、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甚至直接导致心脏骤停。
严重时,哪怕是在医院里抢救,生还的几率都不算高。有数据统计,急性肺栓塞一旦发生,死亡率在30%左右,而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被识别和处理,死亡率可以高达50%以上。
听到这,很多人可能还觉得“那离自己挺远的”,可现实不是这么回事。
临床上很多肺栓塞的患者,其实之前都没啥大病史,有的就是长时间坐车、坐飞机,有的因为骨折卧床,有的甚至是因为天气太热出门走一走就突然倒地。尤其是中年男性,更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之一。
有些人天天熬夜、抽烟、喝酒,再加上久坐少动,平常也不运动,血液循环就已经变差了。
而一旦遇上天气剧变、突然劳累、旅行久坐不动,就很可能诱发静脉血栓,然后一步一步发展成肺栓塞。
等真正出事那一刻,根本不给反应的机会。有医生就曾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你以为是胸闷,其实是死亡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很多人对待这种问题总是太轻视,总觉得现在能吃能喝能走,身体没问题,可真出了事才发现,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其实是在慢慢推着自己走向风险。
比如高温天出去剧烈运动,比如长途旅行不活动腿,比如平时腿肿不当回事。这些事看似不起眼,但都可能成为引爆点。
其实大部分肺栓塞之前,身体早就给出信号了。只是大家根本没在意。像突然的腿肿胀、走路腿疼、单侧下肢发凉或变色,这些都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的表现。
但很多人就觉得可能是走多了、坐久了,结果就这么拖过去了。殊不知,一旦这颗“定时炸弹”脱落,就可能卡进肺里,把整条命都堵住。
尤其是天气变化大的时候,比如入秋之后气温忽高忽低,这种时候是肺栓塞的高发期。一方面天气一凉,血管会收缩,血液流动变慢;另一方面人也更容易待在室内久坐不动。
有的人一坐就一整天,水也喝得少,腿也不动,血液在下肢堆着堆着,就可能形成血栓。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而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很多人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别什么都硬扛”。
有些人出门明知道自己状态不好,还非要去干体力活,有的身体已经发出信号了,比如胸闷、头晕、气短,但还是坚持去跑步、打球、搬重物。
结果就是,身体在极限负荷下崩了,再想救,已经来不及了。医生说宁愿你哪都不去,也别带病硬撑着出门去“折腾”。
再一个是一些基础病人群更需要注意。比如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或者之前有静脉曲张、血栓病史的,还有一些做过手术、骨折、刚生完孩子的人,这些都是血栓风险很高的群体。
但很多人一出院就觉得自己没事了,也不注意复查和防护,腿肿腿酸就当作是恢复中的“正常情况”,这种疏忽有时候真的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在医学上,肺栓塞是有一套风险评估标准的,叫做Wells评分系统。这个评分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是否有癌症、手术史、腿肿、心率变化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可能是肺栓塞。
但问题是,这个评分一般要到医院才能进行,普通人自己是判断不了的。所以说,更重要的是日常的意识和预防。
讲句实在话,谁都不希望自己出门一趟回来变成“突发事件”。那到底怎么防,才是真正有用的?首先一个最基础的,就是多喝水,少久坐。
尤其是上班族和司机这种职业,一坐就是几小时,中间不站起来活动,腿部血液循环就会变慢,血栓就更容易形成。
其实很简单,每坐一小时就起来走一走、动一动脚踝、抬抬腿,这些小动作就能明显降低风险。
再一个就是控制体重,肥胖本身就是静脉回流的障碍,胖人血液容易“沉”在下肢,这个不用多解释,很多人自己也清楚。
还有就是不要擅自停药。有些人本来因为血脂高、心脏问题在吃抗凝药、降脂药,结果吃了几个月觉得没事了,就擅自停掉。
其实这些药并不是短期吃着玩的,它们是为了预防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血栓,比如心梗。但很多人停药停得特别随意,根本没和医生沟通,这种“自作主张”可能就直接把自己送进了急诊室。
此外,有些人特别爱在高温天暴走、爬山、晒太阳,说是锻炼身体,但如果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这种运动不但起不到好处,反而容易出问题。
尤其是天气闷热的时候,体内水分流失快,血液浓度升高,也更容易形成栓子。医生一直强调:运动要看时机,也要看人,不能盲目跟风。
总而言之,肺栓塞不是一个遥远的医学名词,而是每天都可能出现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个潜在风险。
它的致命点就在于发病急、死亡快、前期症状模糊,但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大家从现在开始就树立意识,别等到出事才后悔没注意。
特别是那些平时生活习惯不好的人群,或者有慢性病基础的中老年人,更要引起重视。该查的查,该动的动,该吃药的吃药,该休息的休息,不要硬撑,不要冒险。
最后一句,身体是自己的,不怕就出事,怕的是明明可以预防,结果自己轻视、拖延,等到真出问题,不是遗憾两天,而是可能连遗憾的机会都没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臻.肺栓塞不可怕,预防康复有讲究[J].健康必读,2025,(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