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 第九章

发布时间:2025-09-10 05:22  浏览量:1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这一句是讲孝道。

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学生,是夫子最年轻的学生。曾子本身是一位大孝子,他在“二十四孝”里有排名。记载中说,他对母是纯孝。有一天曾子到山上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心里就有点紧张,很想呼唤自己的儿子早点回家,当时没有手机,不能通讯,母亲就想了一个方法,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平日对自己非常的孝顺,念念都不忘父母,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这一咬,十指连心,就很痛,结果曾子在山上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好像家里出了什么事,于是赶紧从山上往家跑,回到家一看,才知道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呼唤回来,只好咬自己的手指,希望你能得到感知”。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如果不是曾子念念都念着自己的父母,没有一时一刻忘记,如何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应?

实在讲这种感应,这种能力,人皆有之,人的心性本来就是畅通无阻,通达十方法界的。一个证得自性的人,宇宙中哪一个星球,哪一个众生,有什么样的念头,他都能感知到,因为他的心性的能力没有障碍。圣人教我们要悟明心性,也就是《大学》里讲的“明明德”,就是要从尽孝开始。我们凡人还没有得到能通达十方的能力,但是从与父母感通入手比较容易成就,与父母一体的心,就能超越时空,就能与父母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从对父母尽孝开始,将这一颗孝心扩展到对一切人、一切物,与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感通,这就是大圣大贤。曾子有纯孝之心,所以有这种能力,所以他能成就圣贤。

丧礼慎终 祭诚追远

曾子说,“慎终追远”,“慎终”,朱熹朱夫子解释说,“慎终者,丧尽其礼”,就是《弟子规》讲的“丧尽礼”;“追远”,“追远者,祭尽其诚”,也就是《弟子规》讲的“祭尽诚”。慎是谨慎,终是父母寿终,做儿女的必须要用最谨慎的态度去治理丧事。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现在父母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那种哀戚之情是非常重的。因为有哀戚之心,就会对丧礼非常地慎重,用丧礼来表达儿女对父母的深重的哀悼,深刻的怀念,无限的感恩,所以丧礼非常的重要。

古人有三种礼是极其慎重的,一个是婚礼,一个是丧礼,一个是祭礼。如果没有丧礼,这种哀戚之情就没有表达的方式,所以应该恢复丧礼。过去一个朝代的建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制礼作乐,一个没有礼乐的国家,孔老夫子说这叫乱世。国家对人民的领导,就是用礼用乐。乐是艺术;礼,古人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都有一套规矩,如果没有规矩,百姓就无所适从。我们希望实现和谐社会,这些礼非常有必要去恢复、去制定,制定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又能表达古圣先贤赋予礼的内涵的一套礼节,非常的重要。

“追远”是讲祭礼,我们追思自己过世的父母祖先。丧葬以后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包括对自己过世的父母,和自己的祖宗,历代的祖先,虽然祖宗祖先已经距离现今很远了,但是每年春秋祭祀不可少。所以“远”,包括父母和祖宗两个意思。

祭祀的时候必须诚敬。《朱子治家格言》里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用诚敬的心来祭祀,表达对祖先、对父母的感恩怀念,这是不忘本,这是养我们厚道的存心。如果遥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记,都念念感因他们,念念都想着要报答他们的恩德,光耀门楣,这是多么的厚道!如果父母在世,我们怎么会不对父母尽孝?这么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怎么能忘记现前的父母?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孝心,它的结果就是“民德归厚”。所以有因才有果,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民德归厚”是什么意思?朱子说:“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当人民百姓常常能“慎终追远”,人民必定能增长孝德,所以变得厚道。厚道是什么意思?邢昺的注解里说是“不偷薄”,偷是偷盗,民心不偷,互相不会占便宜,只会多给人恩惠,绝没有占取别人便宜的念头;薄是刻薄,人能“慎终追远”,就会变得厚道,不会想着占人便宜,不会想着利益,心里只存着道,所以他就能厚道待人,绝不会刻薄。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看这个地方的民风,就看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慎终追远”。人民对“慎终追远”很重视,丧礼办得很隆重,每年都祭祀祖先,到四月五号清明节,每一家都祭祀,我们就能够断定,这个地方的民风纯朴,民心厚道。

