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齐鲁最美教师”名单公布,一睹榜样风采!
发布时间:2025-09-09 11:05 浏览量:1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选树结果揭晓,17名个人与3个团队脱颖而出。
他们之中,有扎根乡村的教育守望者;有以智慧和热忱点亮学生梦想的领路人;更有聚众智、汇群力,为教育事业注入创新动能的榜样团队。这些事迹闪耀着教育家精神的光芒,激励着全省教育工作者砥砺前行。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广大教师致敬,也一睹新一届“齐鲁最美教师”的风采。
史宏达:
教书育人 向海向未来
他是大家公认的“教学名师”“讲课能手”,他的课堂堂爆满;他矢志蔚蓝,围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他倡导“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使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他就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宏达。
三尺讲台勤耕耘,甘为人梯育桃李。围绕国家海洋工程发展需求,聚焦工科应用性强的特点,史宏达积极倡导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践基地遴选与建设方面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激发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科研热情迸发,创新活力倍增。2018年,该成果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河海大学等兄弟高校借鉴引入,在创新型海洋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广受好评。35年来,他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勇担使命,争做中流砥柱。
矢志强国勇攀登,以工兴海谱华章。史宏达始终牢记科研报国的使命,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谱写了一篇篇以工兴海的蓝色华章。如今,他10年前提出的“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先进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步成为业内共识,并被收录进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则。
田雪文:
书写不设限的教育人生
田雪文,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体育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她获得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等称号。
她是学生心中的“田妈妈”,为每名学子倾注心血、全情守护,用智慧与大爱春风化雨,悄然点亮青春梦想,重塑生命轨迹。学生王宪瑞服务于冬奥会,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研究生张森在Nature旗下期刊发表论文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她是身教典范的教育楷模,构建的竞技体育科研服务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被《中国教育报》报道,主编教材和著作5部,主持参与各类教学项目8项,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她是竞技体育服务的领头羊,带领团队做好奥运会、全运会科研保障,助力山东代表团获全运会冠军。她是科技创新的领航先锋,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75篇,授权专利31项。她是心怀大爱的公益使者,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运动康复,糖尿病、帕金森病运动防治,抑郁焦虑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活动等,受益者超10万人。
刘伟韬:
深耕煤海育桃李勇攀高峰护安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刘伟韬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引路人。他以自己31年的从教经历诠释了师者的担当与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不仅是一项意义非凡的事业,更是需要不断付出和努力的使命担当。31年如一日,他扎根讲台,情系矿山,以赤诚之心投身党的教育事业,以工匠精神勇攀科研高峰,在教书育人与科研攻关的双重战场上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刘伟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学生的全面成长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宏大叙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建设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先后主持和重点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60余项。主持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课题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整体更新换代和矿山水害防控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李宗刚:
学高为师甘当人梯
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位点负责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宗刚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他对母校和自己的老师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2025年7月14日,《光明日报》的“光明学人”栏目整版发表了李宗刚等人撰写的长文《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从当年的学生变成了现在的老教师,他觉得自己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当“好学生”的标杆。
李宗刚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新文学发生学、现代教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研究这两大领域。他关于中国新文学发生学的代表性成果发表于《文史哲》,该成果首次提出并运用“父权缺失”这一概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作出了新阐释。在文献资料整理及编辑学研究方面,李宗刚也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文学教育文献、红色经典文献、作家研究资料和学科学术史文献整理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李宗刚用自己的勤勉钻研和学术创新让学生理解到,做好老师从好学者做起——扎实的学术研究既是好老师安身立命的根基,还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好诠释。在学术传承上,他甘作学生攀登学术高峰的人梯。经过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李宗刚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培养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办法,那就是“老师启发引领为主导——学生参与实践为主体——老师提升完善为落点”的师生学术研究共同体。
郝霄鹏:
匠心育“材”矢志铸“芯”
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教授郝霄鹏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攀科技前沿高峰,担当学科发展重任,以赤诚之心、创新之志、实干之肩,在教育、科研和管理领域谱写了动人华章。
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筑教,构建教改新生态。在“材料结构与性能”“晶体学”等核心课程教学中,他巧妙融入德育元素,将价值观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芯”为笔,绘制育人新蓝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宽禁带半导体前沿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宽禁带半导体晶体生长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卡脖子”技术攻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引导学生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深入理解关键技术攻关的重大意义。
他矢志创新,勇破瓶颈,引领宽禁带半导体创新链,勇担科技强国先锋。他长期致力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实现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目标和推动“双碳”目标提供支撑。他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35篇,获Nature、Nature China和Nature Materials等多次专文亮点评论;授权发明专利49项,其中“GaN单晶生长及加工关键技术”实现产业转化;突破性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建材科技奖二等奖等奖励;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葛少华:
守护每一个微笑
