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师享荟|AI会冲击教师的权威吗?重塑从师范生培养到教师发展的育人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10 11:18  浏览量:2

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师者担当。期待与重庆高校师生同行,以教育伟力点亮城市未来,以强国之志汇聚智慧星河,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教育篇章。以思想之光,照亮教育强国新征程!

本期受邀分享嘉宾:罗生全,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专委会委员,重庆市教育学会智慧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明远教育奖”、钱学森城市学(教育)金奖提名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10余项荣誉。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罗生全教授

当前,教师面临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殷切期待等挑战,教师将如何积极应对?教育教学将如何深化改革?才能确保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双一流”高校,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传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在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师教育高地。本期《光明师享荟》将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教育的生态重塑和改革创新”,特邀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罗生全教授,探讨未来教师发展的转型路径,分享师范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从知识传授者到价值引领者,人工智能加速教师转型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是否会取代教师职业的讨论日益热烈。“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的自主性减弱、创新意识淡化,甚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罗生全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教师面临着职业认同的“价值感”流失、专业发展的“天花板”瓶颈、工作负荷的“过载化”压力和智能教育的“不确定性”焦虑等问题。

罗生全认为,部分教师产生的职业焦虑,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知识学习为主导价值的教育形态下,教师出现了自身优势的弱化现象。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传授上。然而,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知识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替代。

“创新能力较高的教师,往往能将人工智能视为优化教学的工具,与之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在罗生全看来,挑战中往往蕴含着机遇,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重塑竞争力有三条路径。一方面要善用技术工具,教师需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充分掌握人工智能的功能,将其作为教学优化和能力提升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要坚持终身学习,以AI应用为契机,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更新专业能力,适应教育形态的快速变化;更重要的是聚焦价值引领,要跳出“知识传授”的单一定位,转向“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转型,以长远视角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价值观塑造。

“AI让教师失去了部分知识权威,但也倒逼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罗生全表示,这种反思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更契合AI时代的教育发展观与功能观。从最初的“技术恐慌”,到深入的“教育反思”,再到系统的“角色重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借助 AI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过程。

从“教书匠”到“创变者”,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改革创新

今年以来,西南大学与重庆市江北区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建设 “国优计划研究生融合培养示范区”。双方将联合搭建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培养平台,推动“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订单式”培养对接,真正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无缝衔接。

这一合作正是西南大学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针对以往教师教育过程中“培养机构分散、资源难以整合”的痛点,学院依托教师教育实验区改革,创新构建了高校(U)、地方政府(G)、教研机构(I)、中小学校(S)“四位一体”(UGIS)协同培养机制,让师范生在“校地联动”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如今只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罗生全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仅具备单一学科知识已跟不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亟须向拥有渊博知识、卓越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通才转型。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创新研发“教师发展大模型”,聚焦新一代师范生的“一体化培养”与“全生命周期发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育人能力,帮助他们从容应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时,始终将“师德师风”放在首位。罗生全认为,AI可以替代知识的传递,但无法替代教育中的“启智润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教育情怀的守护者、思想价值的引导者、情感智慧的培育者。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铸魂者先铸其魂。近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以“红基因育大先生”为主题,从理论研究、育人阵地、现场教学、实践研学、专题培训、文化品牌六个方面,打造以红岩精神涵育师德师风的文化育人体系,引领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以心育心、以情动情。

“我们是时代的‘擎灯人’,也是未来教育的‘创变者’。”罗生全表示,无论是即将投身教育事业的新一代师范生,还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手中有术”的未来教育家,用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情怀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而这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