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 第八章
发布时间:2025-09-09 05:24 浏览量: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庄重威仪 学则有固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庄重,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了。所以什么是威仪?庄重就是威仪,轻佻就没有威仪。
“学则不固”的“学”,就是“学而时习”的学,学习圣贤之道,就要时时落实圣贤的教诲。“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孔安国注解里讲的,孔安国是汉代的学者,他说固当蔽字讲,蔽是蔽塞,蔽塞不通,人能够求学,就不会蔽塞;另一种说法,是连着前面“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讲的,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了,即使是学也不坚固。后一种说法是朱夫子的解释:“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因此庄重对于求学很重要。
人道忠信 交友辅仁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庄重?“主忠信”就庄重,没有忠信,就没有庄重。所以学习要以忠信为主,自然就能庄重,我们的学业也就能坚固。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就有威仪,就有实学。
在郑康成的注解里,主当亲字讲,亲近,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这种讲法也很好,两种说法不矛盾。“无友不如己者”,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不要和他们交朋友,不要以他们为师,就是不要向他们学习。
我们自己能够忠信,自然就愿意亲近忠信之人,自然就不会和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所以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学之道。一个人如果不忠信,那他做事情就很容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很难诚实不欺、与人为善。因此学以什么为主?以忠信为主。朱夫子讲“尽己之谓忠”,做事尽心竭力,这是忠。信是什么?讲话、做事都有诚信,让人感觉很踏实。
程子解释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人之道在哪里?就在忠信。我们希望成为真正有圣贤品格的人,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落实忠信的品格,忠信就是诚。《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如果没有忠信,还有什么物可谈?全都是虚的,所学也易落到谈玄说妙的窠臼之中。
“无友不如己者”,“无”是不的意思,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什么?古人讲,“友所以辅仁”,我们交友,是辅助我们成就仁德的。如果朋友在德行、在忠信上不如自己,那我们向他学习没有益处,反而有损。所以学习必须要有高尚德行的师友,以忠信之人为师为友,对于那些不讲求忠信的人,尽量远离,至少不能与他为友,志不同道不合,我们还是敬而远之。
过则能改 善莫大焉
“过则勿惮改”,过是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没什么奇怪的,只要没有成为大圣、至圣,肯定有过失,有过失“勿惮改”。惮是畏难之意,就是害怕。不要害怕改过,能改过是勇敢的人。夫子讲“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明白过失,并以之为耻,继而坚决改正,这就是勇,勇敢。
改过要迅速,不能犹豫,正如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说的,“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小的过失就像一根刺扎在了肉上,很痛,要马上快速地把它挑出来;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了手指,要一刀把这个指头斩断,不能让毒素攻到心里,那就死定了。这句话是比喻改过要勇猛坚决,不可畏难,不可苟安。
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因循什么?放纵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成功的秘诀、关键就是改过而已。所以他最欢喜的事情就是闻过,知道自己的过失,其最大的善就是改过。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时,有师友来帮助我们,告诉我们过失,那是很幸运的事情。得知自己的过失,不要怕改。如果怕改、不肯改,甚至还要掩藏,就是《弟子规》讲的,“倘掩饰,增一辜”,有了过失,还要掩饰,又增加了一条过失,过失就会愈来愈重,愈来愈多了。能够把它改掉,过失就没有了,我们就向圣贤迈进了一步。