从教25年来,山东大学教授葛少华全力承担口腔医学9门核心课程的授课,打造3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全国研究生精品课程和多门省级优质课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悉心研究口腔医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葛少华深知,要想“培育美的创造者”,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见专业背后的“美”与“责”。她打破传统教学的边界,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迫切的国家需求、最真实的临床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通过知识探究、思维创新、价值塑造的浸润融合,使培养的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她主编的国内首部口腔医学专业思政融合教材《医教研融合——口腔医学思政案例精粹》,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临床诊疗需求有机融入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口腔医学课程教学案例中,在18所国内知名口腔医学院校推广使用。
她开创了医教研协同育人新范式,以培养“口腔+X”学科交叉复合型高层次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为口腔医学人才成长开辟了多元路径。 葛少华始终将科研攻关视为育人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中,既练就创新本领,又植下“用技术普惠民生”的初心。她带领团队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屡破技术壁垒,截至2025年,她累计获得12项专利,发表80余篇SCI论文,以“基于微环境和干细胞调控的牙周组织再生关键技术”斩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解红梅:
躬耕职教廿一载 智擎牧业勇担当
山东省的肉蛋奶总产量连续33年位居全国首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这离不开畜牧职教人的付出与奉献,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解红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廿一载春华秋实,解红梅以职教为犁,深耕创新育人之田,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着职业教育的奋进篇章。
解红梅秉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本领。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强农报国使命担当,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她创新“双案例、双课堂、双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她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教育家精神为自觉追求,努力做精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她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她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服务地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为畜牧行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她的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张福伟:
守技能报国初心圆英才匠心之梦
张福伟,肥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技师、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
筑牢职业理想信念,锚定技能成才目标。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坚持在教学一线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提高教学质量,他结合企业与学校的特点,改造焊接实训车间,升级老旧的实习工位,现在的车间集自动焊、智能化于一体,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能直接实现企业实际生产,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他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坚持陪同训练,以身示范,用行动影响学生。学生学技能的热情高涨,有9人在国家级大赛获奖,有18人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圆了技能成才梦。在助力产业企业发展上,2017年以来,张福伟累计为石横特钢、山东金塔机械等1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8项,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在完成企业技术支持的同时,结合实际教学应用,申请完成实用新型技术专利5项。此外,还累计为企业培训1300余名焊工技能人才,是当之无愧的“金蓝领”培训导师。
万云:
雪域丹心照初心 六载援藏铸师情
一腔热血,两度援藏,六载春秋……济南十一中党委书记、思政教师万云在雪域高原的漫漫征途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深沉热爱。他跨越千山万水,将齐鲁大地的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播撒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高原严寒、缺氧困顿、身体疲惫、生活艰辛,都未能动摇他执着前行的脚步。他用行动诠释援藏精神——使命在肩的坚守、责任如山的担当、对藏区孩子未来的深情守望,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播种未来的希望。
自2013年进藏以来,万云始终坚守在高原教育的最前线。他走遍了白朗县11所小学和18个村教学点,用脚步丈量了全县的每寸土地,扎扎实实为援藏规划做足实地调研。虽然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环境艰苦,但是他基于县域教育发展实际撰写的《白朗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成为援藏中心组开展工作有实有据的珍贵资料。
从2013到2016年,万云多方奔走、牵线搭桥,累计引入660多万元资金用于教育发展。先后组织了3批50多名白朗县干部、教师赴山东培训,努力增强当地师资力量,提升当地教育管理水平。30名藏族师生赴济南开展“鲁藏情深”夏令营活动,这成为济南援藏中首次学生层面的汉藏交流。2014年7月,在日喀则市18个区县中,白朗县中学第一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2年,时年50岁的万云主动请缨二次入藏,成为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万云时刻以“老西藏”精神砥砺自己,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担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田新柱:
躬耕杏坛作磁石 要栽大木柱长天
30个春秋,足以把一个青涩小伙磨到两鬓斑白,却无法改变他坚如磐石的初心,无法改变他对杏坛之梦的追寻,无法改变他痴迷教育的执着与坚贞。他就是嘉祥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齐鲁教育名家培养人选田新柱。
从师专毕业登上讲台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当成一名新学生。为了不断提升自我,他两年通过14门自考课程取得山东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接着顺利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的所有课程。他30年心无旁骛地学习,只想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教师;30年孜孜追求和不断超越,学习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专业发展的源泉。
田新柱积极践行曾子“三省吾身”思想,每日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他淬炼自己的一颗爱教育、爱语文、爱学生之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关爱学生,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他始终致力于把语文课打造成学生“兴趣—喜欢—痴迷—热爱”的沉浸状态。他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徜徉生活、享受生命拔节的舞台,历经28年,他在全国率先提出“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在他的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师生都乐于主动学习、自觉探究。个人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提升成为他的毕生追求,这正是他在杏坛躬耕的诗与远方。
李辉:
初心 雄心 匠心
李辉,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正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科普专家人才库首批科普专家、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等称号,他的“科技筑梦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被授予“全国最具特色工作室”。他扎根中小学科技教育一线23年,用一台台无人机、一个个机器人、一支支水火箭,点燃了无数城乡孩子的科学梦想,书写了一段倾心倾力的县域科技教育动人篇章,展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科技强国基层实践中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在李辉的积极争取下,山东省流动科技馆落户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他主动承担起科技馆管理工作。自此,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科技馆度过。2018年当选乳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后,李辉依托科协的科普网络将视野扩展到了全市范围。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和学生家长举办亲子科普讲座,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指导;他走进学校,培训科技辅导教师,帮助学校成立科技创新社团。
