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自责,不是因为你不够好——心理学家:过度自责是隐秘逃避
发布时间:2025-09-09 03:06 浏览量:7
前几天,小凡坐在我对面,声音低沉地说:“老师,项目搞砸了,我整整一晚都在骂自己。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她的眼圈微微发红,语气里满是自责和懊悔。我没有立刻回应她的自我批评,而是轻声对她说:“也许,你并不是对自己太苛刻,而是太害怕了。”她怔住了,仿佛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
我们常常误以为,越是严厉地责备自己,就越显得认真负责;以为内心的愧疚感,就是良知的体现。可实际上,心理学告诉我们,长期的自我批评往往是一种潜意识的逃避。因为我们难以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无法面对那些超出掌控的局面,于是转而把矛头指向自己,试图通过自我攻击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就像一个人反复说“都是我的错”,其实背后藏着一种心理期待:只要我足够认错,事情或许就能重来;只要我足够痛苦,别人就不会再责怪我。这并不是真正的反思,而是一种以善良为掩护的情绪操控,操控的是自己。
你真正害怕的,或许并不是失败本身,而是那种失控的感觉。当世界不按预期运转时,人本能地想抓住点什么,哪怕抓住的是对自己的惩罚。
要走出这种过度自责的循环,首先要学会区分“责任”和“控制域”。你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负责,但不必为所有结果背负罪责。有些事,尽了力仍无法改变,那不是你的错。其次,把“我怎么这么差劲”换成“我现在需要什么”。前者把你拖进过去的泥潭,后者却指向当下的行动与支持。最后,练习自我宽恕。允许自己疲惫,允许自己分心,允许自己犯错。这些不是软弱,而是作为人最真实的样子。
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建立在自我贬低之上。它始于你跌倒后,没有继续责骂自己,而是轻轻扶起自己,拍拍尘土,温和地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你不是靠苛责变强大的,你是靠着对自己的理解、耐心和温柔,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每一次善待自己,都是向内心力量迈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