假如我们来到一个地方,看到这里的人民总想占人便宜,譬如我们到一个商店去买东西,他见到我们是外省来的,就要价很高,对本地人要价就很低,这是什么?偷心,不厚道。所以这个地方,可能就不和谐了,因为什么?人人都想着利,那么义的观念就淡薄了。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社会的风气怎么能和谐?

如何改变呢?曾子已经告诉了我们,要社会和谐,人心厚道,这是果,因在哪儿?因在孝道。如何提倡孝道?“慎终追远”就是一个好方法。

在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毛主席提倡祭祀黄帝,他特别撰写了“祭黄帝文”,并由党中央派特别代表去黄帝陵拜祭,这是团结全中国人民的一种好方法。所以祭祖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应该恢复,应该大力提倡。

古代的帝王年年都祭天、祭地、祭祖,所以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乃至全国老百姓都会祭祖,人民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对祖宗常常不忘,朝野和谐,民德归厚!特别是有灾难的时候,譬如有地震、瘟疫,或者干旱、水涝等天灾人祸的时候,帝王都会带领文武百官祭天地、祭祖宗,团结一气来消解这个灾难。

自行化他 涵养厚德

朱夫子在他的《四书集注》里讲,“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终者”,是已经寿终的亲人,比如父母,父母过世了,人可能就会容易疏忽,孝心可能就会减退,用丧礼去谨饬之,让人们能通过这种礼来提起孝心,人心就能变得厚道;“远者”,是已经过世很久的亲人,很遥远的祖先,这是“人之所易忘”,很容易忘记,而能依时追祭他们,不忘本,这就是厚道。民心厚,国家的基础就厚,国力就能强盛。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所以它的枝叶就能茂盛,它就能抵抗风雨的侵袭,能经受灾难的考验。

朱夫子又讲,“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自为”就是自己这么做,自己能“慎终追远”,自己的德就厚,这是自立。一个国君能做到“慎终追远”,他的德行就厚。由一位厚德君子来做领导人,这是万民之福。老百姓看到他这么做,也跟着受到感化。“化之”,是被感化,被他教化,他用他的身行来教化老百姓,百姓就向他学习,把原来不好的习气改掉。原来可能常常会忘记父母祖先,现在“慎终追远”,就能常常不忘,这就化了。这一化,民风就转化了,变得和谐,人民百姓的道德也变得厚了,这个国家就有福了。

不仅国君要这么做,每一个人都应该这么做,每一个人都要让自己的德厚。我们的德厚,我们的福就厚。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要说这是别人,应该说这是自己。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我要做出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万民做个表率,这就是教化。

孔老夫子当年大部分时间没有做官,他也是一个平民老百姓,但是他教化的这种影响力,超过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为什么他能做到?他有这种担当,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我“慎终追远”,让我的德厚,也能让万民的德厚,这是教民以孝。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里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我们希望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怎么做?落实孝道,从我做起。我们自己能够“慎终追远”,就“民德归厚”,我们的德就厚了,德厚了,福也就厚了。我们希望自己的一生幸福美满,必须要修厚德,厚德来自于孝道,所以曾子教我们“慎终追远”。

复其本性 孝为良方

蕅益大师对这一句的注解说,“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这是点睛之语。“民德归厚”的厚,是指本性本来具有的性德,本来性德就是厚的。这里讲“归厚”,这个“归”的意思非常的深。归字说明什么?我们本来就有,像自己归家一样,我们的家本来就有,有一个老家,我们在外面游荡了很久,现在回家了,这叫归。