在全市层面,他推动构建了以赛促育的科技教育普及模式,先后组织举办了3届“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4届航空模型水火箭竞赛和乳山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创客大赛,吸引了近万名学生参与。他推动建立的“乳山市少年科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层级评选、创客认证等方式,已形成了完整的科技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培养出40名“乳山市少年科学院院士”和100名“优秀小创客”,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元云:
追光筑梦守初心
陈元云,惠民县辛店镇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初中数学兼职教研员、教育部领航工程邢成云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滨州市立德树人名师专家宣讲团成员。在27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涯中,她矢志树人、勤勉敬业,把工作当事业、视事业为生命,把教育事业看成自己的终身追求。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998年7月,陈元云毕业于惠民师范学校,她放弃了到县城学校任教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任教。“学校的事比天大,学生的事比什么都重要”是她的口头禅。
她用心记住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敏锐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倾听他们的理想与烦恼。她始终躬耕课堂,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课堂内知识的获取,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她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育扶贫帮扶行动”,在云南省怒江州传播滨州教育理念。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她探索、实施了“唤醒、激励、陪伴”三部曲,助力班风建设,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让学生习得了知识,悟出了道理,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
王纪学:
扎根乡村教育 绽放师者光芒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土壤,用27年的时光书写着教育的华章,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他就是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宁海小学教师王纪学。
王纪学自踏上教育岗位的那一刻起,便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乡村教育新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童心;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奉献力量。
王纪学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他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篇篇经典的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身示范,所教历届学生整体素养优异。为了给学生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王纪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专业素养。他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堂课,力求将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他借助先进的评价理论,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以评价促学习。
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王纪学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他分别于2022年2月、3月和10月成立了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东营市垦利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和王纪学党代表工作室。2019年9月,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2月,他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冯其滢:
扎根乡村育桃李匠心耕耘铸辉煌
自200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冯其滢一直在临清市八岔路镇前杨坟小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是乡村教育的坚守者,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心中的筑梦人。
20年来,她深耕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勇于教学创新,用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用爱与责任铸就师者的担当。她始终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教育评价素养提升种子教师、山东省首批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聊城市教学能手、临清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在教育教学中,她深耕教学一线,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以言传身教诠释师德真谛、用爱心与责任守护学生成长的引路人。2024年,她受邀在山东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线上会议中,以《在乡村小学数学“1143教育模式”探索中成长》为题作了典型发言,为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她不仅仅在黑板上书写知识,更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教会他们用知识丈量世界。她倾囊相授,带领青年教师探索乡村课堂的创新之路,让教育的薪火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她默默耕耘,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浇灌出一朵朵灿烂的希望之花。
张海:
初心永记 不断追寻教育的真谛
张海,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大姜小学数学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他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例获评部级优课,自制教具获得省二等奖,先后展示多节小学数学省级公开课。
2002年,张海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开启了乡村教师生涯。工作中,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学有所成,快乐成长。20多年来,这个信念一直指引着他前行。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
长期以来,张海一直努力上好每节课。经过实践探索,不断反思凝练,总结出了一整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他积极从事课题研究,主持“促进迁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验”课题项目,形成40余万字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跨学科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这项研究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提出做思辨型课堂的教学主张,把课堂交给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名学生尽可能地思考、交流,实现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培养的结合,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他在承担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带领全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张海用一颗赤诚的教育心拨动无数学生追求梦想的琴弦,陪伴学生用知识点亮星光,用青春砥砺梦想;奉献真诚,带动青年教师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在平凡的教学、科研、生活中用心书写属于教育人的不凡人生。
鹿爱莲:
28年坚守只为守护每一朵花开
鹿爱莲,临沂第四十中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园地,始终以赤诚之心践行教育使命,以开拓之姿推动育人改革,以创新为笔在学前领域书写着动人篇章。
