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被卫健委列为重点监控药物!医生:使用千万注意4个点
发布时间:2025-09-09 09:27 浏览量:1
►
本文200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段时间,一份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个药品——依达拉奉,赫然在列。
不少人一看名字有些陌生,但它其实是脑卒中病房的“常客”。很多医生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都会考虑使用它。但现在被列为重点监控药物,难道是因为有“毒”?还能不能用了?是不是该全面下架?
事实远比传言复杂。医生提醒: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更关键的是,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依达拉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冷门”,其实它在我国临床上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尤其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
当脑血管堵住时,脑细胞会因为缺氧而大量死亡,同时释放出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就像“身体里的火星”,会进一步烧伤周围的健康细胞。而依达拉奉就像灭火器,它能中和这些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损伤。
2001年,依达拉奉在中国获批上市;2019年,它又被批准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进一步拓宽了适应症。不少医生将其视为“神经保护药”的代表。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用得太多、用得太广、用得太随意。
国家卫健委对重点监控药物的定义非常明确:临床使用广泛、费用较高、存在不合理使用风险的药物。
依达拉奉恰好“三者全占”。
首先,它的使用量非常大。以某省为例,2023年依达拉奉注射液的采购金额高达数亿元,远超许多常规用药。
其次,它价格不便宜。虽然早已不算高价药,但一次住院用下来也要几百到上千元。有些基层医院甚至将其作为“标配”,只要是脑梗就用,不管适不适合、不看严重程度、不做风险评估。
更关键的是,这类药物的疗效并非“立竿见影”,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辅助治疗。滥用不仅增加医疗负担,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于是,2023年,国家卫健委将依达拉奉列入监控目录,并不是要禁止使用,而是提醒医生“规范用药”,避免过度医疗。
不是所有脑梗患者都适合用依达拉奉。如果你或家属正在使用,务必要注意以下4个关键点:
时机非常关键:发病24小时内才有效依达拉奉的适应症是急性期脑梗死,也就是说,必须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使用。这个时间窗一过,效果会大打折扣。
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就诊,等到住院时已经过了“黄金期”,这时候再打依达拉奉,不仅无效,还可能白花钱、增加肝肾负担。
依达拉奉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脏和肾脏,对于本身有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损害的人来说,使用它可能会引发电解质紊乱、肝酶升高,甚至急性肾损伤。
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基础慢病,一旦叠加药物风险,后果可能比脑梗本身还严重。
不要长期、大剂量使用依达拉奉是短期用药,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14天。一些地方却存在“长期维持用药”的现象,有患者连续打了几个月,甚至当成“预防脑梗复发”的药。
这种用法不仅没有证据支持,反而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别和其他抗氧化药一起用有些患者同时服用多种“抗自由基”药物,比如维生素E、银杏叶提取物、辅酶Q10等,认为“多管齐下更保险”。
但医生提醒:抗氧化药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们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干扰代谢,甚至加重不良反应。
如果正在用依达拉奉,务必告诉医生你还在吃哪些药,避免重复用药或相互影响。
虽然依达拉奉已经被写入《脑卒中防治指南》,但它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
一些国外大型研究发现:依达拉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早期脑组织保护上,但对长期功能恢复的帮助有限。也就是说,它可能帮你“保住脑细胞”,但未必能让你“恢复更快”。
这并不意味着它没用,而是提醒我们:别把希望都寄托在某一个药上,更不能神化某种药物的作用。
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溶栓、抗栓、降压、康复、营养、二级预防等环节,缺一不可。
医生开药、患者用药,都需要回归医学本质,而不是被“经验主义”或“商业导向”绑架。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纠结“这个药好不好”,而是做到三件事:
· 早识别脑卒中症状
· 第一时间就医
· 配合医生科学治疗
只有这样,药物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人体才能获得真正保护。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 2023年1月
[2]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23年版
[3] 《依达拉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卒中学会, 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 上一篇:持票人的身份怎么确定
- 下一篇:李洪慈开展教师节走访慰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