程子说,“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讲的“学问之道”是什么?没有别的, 就是知道自己有不善,知道自己有缺点、有过失,这是觉悟!觉悟之后要改过,改过是修行,“速改以从善”,速改,迅速地改掉自己的过失而从其善,所谓断恶修善,这就是学问之道。成圣成贤不就是这样吗?恶都改掉了,剩下的都是善,这就回归了本善,自性也就现前了。
《论语》里有一段话讲到,孔老夫子也曾经有过失。有一个人叫陈司败,他曾经问夫子:“鲁昭公懂不懂礼?”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老夫子说:“懂礼。”其实夫子是说错了。夫子出去以后,陈司败便向夫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老夫子还有偏袒吗?鲁君(鲁国国君)曾经娶过吴国的女子做夫人,吴国和鲁国是同姓的国家,他们都是周公姬旦的后代,都姓姬。而在《周礼》里,同姓不能通婚,所以鲁君娶了吴国同姓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孔老夫子却说鲁昭公知道礼,结果陈司败就讲,“鲁君若是知道礼,那谁不知道礼?”换句话说,夫子讲错了,鲁君不知道礼。后来巫马期把这个话转告给孔老夫子,夫子什么反应?一般人可能会编出一百个理由来解释:鲁君是知道礼的!可能还要辩论。但是夫子马上承认错误,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是夫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说“我真是幸运”,一旦有过失了,人家就知道,并来提醒我。
这是闻过则喜,听到过失,他欢喜。为什么?如果不是有人指出过失,改过可能就比较慢,甚至发现不了过失,而无法改过提升自己。所以有人指出过失,非常感恩,非常庆幸,欢喜改过,这就是圣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莫大焉”,有错就改,改过迁善,这就是最大的善,没有善能比这个善更大。所以不怕改过,能“过则勿惮改”,天天欢喜改过,就是天天向圣人的境界迈步。
在实际生活当中,不管对方建议的方式和心境如何,自己的心境是“贵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从真实心中去感恩,这一点非常可贵,是真正圣贤君子的风范。
立志贤圣 名为自重
孔老夫子这段话是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君子之道,我们以宋代学者游酢的话来做个小结,他说:“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不重则不威,威是威仪、庄重,这是君子由内而发的一个本质,是用学来成就的。学之道,是以忠信为主。而交友,“友以辅仁”,不和不如己的人交友,应该与胜过自己的人交友,帮助自己提升德行。与仁者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不能怕改过,否则就没有办法入德,也就没有办法成就。因此,以“过则勿惮改”来作为小结、总结本章,这一句,概括了君子的整个求学之道。
蕅益大师在他的注解《论语点睛》里,为这段话也做了精当的总结,所谓画龙点睛。大师在朱夫子解释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华,他说:“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这是为我们解释重、威,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意思,点清楚这个根源。
君子如何能庄重?“期心于大圣大”"。期心是立志,立志做圣贤。有这样的立志,这叫自重。为什么?人本来就可以做圣贤,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本来可以做圣贤、大圣大贤。如果不立志做大圣大贤,甚而忍心把可以成圣贤的这个机会放弃掉,把与圣贤相同的本善本性埋没掉,那我们就是不自爱、不自重。所以立志做圣做贤,这叫自重,自然由内到外就有了庄重。人首先要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格物克己 慎独威仪
如何能有威仪?“戒慎恐惧”,这叫有威仪。如果我们能知道,起心动念都会有果报,那我们就有戒慎恐惧了。有一个新闻报导,这是发生在美国新奥尔良,有一个中青年的白人男子,到酒吧里去饮酒,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跟他搭讪,结果这个男子起心动念了,就和这两个女子一起喝酒、说笑起来,没想到酒里放了药,后来他就不省人事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家酒店的房间里,躺在浴室的浴缸里,全身盖着冰块。他觉得虚弱无力,幸亏旁边有手机,他打电话去求救。医护车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的两个肾脏已经被切除了,原来他遭到了美国黑社会犯罪集团的暗算,她们专门盗取健康人的肾脏。一个肾脏在黑市里可以卖到十万美金以上,这个男子就成为了牺牲品。
因为最初的时候见色起了淫心,掉入了陷阱。见到女色,如果能戒慎恐惧,庄重而有威仪,保持距离、保持礼度,就不容易发生败德伤身的事情。因为有戒慎恐惧,念头一起,马上把它压住,不让念头相续。不正的念头这个因,才会导致后面惨烈的果报。如果知道有因果,怎么敢动那些邪念?所以明白因果,我们就能格物。格什么?把欲望的念头格掉,我们的良知就现前,意就诚,心就正,身也就修了,我们就有了威仪。“诚于中形于外”,修身好了,自然表现得有威仪。
