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解读〈楞严经〉:如何认清真心?》

发布时间:2025-09-07 23:35  浏览量:1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楞严经》、《六祖坛经》

如何认清真心?

这是每一个修行人都会面临的根本问题。

南怀瑾老师在解读《楞严经》时曾说, 真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为什么我们总是找不到它?

为什么明明具有不生不灭的见性和闻性,佛陀却说我们“失却真性颠倒行事”?

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那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阿难因为得到佛陀的夸奖而沉浸在莫大的喜悦之中。

突然间,他想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只见阿难赶紧站起身来,双手合掌,在佛前五体投地。

恭敬顶礼之后,阿难满怀疑惑地问道:“世尊,刚才您已经肯定地告诉了我们,我们的见性和闻性,本来不生不灭。”

“可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您还说我们这些人,都丢失了自己的真性,忘却了自己的本心呢?”

从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阿难已经真正地动脑筋了。

既然我们每一个众生,全部都本来具有真正的自心,而这个真正的心,从来都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好、没有坏,那岂不是说我们全部都很了不得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佛陀刚才还要斥责我们“失却真性颠倒行事”呢?

听到阿难的这个问题,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舒展自己的紫金色手臂,手指下垂,展示在阿难面前。

温和地问道:“阿难,你看我的这个手臂,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状态,他很聪明地回答说:“世尊的手臂的这个状态,在世人的眼睛里,是向下倒着的。”

“而从我的观点来说,我根本不知道应该说是正还是倒。”

佛陀继续问道:“那你说说看,在世人的眼睛里,我的手应该怎么样才算是正的呢?”

阿难回答说:“如果世尊的手臂,向上指着天空,这样的姿势在世人的眼睛里,就算是正的了。”

佛陀这个时候就把手臂正了过来,意味深长地说道:“像这样,我把手臂朝下,世间人认为是倒着的。”

“而当我把同样的手臂向上的时候,只是颠倒了一下方向,在世间人的眼睛里,马上就变成了正的了。”

“这就是世人看待问题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你就应当明白,你的身体和佛的清净法身之间的关系,和我的手臂上下颠倒就会变成正倒一样。”

本来就是一样的东西,在我这里就是正遍知的佛身、清净法身,在你们那里就成了颠倒的凡夫身、庸常身。

佛陀这个比喻真是妙极了。

就好比你在大地上立一个标杆,如果你从东方看的话,这个标杆在你的西边。

如果你从南边看的话,那个标杆在你的北边。

不论你说这个标杆在你的什么方向,并不会改变这个标杆的一丝一毫。

唯一改变的,仅仅是你这个观察者的角度和方向罢了。

再比如我给你一把尖刀,请问这是一把凶器吗?

要回答这把刀是不是凶器,一定要看这把刀是不是犯了凶事。

只要这把刀没有被用来伤害人,就不是凶器。

甚至在用它削水果的时候,我们还会认为它是我们的助手呢!

如果你仅仅因为这把刀可能会被用来做凶事,就一口咬定它是凶器的话,任谁都知道这绝对是错误的了。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道理: 任何的判断,都首先要有一个基准,或者说标准,或者说定义,或者说参照系。

在没有确定这个前提之前,什么判断都是错误的。

要不然,就会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其实并不是大家的认识有多么的不同,仅仅是因为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差异而已罢了。

我们的真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历来有不少开悟的智者用形象的譬喻形容过这颗真心。

可是纵然如此,我们很多人只是大约明白一点真心的味道,却不能了解得具体。

六祖慧能大师就对我们这颗真心做过非常完美的譬喻:

何其自性,本无生灭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慧能大师用短短三十二个字把真心的样子讲出来给我们听。

可是我们听过之后真正像六祖慧能大师见到真心的人没有几个。

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够见着这句偈颂而开悟,但是他却可以做为我们修行的一个向导。

《楞严经》中把这三十二个字阐释得很清楚。

什么是本无生灭?

世尊举例说我们六根的闻性没有生灭。

比如世尊让罗睺罗尊者撞钟,就说明了我们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闻性他不会随着钟声的有无而产生生灭。

同样的,什么是本自具足?

世尊也告诉我们真心中蕴含了地水火风四大。

不但如此,这四大彼此之间条理分明、毫无半点杂乱。

比如这个地方生火,那个地方生水,水和火之间彼此融洽,不相凌夺。

就拿我们的身体来说,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

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血液中有水,这是水大;身体有温度,这是火大。

可是纵然如此,我们身体内的水和火彼此不相妨碍,非常融洽地在一起。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这颗真心究竟有多么的重要了!

他真的是一颗摩尼宝珠,不但能生万法,而且具足了这个世界上我们见与不见的所有。

也就是说你只要找到了这颗真心,那么靠着他就可以得到永恒的安乐,毫无半点的烦恼。

我们为什么修道?

