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前留下的百万“借条”

发布时间:2025-09-09 17:25  浏览量:3

“法官,我咋成被告了,我压根不认识原告啊!”突然收到法院传票的李先生一头雾水,更让他震惊的是后续的消息——“什么?我父亲过世了,生前还欠了100多万?”

满脸委屈的陈某坐在法庭里大倒苦水,“我当初就不该把钱借给老李,我跟他非亲非故,看他租我的房子,人也老实,才好心借钱给他。现在人突然死了,这钱谁来还?这可是我大半辈子的积蓄啊!”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陈某拿出借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半年多的借款,足足有170万,落款处就签着老李的名字。她还出示了存折和银行流水,虽然证据不少,但房东向一位年逾八旬的房客出借“巨款”,这本身就颇为反常,我不由得在心里打了问号。为了查明案件的事实,必须找到老李的继承人,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通过多次邮寄材料、电话留言和短信通知,我辗转联系上了本案的被告——老李的唯一法定继承人李先生。

李先生是老李的独子,幼时父母离婚,之后就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没曾想几十年过去,再次听到父亲的消息就是“父亲欠债去世、债主索要遗产”的噩耗。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法官,我爸妈离婚后,我们就彻底断了联系,他生前问房东借钱的事儿,我完全不知道,他会不会是被骗啦?”

虽然李先生心里也有一丝疑惑,但面对白纸黑字的借条和经鉴定为真的笔迹,他也只能无奈接受。如果法院判决原告胜诉,那他只能把父亲名下的唯一一套房子卖了来偿还债务

案件既然存在疑点,便不能草率认定,必须彻底查明死者的具体情况和借款流向,方能给当事人和死者一个应有的交代。

于是,我们多次前往银行调取流水,查看钱款去向;前往派出所,调取老李的户籍信息;询问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其他租客,了解老李的生活……通过走访调查,逐渐还原了老李生前的境况。

老李离婚后,一直没再婚,由于年龄较大、缺乏谋生技能、没有工作收入,仅靠老房子每月几千元的租金生活,自己则是居无定所,哪里便宜租哪里。邻居街坊说起老李,都是“又来跟我们哭穷化缘喽”。

这样的当事人本该囊中羞涩才是,可一查账户,老李的银行卡里居然收了陈某170万元。这些钱都被他取了现金,那他把钱花到哪里去了?

现金的去向成为了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调查中,周围居民表示没听说老李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被电信诈骗过。他不跟前妻和孩子来往,自己吃穿也不讲究,不买房买车,根本没有借170万的必要。

更加蹊跷的是,从银行流水可以发现,老李每次取完现金,陈某的账户都会存入等额现金,这一取一存,很有可能是相关联的!

另外,周围群众也向我们反映,老李和陈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陈某说的那么简单。自从老李租了陈某的房子,两人就常常一起活动,还曾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过。老李的老房子也是由陈某在打理出租,其去世前也是由陈某送医和代签死亡确认书的。这根本不是普通的房东房客关系!

为进一步查明案情,我把陈某叫来法院。

“老李每次取现金后,你的账户几分钟后都会存入等额现金,这是为什么?请你解释一下。”面对我的质疑,陈某支支吾吾,停顿半天解释说她房子多,这是她收的房租。

“那金额为什么一模一样?” “就算是房租,怎么会有多个租客同时给你几万块现金?平常你也用银行卡、微信,为什么还一个一个地收现金?租赁合同有没有?”我继续追问。

“有些是现金,有些是转账,租客习惯不一样啊,我年纪大了,不签合同的。”陈某眼神开始飘忽。

“老李一个月几百块房租,你都跟他签了合同,跟付几万块的房客不签合同?”在连续发问下,陈某的声音越来越弱,语气也愈发迟疑。对关键问题的退缩、多次回答的前后矛盾,她主张的“事实”已然漏洞百出

最终,经合议庭评议,一致认为该案可能涉嫌犯罪,裁定驳回原告诉请,并将涉嫌犯罪的线索、材料移交公安机关。经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陈某犯罪事实确凿。

“法官,多亏你们,保住了我父亲的遗产。”虽然与父亲已经天人永隔,但能够回到并继承承载着自己儿时记忆的老房子,李先生心里感到一丝慰藉。

一起看似简单的民事借贷纠纷背后,却可能暗藏刑事犯罪行为。面对案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法官绝不能止步于表面证据、坐堂问案,而是应该全力探求事实的真相,给予当事人和逝者一个公正的判决。“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这既是法官的职权,更是不可推卸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