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有,现在怎么样?迷失了,我们偏离了本性。本性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我们的本性不起作用,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习性在起作用。我们什么习性?自私自利、贪婪、愤怒、嫉妒、怨恨、刻薄,等等。贪嗔痴慢,杀盗淫妄,这些都是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性里没有这些习性。我们染上了这些习性就是偏离了本性,现在教我们“复其本性”,把本性恢复起来,从不好的习性那里回头,回归到本性上来,这叫归。能够回归本性了,这个人就叫圣人,禅宗里有一句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是大圣人,见了性就成了佛。我们“复其本性”,就成为了大圣人。

如何复其本性?孝道,用孝心去开启性德的宝藏,回归本性,彰显性德。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我们孝心的方法。民国时期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一个《补注》,他说:“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

我们知道自己的真性具有无量无边的性德,真性是人人本有的,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财富,什么都是无量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是数字,它是比喻无量无边,整个宇宙都是真性所变现的,而且真性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我们现在迷失了真性,怎么办?要回归。真性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厚。民德本来就是厚的,现在为什么薄了?薄是因为习染,染上了不良的习气,才致使本来很厚的德现在薄了,本来无量无边的性德,现在流不出来了,就像山上的泉水,本来是不断地在流,现在一些石头把它挡住了,把泉眼给封起来了,水流不出来了,小溪就干涸了。这就是厚的德变薄了。

慎终追远 孝道圆满

江谦先生说:“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如何使本厚的民德现在又重归于厚?“教民慎终追远”。“慎终追远”的事相很多很多,也是无量无边,不仅是朱夫子讲的“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它包括得很广泛。江先生举例说,“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朱子治家格言》里也讲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惜福,对一粒饭,一碗粥都要想到来之不易,是多少人的辛勤汗水换来的,这是追远。看到眼前的粥饭,想到它的来处,叫追思远方,追远。这也是培养厚德。

我们吃饭之前念感恩词: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师长教导之恩,感恩同学互相帮助之恩,感恩农民伯伯辛勤劳动以及所有为此付出的人。佛教里讲的“上报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师恩,第三是国土恩,国土是祖国,第四是众生恩。感恩祖国人民的培养,这是追远。

“饭食已讫”是吃完饭了,我们把碗筷都洗干净放整齐,这叫“慎终”,这么一件小事,就含有“慎终追远”,所以我们吃饭不也是在修行吗?睡觉也是这样,睡觉的时候想到,我今天晚上能够安稳地在这里睡觉,要想到感恩祖国的安定繁荣,如果社会不安定,我们睡觉哪能安稳?感恩父母给我们的养育,让我们有好身体,今天晚上睡在自己家的床上,不是睡在病床上。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就是这么做的,这叫追远。睡觉起来后,把被子叠好,这是慎终。乃至读书,《弟子规》里讲“读看毕,还原处”,做事有始有终,这些都属于慎终的范围。

“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这是讲到大的方面,慎终是帮助一切人,包括自己临命终时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些道理广泛地弘扬,这是慎终。

然后用这个孝心广度一切众生,这是发弘誓愿。为什么?众生皆是我父母。确实如此,多生多劫以来,一切众生都和我们有缘分,都与我们互为父母兄弟。所以真正发大愿度众生,这是真的追远,无量劫的父母我们都要去报恩。所以若不是真正弘扬佛法,令一切人皈依三宝,把这些道理都弄清楚,慎终追远岂能叫圆满?人民都能皈依三宝, 都能恢复自性性德,这是真正的“民德归厚”。

儒释道三家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三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三家的教育是互补的,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在教育上也是互相圆融的。我们从蕅益大师和江谦先生对《论语》的解释,就知道他们真正是通达儒释道的人,他们能圆解《论语》里的教诲,将夫子的心法为我们圆满地开显出来。所以,真正要在传统文化上得到精髓,得到真正的圣贤心法,儒释道三家要互相参看,在教义上能圆通,不能互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