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深度解读17:龙文章南天门战后结局悲惨,拼命要活为何寻死?

发布时间:2025-09-09 11:40  浏览量:9

说起来龙文章这个人,不太像我们在正史里遇见的那类将军。第一次现身,居然带着种脱胎于街头混子的“狠厉”,端着英制步枪,鬼一样摸进战场,啪啦啪啦放倒了几个日本兵。场面有点怪,不是电影里那种“英雄闪亮登场”,身边全是溃兵,仓皇失措,连枪都握不住。龙文章曾被误打差点废了肩,但他说再痛都没法比死来的痛——他更遗憾自己没有被打中脑袋。按他想法,要是中国兵都这么一股狠劲,子弹从不浪费,哪能被岛国小集团欺得国境都快不剩了?

龙文章一开始,靠的不是大嗓门喊口号、也不是画饼鼓劲,他就是那种能把人从绝望里给拽出来的人。他看透了废墟里的士兵,有几分冷嘲热讽:“就剩裤衩了,还不拿裤衩干点日本鬼子?”说实话,大家原本麻木得像堆破铜烂铁,被他那么一说,倒有点像突然抓住了救命稻草。这种劲头,不是热血,也不是鸡汤――是一个人快要被逼疯了,反而死里求活的那种真实劲。说到底,龙文章怕死,他盼着活命,嘴上逞着清高,骨子里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怕自己的命烂泥一滩。可他怕死不是缩头,是想着怎么带领大家一起活下来。

其实怕死这事儿,谁都怕。龙文章不是过去讲的“杀身成仁”那种天生的英雄。那种人也许被捧得太高了,像神像戏法。可真落到实处,一个凡人的精细心思,尤其在乱世,更显得动人。

比如说有一回,龙文章本来有机会成仁,虞啸卿还当众质问:“给你死的位置,你偏不死,怎么回事?”龙文章嘀咕着:“我拉回来的还没死光呢。”其实还不止如此,他清楚,真要那样死,死得是个毫无意义。活着回来不只是贪生,更是想让死别变得有价值。他不是只为信仰理想活,他为的是胸口那点温热和身后那群活着的人。

看龙文章这些想法,不免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当年东北军李杜,那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沈阳一役,大部队一溃千里,李杜愣是带着剩下几十个老兵硬撑了几天,冒着雪、踏着尸体,唯独不下命令让兄弟们白白送命。他偷偷放话:“能活命就捡一条活路。”直到最后,老兵们也没怪他“不坦荡”,反而私下说:“他守着我们,是不是也在赌自己能撑过去?”龙文章也是这样――也许一身计较名利的心思,但关键时刻,他那怕死的执念就是带人活下来的执念。

不过带着这么一群人在战场上活着,或者苟活,其实内心压力比死还难受。到后来,抗战结束,要打内战的时候,龙文章就不愿再接下去。他拿着那把立花奇雄的配枪(那是他曾经的对手――年轻,狠,死得也硬气),居然最后是给了自己一枪。

很多人后来看我的团长,总爱讨论一个词――安逸。龙文章其实最想突破的就是这个。你看,打完仗,兵荒马乱,龙文章总在琢磨怎么把手里的破烂兵改头换面。有时候对面日军都在挖壕沟了,他还傻傻地幻想能有点时间训练新兵。结果一边虞师的亲兵们在河边扯着琴跟女人调情,江边风光,阳光好像战争从未发生。仿佛大家都陶醉了,都忘了敌人在对岸到底在干什么。

这不是只有龙文章一家如此。让人想起甲午时大连湾那些在台上唱戏的军官,或者民国里太原某司令,命令士兵跟着自己唱歌娱乐――军心早已成了飘云。可唯独龙文章看穿了这荒唐:安逸下去,就没人反击了。江防一乱,炮弹一过,整条防线几乎要崩。溃散的时候,他们不是杀回去,而是各自逃命。龙文章却强撑着让川军团死死顶住,还挥着机枪回头堵住虞师那些原本装备精良的兵。

有意思的是,他明知川军团装备烂、兵人少、连子弹都要扒拉着用,但却更信赖这些人――大约是,他和这些人一起在生死线上挣扎过,才知道什么叫不安逸的活着。

安逸这事,不只龙文章在琢磨。那个竹内连山(日本军官),就最懂中国人的软肋,处处用享乐的法子麻痹大家。可龙文章偏偏喜欢找不安逸。他放小鬼子过江防,弄出沙丁鱼效应,活生生激活了整个团的求生欲。新兵连枪都没摸过,不如一帮老兵带着练练,把每次生死都当作长本事。

你说这种不安逸的刺激,在历史上何止一回。1935年江西南昌,粟裕带着一帮新兵跟疯了似的四处突围,被包围却死活不想坐以待毙,其实就是这种劲头。和常年抱着“熬过去抽根烟”的懒散不同,一群人要是不拼、不逼一把,迟早被耗死。

