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临终遗训:所有修行都是假,唯独这两件大事才是真实不假
发布时间:2025-08-21 18:50 浏览量:1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等佛教典籍
六祖慧能,这位从一介樵夫悟道成为禅宗泰斗的传奇人物,在临终前竟然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所有修行都是假” 。
这话一出,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弟子。
要知道,慧能的弟子们日日诵经礼佛,时时坐禅入定,严持戒律,精进不懈。
难道这些修行真的都是虚妄吗?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位见性成佛的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究竟要传授什么样的 终极智慧 ?
他口中那“唯独真实不假”的两件大事,到底是什么?
这两件事为何能超越一切修行法门,成为六祖眼中的 根本大事 ?
唐玄宗开元元年八月,岭南韶州曹溪宝林寺内,秋风萧瑟。
六祖慧能大师端坐禅床,面色安详,却已显疲态。
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便召集众弟子前来,要传授最后的法要。
法堂内,数百位比丘静静围坐,神色庄严。
其中有神会、法海、志诚等得意门人,也有远道而来的参学者。
大家都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聆听六祖开示的机会。
“诸位善知识。”
六祖慧能缓缓开口,声音虽然微弱,却清晰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中。
“吾今与汝等说法,不在文字,不在言语, 汝等各自回光返照,见取自家本来面目 。”
年轻的僧人志诚合掌请教:“大师,弟子等日日诵经礼佛,时时坐禅入定,这些修行难道都是虚妄吗?”
六祖微微摇头:“ 善知识,若人言修行有功德,此是邪见 。”
“何以故?”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弟子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多年来,他们按照佛门戒律,严持斋戒,精进不懈,难道这些都是徒劳吗?
见弟子们困惑,六祖继续开示:“汝等听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无论是诵经拜佛,还是坐禅入定,若执着于此,便是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真正的修行,不在外相,而在 直指本心 。”
神会尊者起身问道:“大师,那我们应当如何用功?”
“ 无功用处便是功,无修证处便是证 。”
六祖的声音愈发深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便是吾一生所悟之精要。”
法海听后若有所思:“大师,您是说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无需修证?”
“正是如此。”
六祖点头。
“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
“汝等本性具足,何须外求?”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若能放下分别执着,当下便是佛陀。”
此时,一位年迈的老僧颤抖着问道:“大师,那戒定慧三学,八正道等佛陀教法,岂不是都成了多余?”
六祖眼中闪过一丝慈悲:“ 善知识,法无定法,非法亦法 。”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实际上未曾说过一字。”
“为什么?”
“因为 真如自性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
“一切经教只是指月之手,月亮才是真正要见的。”
“若执着于手指,如何能见到月亮?”
众人听得如醉如痴,却又似懂非懂。
这时,一位中年居士恭敬问道:“大师,既然修行都是假的,那我们在家人应该如何生活?”
六祖慈悲地看着众人:“ 在家出家,心无挂碍 。”
“真正的出家不在剃度披缁,而在 心离一切相 。”
“居士在家,若能不被妻子儿女、财色名食所转,便是真出家人。”
“比丘虽然剃发染衣,若心有贪嗔痴慢,便是假出家人。”
“那如何才能心无挂碍?”
那位居士追问。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六祖引用《金刚经》中的名句。
“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喜怒哀乐,不昧这个 。”
“这个是什么?”
“便是汝等的 自性清净心 。”
一位年轻的沙弥困惑道:“大师,自性清净心如何才能显现?”
“ 自性清净心本来显现,从未隐藏 。”
六祖温和地说道。
“譬如虚空,本来清净,云来云去,虚空不动。”
“汝等的妄想分别,如云遮月,云散月现,月何曾动?”
“ 但能不随妄想转,自性光明自然显 。”
法海若有所悟:“大师是说,我们无需修出什么,只需认得本有?”
“ 正是如此,修行不是修出什么,而是修掉什么 。”
六祖点头称赞。
“修掉妄想执着,修掉分别计较,修掉贪嗔痴慢。”
“如剥笋壳,一层层剥去,最后显现笋心。”
“笋心本来就在,不是剥出来的。”
这时,另一位老比丘问道:“大师,那我们这些年的苦修,岂不是白费功夫?”
“ 善知识,功不唐捐 。”
六祖慈悲地说。
“汝等的苦修,如磨镜除垢,虽然镜本光明,不磨不亮。”
“ 一切修行皆是方便,为的是除去无明遮障 。”
“但不可执着方便为究竟,执药为病。”
神会深思道:“大师,您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与修行是假有何关联?”
“ 直指人心,便是不绕弯子,不立阶级 。”
六祖说道。
“见性成佛,便是 当下承当,不假修证 。”
“若还要经过修行才能成佛,便不是直指,便不是见性。”
“ 佛在心中,何须外觅?性在当下,何须他求? ”
志诚恍然大悟:“原来大师是说,执着于修行的相,反而远离了修行的本意!”
“ 执着便是病,无论执着什么 。”
六祖欣慰地看着志诚。
“执着修行是病,执着不修行也是病。”
“ 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是真正的无上道 。”
此时,一位年轻僧人问道:“大师,那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面对世间的种种境界?”
“ 平常心是道 。”
六祖简单地说。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此是人人本分事。”
“ 但能不被境界所转,不为情绪所牵,便是得道之人 。”
“喜时不狂,悲时不倒,顺时不骄,逆时不馁。”
“ 心如虚空,包容一切而不执一切 。”
法海问道:“大师,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如何能达到?”
