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总结:脑梗发作前3个月,身体一般会显现3个早期迹象

发布时间:2025-09-10 13:13  浏览量:2

不少人总觉得脑梗是个突发的病,说来就来,毫无征兆。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脑梗在发作之前,身体早就悄悄亮了黄灯。

只是大家平时不太在意这些小变化,甚至觉得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就忽略了。殊不知,这种忽略,可能就是让风险一步步逼近的原因。

医生在临床上也早就总结过,不少脑梗患者,在发病前的两三个月里,其实身体已经有一些早期迹象了。

只是这些信号比较“隐蔽”,不是那种很剧烈的疼痛或者不适,但它们又确实是身体的一种预警机制。

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人来说,这些信号更不能忽略。

首先要说的,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表现,就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劳和注意力下降

这不是那种累了一天该休息的那种疲惫,而是即使没有做什么体力活,脑子也懒得动,整个人好像没电了一样。

特别是在上午十点前后,或者下午三点之后,那种打不起精神的感觉非常明显。

有些人还会开始忘东忘西,说完的话转头就忘,明明要去厨房拿个碗,走到门口突然就想不起来自己要干嘛了。

这种情况下,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老了”,而可能是脑部供血供氧开始出现问题。大脑最怕的就是缺氧,一旦血流不畅,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记忆力和注意力。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有大脑供血不足症状的老年人中,近64%在三个月到一年内被确诊为缺血性脑梗。因此不能小看“精神不好”这种表面看似小事的状态。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被误判成颈椎病,那就是手脚发麻、肢体发沉甚至一过性的无力

不少人总觉得手麻脚麻是睡姿不对,或者“风吹着了”,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个。

如果是在完全没有外力影响下,突然感觉一侧手臂没劲,或是走路有点“飘”感、脚踩棉花感,那得警惕脑部小血管是否已经开始有堵塞了。

有时候甚至会有一两秒钟“控制不了”的感觉,比如拿筷子突然夹不住,或是提个塑料袋手一下松了。

这些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前的高危信号之一。据数据统计,40%发生脑梗的人,在发病前都经历过1次以上的TIA症状。

更关键的是,TIA发作后48小时内出现正式脑梗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这就不是“该不该看病”的问题了,而是必须马上处理的问题。即便症状几分钟内消失,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再者,很多人都会忽略的,还有突然性的说话不利索、语言表达困难

这事儿经常发生在一些本身话就不多的老年人身上,有时候家人还会以为他就是“懒得说话”。

殊不知,其实那种“词不达意”的状态,很可能就是脑部语言中枢短暂失控了。

比如本来想说“给我拿杯水”,却说成“给水杯我”,或者本来是想问“你几点回家”,结果话刚说了一半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这些异常表达,是大脑语言处理区受限的表现。尤其是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在早上起床后或者晚上睡前,特别需要警惕。

有研究指出,出现言语混乱或失语的人,在90天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比没有症状的人群高出三倍。

而且最危险的一点是,很多家属不容易察觉这类变化,尤其是和老年人本来话少的性格重叠时,常常被耽误。

除了这几个明显表现之外,身体还会有一些更轻微但也不能忽视的信号。

比如说,头晕频繁,一低头就晕,躺下起身会眼前发黑;再比如视力忽然模糊,一只眼看东西重影或者视野一角黑了一块;又或者是突然耳鸣,像是耳朵被水堵住那种“嗡嗡”声,这些其实也可能和大脑供血障碍有关。大家千万不要想着靠点滴或者按摩来缓解,这种事一拖就可能酿成大祸。

当然了,不是说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会脑梗,但如果这些信号集中出现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而且本身又有三高或者家族中有脑血管病史,那就真得引起重视。

尤其是像高血压这种,看起来“好像控制得还行”,但其实只要波动频繁、晚上血压反弹,那对脑血管的损害是非常快的。

有研究发现,夜间血压波动幅度大的患者,脑梗发生率比血压平稳的人高出将近70%。这不是小事,是实打实的数据。

与此同时,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很多人年纪大了之后,反而饮食不规律,三餐凑合,锻炼懒得动,烟酒也没断过,这些都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大脑的血管本来就细小,一旦有斑块脱落,或者血压突然升高,很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天气变化大的时候,脑梗发病率往往也跟着上升。

因此医生也经常提醒,老年人别等着“病来了再去医院”,而是要在这些身体小信号出现时就有所行动。

除了注意症状,定期检查真的非常重要。很多人是压根没查过颈动脉超声、脑血流图这些项目,等到查出问题,基本上都已经是“慢一步”了。

尤其是脑部CT或磁共振,能及早发现一些微小的脑梗灶,对评估风险非常有帮助。毕竟身体里最不容忽视的器官之一就是大脑,它一旦出问题,恢复是最难的,代价也是最大的。

总的来说,脑梗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它只是不会像心梗那样突然剧痛让人坐不住,而是以一种“看起来没事”的方式慢慢显现。

可惜的是,很多人一直在跟这些信号擦肩而过,直到真正发作,才懊悔没早点注意。

人这一辈子,说到底,活得安心、健康最重要。而这些看似小小的不适感,恰恰就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做点改变了。

话说回来,脑梗并不是非要等到医院里才开始预防,它的“预兆期”其实是防线期。

如果这时候能及时调理饮食、规范用药、规律锻炼,再配合医生的干预手段,完全可以避免走到那一步。别等事到临头才说“早知道”,因为健康这事,最怕的就是“早知道”这三个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