所以“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一个人没有立志做大圣大贤,就是不自重,他就不能戒慎恐惧,不能慎独,没有威仪,他的学业也不会坚固,没有根基,不是实学。“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始觉是念头刚起的时候,立即觉察,这叫始觉。不正的念头立即放下,这是始觉合本觉。本觉是自己本有的,仁、义、礼、智,都是本觉,这是性德,但是要靠修德才能显性德,所以始觉之功很重要,念念觉,念念都不迷,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我们的学才坚固。
蕅益大师下面讲,“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倘若自己对自己轻忽了,放逸了,不能够念念觉悟,不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习气(属于我们的业力),没有战兢惕厉、戒慎恐惧的心态,那么可能一对事,境界一现前,第一念觉察到好像不妥当,但是接着就放松了,因循放纵了自己,这又变成迷了。第一念虽然觉,第二念跟着迷。第一念觉是什么?自己的良知, 本有的良知现前,但是却被物欲给蒙蔽住,不能格物,这个良知就不能保持,所以又迷了。
这段话蕅益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很深刻,要从念头上去修行,直接指出君子的病根在哪里?不重,不庄重,就不能立志;庄重里面就含有立志。
人能立志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情欲,放下烦恼,就能在私居独处中谨慎,戒慎恐惧。戒慎恐惧不是说很害怕,怕鬼怕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唯恐自己德行有丝毫的缺失。因为我们知道头上三尺有神明,《大学》里曾子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我们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也好像有十个眼睛在盯着自己,十只手在指着自己,怎么可能放逸?怎么能欺瞒天地?孔老夫子说,“吾谁欺?欺天乎?”我在欺骗谁?难道能欺骗天吗?不要自欺欺人。这都属于自重的内容,我们真能自重了,我们的毛病,烦恼习气,就能压伏住。所以蕅益大师揭示的病根在于不自重,自重就有威仪,学业就能坚固。
直心正念 真如忠信
朱子解释“主忠信”的忠是“尽己之谓"。蕅益大师解释得更深刻:“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直心正念真如”,这叫忠。心上一个中字,心不离中道,叫忠。所以“直心正念真如”,直心是至诚心,至诚心里生起的是正念,念什么?念真如,真如是自性,自性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偏离了中道,就失去了正念,就不是直心,是曲心,委曲的心。这是直接从心性上回归,回归到自性本觉,当然做任何事都能做到至诚恭敬,这就是忠。所以直接从心上去回归自性,事事都能做到尽忠。
信是什么?“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这叫信,信自己能做圣贤。前面讲到,立志做圣贤,这叫自重;信自己可以做圣贤,这是自信。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话讲得铿锵有力,“人”是指每一个人,尧舜是圣贤,每一个人都能成圣贤。这每一个人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要有“我可以做圣
贤”的信心。信“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是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善,现在回归本善,有什么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去做?这正是自重之处。所以自重首先要自信,我们如果不相信自己能做圣贤,怎么会立志做圣贤?那我们就不能做到自重了,不能自重,所有的学问都是虚的,不能落到实处。
自重改过 亲师取友
“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首先是自重,自重是根本;然后还需“亲师取友”,就是“无友不如己者”,要亲近有仁德的圣贤老师,与忠信之人做朋友;第三是勇于改过。“自重”、“亲师取友”、“勇于改过”,这是三剂妙药,我们就方便对症下药,对质到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我们就真能成为君子,成为圣贤。
如果怕改过,这叫自轻,不自重,所以怕改过是大忌。就好像中医治病开药,对症下药,就会药到病除,但是一般有药忌。药忌是什么?服中药期间需要忌口,忌吃寒凉、辛辣等食物,这就是药忌。如果不忌口,药效就不会那么彻底,虽然对症,也不能圆满解决我们的疾病。
我们学习君子之道的良药,药忌是什么?忠信是良药;向好的老师、朋友学习,能够自己改过,这是药忌。如果与不如己的人交友,怕改过,我们就犯了忌讳,良药也不能起作用。所以,君子之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样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