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大量上市,医生提醒:这5类人最好少吃,吃茭白也是要注意的

发布时间:2025-09-09 11:07  浏览量:1

夏末初秋,菜市场里总是热闹非凡。清晨的摊位上,茭白摆得整整齐齐,白白胖胖、水灵灵,像刚洗完澡的孩子,叫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很多人挑上几根,回家炒肉、做汤、清蒸,换着花样吃。

茭白确实是一道应季好菜。它清爽脆嫩,味道清甜,哪怕只是简单清炒,也能让人多添半碗饭。但这东西虽好,并非人人适合。有些人吃了,可能反而惹出麻烦。

医生不止一次在门诊上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因为吃了太多茭白,肠胃闹腾了一整晚;还有人血糖忽高忽低,原来是菜里藏了“陷阱”。茭白虽是家常之物,但也有它的“脾气”。有些身体情况,真不适合频繁食用。

那茭白到底适合谁吃?又有哪些人吃了要格外留神?一起来看看。

茭白学名叫“菰”,属于禾本科植物,古时候是贡品,只有宫廷才能尝鲜。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还有少量蛋白质和钾元素,热量不高,口感清脆,做法百搭。

这些“优点”背后,也藏着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问题。

在临床经验中,糖尿病患者是最常见的“茭白误食者”。不少人以为茭白是蔬菜,就理所当然地当成低糖食品大量食用。其实不然。

茭白虽不像米饭那样含糖高,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尤其是经过炒制、煮汤或搭配肉类后,其升糖速度会明显加快。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加控制地吃茭白,尤其在主食没减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医生曾接诊一位六旬大爷,自认为一餐都在“吃菜”,饭也没多吃,怎么血糖还是飙了上去?一问才知道,茭白炒肉、茭白炖鸡、茭白炒蛋,全是他那顿饭的“菜”。

还有一种情形,是肾功能不太好的人,尤其是处于慢性肾病阶段的老年人。茭白中的钾含量不算特别高,但也不低。

对健康人而言,这点钾不算什么,可对于肾功能减退者来说,多摄入一点钾,可能就会引发高钾血症。轻则乏力、恶心,重则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在查房时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因为连续几天吃了茭白炒肉,血钾飙升,差点就进了重症监护。事后家属还纳闷:“这不就是个蔬菜嘛,怎么还出问题了?”其实问题就出在“不了解”的细节上。

而对胃肠功能较弱的人,茭白的“粗纤维”属性也可能成为负担。它的纤维结构较硬,口感虽好,但难以完全消化。老年人本就胃动力下降,若一次性吃得太多,容易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甚至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就因为连续几天吃茭白,出现腹部不适,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家属以为是受凉,后来才发现是肠胃“消化不过来”,吃的太多、太密集了。

过敏体质的人吃茭白也有可能出现不适。虽然茭白不是常见的过敏源,但并不代表没有风险。有些人吃完后,会出现口腔发痒、喉咙不适,甚至皮肤发红。尤其是对某些禾本科植物过敏的人,更要慎重。

还有一类人,容易忽略但非常典型——正在服用利尿剂或控制血压的人。利尿剂会影响体内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流失或积累。若此时再摄入大量含钾的食物,如茭白,容易打破原本就脆弱的体内平衡,造成潜在的危险。

更不用说,一些市场上的茭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如果清洗不彻底,或者来源不明,摄入后容易影响健康。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中老年人,肠胃和免疫系统都不像年轻时那般强健,一旦“中招”,恢复起来就慢得多。

除了这些特定人群,一些烹饪方式也会让茭白“变坏”。比如高温油炸、重油重盐炒制,不仅破坏了茭白本身的营养,还增加了餐桌上的油脂和钠摄入量。对有三高问题的人群来说,这样的吃法无疑是“雪上加霜”。

曾见一位爱做菜的阿姨,做了一道“茭白锅巴鸡”,卖相诱人,香气扑鼻,但一口下去,咸得发狠,还油得发亮。她自己也笑说:“这菜好吃是好吃,就是血压有点吃不住。”

说到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对茭白“谈虎色变”。健康人适量吃点新鲜茭白,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适量”“搭配”“清淡”。炒菜时减少油盐,搭配绿叶菜或豆制品,不仅营养更均衡,也更容易被身体接受。

中老年人若想吃茭白,建议控制在每餐50克左右,搭配其他蔬菜一起炒,避免单一摄入。烹饪方式上,以清炒、蒸煮为佳,少用重调料。

若肾功能不佳、血糖不稳或有消化问题,更应事前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再决定是否适合食用。

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食材,其实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茭白清爽可口,但也有“个性”,不是谁都能吃得无忧无虑。了解身体状况,认识食物本性,才是真正的饮食智慧。

吃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关乎一时的口腹之欲,更关系着日复一日的身体积累。

茭白上市的季节,也正是提醒大家重新审视饮食结构的好时机。每样食材都有它应有的归宿,不是谁都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懂得节制,懂得选择,才是最踏实的健康之道。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志强,罗红,张明.慢性肾病患者膳食管理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20-823.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