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这颗摩尼宝珠的价值。

他的价值不是世间任何的名利所能够取代的。

就拿西方极乐世界来说,宫殿楼阁是七宝造成的,大地上铺的都是琉璃,道路也是黄金铺出来的。

我们世间人乍一看,如此的奢侈根本不相信。

可是你要是真明白了道理就会发现,这些琉璃、黄金、七宝都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我们汉地的人一般人没有信仰,可是藏地的修行人很多。

不明白道理的人就想不通,为什么藏地人一天到晚在修行,不好好享受生活。

其实你那是以凡夫之心度佛菩萨之腹。

并不是人家藏地的修行人傻得不知道享受,而是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享受。

本来财色名食睡就是地狱的五条根,把你捆着往地狱里边推。

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背觉合尘跟着财色名食睡跑了。

这真的是被魔王给卖了还在帮魔王数钱,你说你傻不傻?

放着能生万法、本自具足的摩尼宝珠不要,反而把世间财色名食睡的享受当成宝。

这种人真的是抱着土块看都不看就说是黄金,就是明眼善知识拿着一块金子跟他换,他都是不愿意换的。

我们修道就是奔着这颗真心去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见到真心的本来面目呢?

南怀瑾老师常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离开我们心到外面去找法是根本找不到的。

法就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古人常告诫我们要学会回光返照,学会自我反省。

不要一天到晚净去找别人的毛病,要回来找找自己身上的毛病,那样才是真的修行人。

为什么说心外无法,离开自心找不到法呢?

就是因为他的变化太快了,你跟着他根本找不到他。

不单找不到他而且越找越难找,就像我们用筷子在一杯水中翻着找一颗枸杞,不但找不到,还把水给搅乱了。

那么怎么找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等他沉淀下来,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真心,就是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跟着色尘跑把六根给累坏了。

就像得了眼病的人一样,本来只有一个太阳,可是他非要说是两个太阳。

于是另一个太阳就成为了妄想,正是这个妄想障碍着我们不能得道。

如果你不相信“心外无法”也是可以找找看的,怎么找呢?

这里有一个公式,佛在《菩萨处胎经》中问弥勒菩萨,人的念头一弹指有多少次?

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

如果一个普通人一秒钟弹指四次,那么一秒钟就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

这是什么概念?

电影放映机一秒钟通过二十四张照片,我们看起来电影里面人物是会动的,跟现实生活中差不多。

试想一下,如果一秒钟通过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张照片你还能看到什么吗?

估计什么都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等于是没有看到。

那么这时候你说真心在哪里?

真心就在一秒钟通过的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张照片中的其中一张。

怎么能用肉眼看得到?

看不到的,所以离开心去找一个法是无论如何找不到的。

定力又和持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你能持戒那么定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

所以佛法中把戒定慧称之为“三无漏学”,少了一样都不行。

现在我们明白了,真心本来就在,可是为什么我们认不出来呢?

就像佛陀举手的比喻一样,同样的手,向上是正,向下是倒。

可是手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同样的,我们和佛陀本来具有同样的真心,可是在我们这里就成了颠倒的凡夫心。

那么六祖慧能大师那四句偈子的深层含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掌握了它就能认清真心?而南怀瑾老师又是如何通过《楞严经》为我们指出认清真心的具体方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整部《楞严经》的核心秘密。

现在我们回到六祖慧能大师的那四句偈子。

何其自性,本无生灭 ”,这句话的深意在于我们的真心本体从来就没有生过,也从来就没有灭过。

就像虚空一样,你说虚空什么时候生出来的?什么时候又会消失?

根本就没有生灭的概念。

我们的真心也是如此,不管我们的肉体如何变化,不管我们的思想如何起伏,这个真心始终如如不动。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这是说我们的真心本体从来就没有动过,也没有摇摆过。

就好比大海,表面的波浪再怎么汹涌,海底始终是宁静的。

我们的妄念再怎么纷飞,真心始终是清净不动的。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这句最为关键。

我们的真心本来就具足一切,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任何东西。

就像摩尼宝珠一样,能够随心所现一切境界。

你想要什么,他就能变现什么,这不是神话,而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能力。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是说我们的真心能够变现出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

就像做梦一样,梦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变现的,可是在梦中我们却认为那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明白了这四句偈子的真意,我们就知道如何认清真心了。

真心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这一念之中。

可是这一念又太快了,我们抓不住它。

怎么办呢?

就要通过修定来让这颗心慢下来,静下来。

南怀瑾老师说,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定力来“格物致知”,革除一切的物欲尘劳就自然而然地见到了真心。

正所谓是“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无论是坐禅还是念佛唯一的目的就是做到一心不乱,使得这颗心清净无染,那么就自然而然见到真心的本来面目了。

当心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真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他就在我们的见闻觉知之中,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内。

可是因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就像水太浑浊了一样,所以看不到水底的明珠。

就像佛陀对阿难说的那样,同样的手臂,向上是正,向下是倒,可手臂本身从来没有变过。

我们和佛陀的差别,不在于真心的有无,而在于认识的正倒。

认清真心的关键就在于转换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从颠倒回归到正知正见。

你想见到真心的模样吗?

那就从此刻起加紧用功,好好地修行。

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见到那颗妙明真心,那颗真心就是我们每个人最有价值的摩尼宝珠。

认清真心不是向外求取,而是向内觉照,放下妄念,回归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