“ 汝等本来就是这样的境界 。”
六祖看着法海。
“只是被妄想分别遮蔽了。”
“ 如水本清,因风起波浪,风停水自清 。”
“不需要修出清净,只需要停止搅动。”
这时,那位中年居士又问:“大师,我们在世间生活,免不了贪嗔痴慢,如何对治?”
“ 不对治,只观照 。”
六祖说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
“贪嗔痴慢起时,如看戏一般观照它。”
“ 不压制,不跟随,只是看着它生起、停留、消失 。”
“如云过虚空,虚空不留痕迹。”
“ 念头过心田,心田不留印象 。”
众人听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沉思。
这种修行方法,确实与平常所学大不相同。
六祖见众人各有所思,继续说道:“ 汝等记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时皆是好时 。”
“行住坐卧皆是禅,喜怒哀乐皆是道。”
“ 不是要离开生活去修行,而是在生活中修行 。”
“不是要抛弃世间去成佛,而是在世间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神会若有所悟:“大师是说,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
“ 若有修行与生活的分别,便不是真修行 。”
六祖点头。
“真修行者,穿衣吃饭皆是佛事,行住坐卧无非道场。”
“ 若还要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方法才叫修行,便是头上安头 。”
此时,一位远道而来的参学者问道:“大师,那禅定、智慧、慈悲等,我们还要修吗?”
“ 要修,但不执着修 。”
六祖回答。
“如鸟飞虚空,用力而不着力。”
“ 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才是真修 。”
“禅定本来具足,何须强求?智慧本来圆满,何须外觅?慈悲本来现成,何须造作?”
“ 但能不迷本性,一切功德自然显现 。”
就在这时,六祖忽然停顿下来,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看透了时空。
众弟子屏息凝神,知道师父要说最重要的话了。
“诸位善知识。”
六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如雷贯耳。
“ 吾今要说两件真实不假的大事,汝等谛听…”
正当六祖要揭示这两件根本大事时,他却闭上了眼睛,陷入了深深的禅定之中。
众弟子面面相觑,心中既焦急又不敢打扰。
这两件超越一切修行法门的真实大事,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六祖说这是唯一真实不假的?
而且,这似乎与他一生所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更让人疑惑的是,既然所有修行都是假,那这两件大事又如何能独独为真?
良久,六祖慧能从定中出来,眼神更加清澈透亮。
他缓缓开口道:“ 第一件大事,便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
众弟子凝神静听,六祖继续说道:“ 何谓本来面目?即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
“这个面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论汝等是在家出家,无论贫富贵贱,人人皆有,个个不无。”
“大师,如何认识这个本来面目?”
法海恭敬问道。
六祖微笑道:“ 不是认识,而是认得 。”
“认识是用心意识去分别,认得是直下承当。”
“譬如饮水,冷暖自知。”
“汝等现在听法的是谁?能见能闻的是谁? 起心动念的是谁?这个能知的,便是汝等的本来面目 。”
神会若有所悟:“大师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 不生不灭的真我 ?”
“ 此真我非彼真我 。”
六祖摇头。
“若还有个真我,便不是真我。”
“ 真正的自性,连自己都没有,哪里还有个我? ”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连六根六尘都无,哪里还有个我相?”
这时,一位年轻僧人困惑道:“大师,既然连我都没有,那谁在修行?谁在成佛?”
六祖哈哈大笑:“ 好!这便是问到根本处了 。”
“正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修行,所以才叫真修行。”
“正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去成佛,所以才叫真成佛。”
“ 无修之修,是名真修。无证之证,是名实证 。”
“若如此,那 第二件大事 又是什么?”
志诚迫不及待地问道。
六祖神色更加庄严:“ 第二件大事,便是随缘消业,随遇而安 。”
众人一愣,这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为什么六祖说这是真实不假的大事?
六祖看出众人的疑惑:“ 善知识,汝等以为随缘消业很容易吗? ”
“真正的随缘,是心如虚空,无所挂碍。”
“真正的消业,是业来不拒,业去不留。”
“ 逢人不说是非,遇境不起爱憎,便是真随缘 。”
“ 业由心造,还由心转 。”
“一切业障,皆由妄想分别而生。”
“若能不起一念,则万缘消除。”
“譬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汝等的自性光明,能消无量劫业障。”
法海深思道:“大师,这两件大事与我们平常的修行有什么关系?”
“ 这两件大事,便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
六祖郑重地说。
“ 认得本来面目,便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处皆是道场 。”
“ 随缘消业,便知一切境界皆是修行,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 。”
神会恍然大悟:“原来大师说修行都是假,是指 执着于外相的修行是假,而这两件大事才是真正的修行根本 !”
“ 正是如此 。”
六祖欣慰地点头。
“一切有相修行,皆是方便法门,为的是引导众生回归这两件根本大事。”
“譬如渡河需要船筏,到岸后船筏就没用了。”
“ 认得本来面目,随缘消业,这便是到岸后的境界 。”
六祖看着众弟子,最后说道:“ 汝等记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汝等但行直心,无须别求玄妙 。”
“这两件大事,便是 直心的具体表现 。”
“认得本来面目,便是直心无妄;随缘消业,便是直行无偏。”
“ 能行此二事者,虽在尘劳,不异出家;虽不出家,已超圣位 。”
说完这番话,六祖慧能闭目端坐,不久便安详示寂。
而他留下的这两件“真实不假的大事”,至今仍是无数修行人的根本指南。
认得本来面目,随缘消业,这便是六祖慧能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