初入职场,鹿爱莲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幼教工作,仅用5年时间便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离开了孩子,我浑身提不起劲儿。”鹿爱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她深知,要做好幼教工作,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她通过目标重构、内容创生、情境驱动、方法创新、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融合创新,探索形成了指向终身可持续成长的幼儿全人发展“五化”教育模式。她创设“内外融通、多维互动”的全域教育情境,让幼儿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真正形成了室内室外相联结、区域内外相融通的教育格局。
鹿爱莲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追随儿童探索的脚步,通过最大留白支持幼儿主动探索未知,让儿童在课程中有充分的话语权。围绕和悦课程建设经验,她在各级会议上分享经验。作为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指导专家、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她还前往聊城等地举办讲座,去乡村园帮扶,助力乡村教师走上专业发展道路。
二十八载春秋流转,她从“老师妈妈”蜕变为“生命领航人”,从最初对教育的纯粹热爱升华为对生命成长的深沉敬畏。
姜竹亭:
三十七载特教路 于无声处育桃李
37年风雨兼程,青岛市中心聋校教师姜竹亭以其高尚的师德情操与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扎根于特殊教育一线,成为新时代的楷模。全国模范教师、齐鲁教育名家工程人选、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高层次人才、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才、青岛拔尖人才……这些殊荣是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印记。她是“四有好老师”的生动典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她秉持“尊重个体差异,成就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深耕特殊教育田野,悉心塑造听障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崇高的品德。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学生不仅仅在学业上取得显著成绩,更在体育、艺术等领域绽放异彩。几乎每个严寒酷暑的假期,她都陪伴学生,在顽强执着的训练中度过。很多学生在她的激励和培养下开启了一扇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率先探索推行实施“一生一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作为教育部名师领航工作室的核心成员、省级教师培训和学科专家、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姜竹亭积极投身教育扶贫与青年教师培养之中,先后指导50余名工作室成员和实习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她的爱心与奉献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她更是无障碍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她连续10年为青岛市提供同步手语翻译服务,在残奥帆赛、残运会等大型活动中也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录制的手语教学视频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之作,为手语普及与培训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
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由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泰山学者万勇善领衔,长期以来立足花生新品种育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致力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服务,是一支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秉承“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农学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团队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花生产业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将爱国主义思想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奋斗精神。
团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课程内容创新和实践教学改革,做专业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团队教师赵海鹏获全国高校农林类专业优秀微课三等奖,教师李洋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万勇善带领团队潜心花生新品种培育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难题,先后在花生品种早熟高产、抗旱高产、优质高产协同改良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团队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项目课题52项,发表论文267篇、著作12部,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心跳行动”教师志愿服务队:
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挽救生命
“心跳行动”教师志愿服务队是以科普培训心肺复苏、AED、海姆立克等急救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志愿服务团队。2020年6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军桥于援鄂归来之后在潍坊市人民广场“摆地摊”传授市民心肺复苏术,在全国医疗卫生界掀起了普及心肺复苏的热潮。
“做公益活动并不容易,但只要跪得下,我们团队会一直跪下去。”张军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近两个月的援鄂过程中,张军桥与战友们拼尽全力救治患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援鄂归来后,他化“心动”为“行动”,带着自费购买的医学模拟人到人民广场“摆摊”,传授心肺复苏术,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今年6月15日,张军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施救落水者,因体力透支溺水,虽经抢救,仍不幸离世。
“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积极配合潍坊市红十字会的急救普及计划,在全省率先开设“CPR+AED”培训班,让更多人学会了专业的急救方式,提高了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心跳行动”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队长张军桥先后荣获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最美逆行者”、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个人、“山东好人”、“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山东省红十字会最美红十字救护员等称号。“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潍坊市2020年度“青春担当好团队”、2023年度山东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等荣誉称号。
5年来,“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累计举办培训400余场,受益民众2万余人次,成为急救知识科普培训的志愿服务品牌。
单县第一中学排球队:
从零到巅峰 我们并肩同行
单县一中是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更是山东省中小学唯一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近年来,单县第一中学排球队继承发扬“扎实苦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超越,成为体教融合学习的典范。2011年至今,排球队为高校输送100余名优秀运动员,球队先后获得山东省冠军17个、全国季军1个、全国亚军4个、全国冠军2个。
为了打造一支敢于夺冠的专业球队,总教练樊董伟制订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挥汗如雨,带领队员们训练。为了提高队员成绩,他大胆创新,打破校内“闭门造车”的传统训练法,通过赛事走出去,向顶尖高手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2022年,在全国传统项目高中组排球比赛中,单县一中男排以七战全胜的战绩勇夺冠军。在202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单县排球工作被深度认可,并作为“体教融合”的典范在全国推广。
单县一中排球队的教练团队始终坚信“铸人先育魂”,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点亮心中的“灯塔”。在狠抓学生排球技能训练的同时,教练团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文化课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为排球事业不断培养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