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庙中得镯逢奇冤,清官断案还清白

发布时间:2025-09-09 10:24  浏览量:1

山脚下有个杏花村,村里有户姓白的人家。白家的儿子叫白富贵,娶了个媳妇叫赵月娥,本来日子过得挺滋润,吃穿都不用愁。白家祖上留下了一百多亩好地,还有一整排青砖盖的大瓦房,院子里甚至栽着一棵上百年的海棠树,在村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体面人家。

可谁能想到,白富贵后来染上了赌瘾,整天往镇里的赌坊跑。赵月娥跪着劝他:“家里的钱匣子就算再满,也经不住你这么像流水似的往外花啊!” 白富贵却一脚把她踢开,不耐烦地说:“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我们白家的家业,三代人都败不完!”

结果还没到五年,家里的良田就被他输得只剩三亩薄地,青砖瓦房也抵了债。夫妻俩没办法,只能搬到村尾的茅草屋里住,一到下雨天,屋里连块干爽的地方都没有。这年深秋,白富贵喝得酩酊大醉,不小心跌进了河沟里,被人捞上来的时候已经只剩一口气了。临终前,他紧紧攥着赵月娥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对不住白家的列祖列宗啊……” 话还没说完就断了气。

赵月娥摸了摸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狠心把自己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换了一口薄皮棺材给白富贵下葬。村里人都说她克夫,没一个肯接济她的。寒冬腊月里,她挺着大肚子跪在雪地里乞讨,好不容易讨来半碗粥,总是先捂热了肚子(怕冻着孩子),才舍得喝下去。

那天夜里狂风呼啸,赵月娥躲进山里的神庙里生孩子。疼到极致的时候,她咬破了自己的嘴唇,迷迷糊糊中看见供桌上闪过一道金光。她挣扎着爬过去,居然在香炉的灰里摸到了一个沉甸甸的金镯子。就在这时,孩子 “呱呱” 地降生了,她对着山神的塑像磕了几个头,说:“多谢神灵赐我金镯救急,这孩子就叫白念恩吧。”

可谁知道,这金镯是邻村张员外家遭贼的时候丢的。张家的仆人循着线索找到神庙,看见赵月娥手里拿着金镯,一口咬定是她偷的。赵月娥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被他们扭送到了官府,还挨了二十大板。刚生完孩子的妇人本来就虚弱,哪经得起这样的打?当下就吐了血,昏了过去。

正巧赶上新任的知县陆明堂在巡查案件,看见妇人怀里的婴儿哭得撕心裂肺,心里生出了怜悯之情。他重新审理这案子的时候,发现金镯内侧刻着赵月娥祖父的名字 —— 原来这金镯本是当年赵家的传家之物,战乱的时候被抢走了,没想到阴差阳错又流回了她手里。陆知县当场就把金镯还给了赵月娥,还赠了她三两银子。

赵月娥用这三两银子在村口支起了一个茶摊,不分日夜地辛苦操劳,把白念恩一点点拉扯大。孩子七岁那年,她拿出金镯换了钱,当作学费送念恩去学堂读书。白念恩天生就聪明,先生教《千字文》,他听一遍就能背下来。赵月娥每天晚上都借着煮茶的炉火照明,陪着儿子温习功课到三更半夜。

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白念恩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赴京参加会试那天,赵月娥把重新打制的银镯戴在他手腕上,说:“儿啊,还记得当年山神庙里的金镯吗?钱财是得是失都是虚的,只有人心里的善念,才是真正的金子。”

京城的殿试放榜后,白念恩高中探花。在皇帝赐的琼林宴上,宰相想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白念恩站起身来敬酒,说:“学生手腕上的这只银镯,是母亲摆了十年茶摊换来的,我不敢忘本,更不敢辜负母亲的恩情。” 满座的人都被他感动了,这事反倒让他落下了孝顺正直的好名声。

白念恩接母亲进京那天,杏花村的老老少少都来送行。赵月娥望着山神庙的方向,轻声说:“当年要是我贪了那只金镯,哪能有今天这只银镯的光彩啊?人这一辈子,福气和灾祸,其实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后来,白念恩官做到了礼部尚书,他在老家建了一座 “念恩书院”,书院正堂挂着一个金镯和银镯相交的图案,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金镯银镯,不如心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