龙文章嘴里总念叨“安逸就是死”,说得有点绝,但实际就是这么个道理。中国人一打仗,讲究个和平,追求安稳,死活不愿冷静面对危险。上海淞沪激战后,有些团长还是要在阵地上点火做饭,看着天上的飞机像没事人一样,结果吃着饭弹片飞了过来,一锅端。安逸,其实就是把脑袋挂在绳子上,被人随时割下来。

这样的人,龙文章是受不了的。他会亲自带人渡江救人,钻油桶、爬下水道,现场侦查,哪怕油烟呛得快破肺,也不退。可越是这样干、越是要每件事亲力亲为,到后来也撑不住了。龙文章在缅甸时曾经三天三夜没睡,迷龙老婆上官戒慈一哭一闹,他才猝然倒下。你说他不是铁打的人,扛得住一次,扛不住每一次。

其实最让龙文章难过的,还是那种“孤独”的领导。每次谈到责任,他会问大家:“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撑这个?”有时候我看着龙文章熬的神经,真是觉着人毕竟不是钢铁。带着一帮人活命,带着希望,却一天天被人和事消耗,最后他还是塌了。

抗日之后,地位确实上去了,可他心里一点都不痛快。要是说,当初为了打仗,什么脏事他都干过。别说贩私盐、卖鸦片,哪怕跟军需官的相好厮混,为的也不过是一门防炮。然而到了胜利的日子,大家都迷迷糊糊以为国军能天下无敌,军官们把自己搞得像贵族,谁还操心兵的死活,连带着全军上下都开始“不安逸”,见死不救,见利就抢。

于是他懂了,内战肯定没好下场。那些别人叫荣耀的战斗,于他不过是一场必败的赌博。与其眼睁睁看着身边兄弟们被卷进觊觎权力的战火里,还不如自己痛快了结。

其实共产党在龙文章头几年眼里也没啥好感。说他们空谈误国,不够实在。可等小书虫(游击队员)带着游击队冲杀保家,真敢丢命救人,那印象就一点点变了。小书虫算书生一个,哪天做牺牲时,龙文章才明白:有的人不光会说,还真把命放在这里。世航大师也让我想起浙江高僧铲除倭寇的故事,禅修多久,战乱起来还是要拿枪。人本有慈悲,却不能眼看国破家亡不管。关键关头,阿弥陀佛一念,手却要稳住扳机。

再说崔勇那种人,多少像江南水师的老哨兵,苦苦撑着江防,不让敌兵渡桥,最后和敌人一起炸桥归于黄土。兵的死活,有时就是几个念头间的事。

龙文章心底最佩服的,未必是对手的军衔,而是那一口气顶到末路的狠劲。立花奇雄死在战场上,还被龙文章一刀打碎,留下配枪挂在身侧,那也不纯粹是战利品,是记着敌手的拼命,更记着自己打到极限的时刻。

所以到头来,他说:“南天门三十八天,我痛快,因为敌人就叫敌人。”现在要北上打自己人,这一枪他下不去,带不动,还伤不起。龙文章得了个大官,却连精神都像化在风里。他说的话,大家听着像疯话,可我明白,他不疯,只是把人的那层假壳掀开了,掏出肉和血,让大家看看:真到生死关头,兄弟之情才是最难承受的。

人心,有时候宁愿面对敌人,不愿对着自己砸枪。龙文章不是无情英雄,也不是油腻政客。他尊重每一个走到了枪口上的士兵,知道马革裹尸只是无数孤魂,最懂别人的命也是命。新兵、死兵、逃兵,冰冷的尸体也需要人罢,哪怕脱下军装,披在死者身上,只为了回不了家的人能一起安眠。

最难的是分辨那个“活下去”与“死得其所”。炮灰团的小兵不愿做劈柴,也该有仗义执言的机会。孟烦了质问龙文章,你是带我们活,还是把我们当柴烧?这话道出了所有炮灰的心声――不愿过被人算计的命,也不愿被英雄主义骗死。龙文章最后还是让十一人活着回去,并不是出于算计,是心疼每一命、每一条骨头。

最后那场沙盘推演,孟烦了激动,大家真觉得龙文章有办法带大家死战,可龙文章更想带他们活下去。他装疯卖傻,拒绝透露死法,也没有去推大家送死。

你说到最后,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点累、有点孤独?龙文章最后选择自杀,不是胆小,是太清醒――他不愿自己的手,葬送兄弟。至于那帮热血的将军、喊口号的政客、满嘴理想的书生,总得有人做点凡人该做的事。或许世道荒唐,或许悲剧难免,可龙文章曾经带着一群人,挣扎着活下去,这才是他的亮光。

哎,历史里总有这等人。不是神,也不是鬼。只是在纷纷扰扰里,一边怕死、一边舍不得丢下身边的死人活人。他最后想的,也许就是:到底,这世上谁能把自己当作兄弟,不愿做劈柴,不愿做带头葬送人的人。

下集,看看命运又怎么转个弯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