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办原代课:不一样的称呼,同样的无奈与遗憾
发布时间:2025-09-10 13:48 浏览量:2
谁能轻易否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选择成为民办教师,心中没有藏着一个“转正”的期盼?
可这民办教师的身份,从来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的。在那个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的乡村,民办教师可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文化人”。尤其是1984年到1986年,各地选拔民办教师时,对学历的要求已明确提升,至少是高中学历才有资格。要知道,在当时的乡村,能读完高中的人本就不多,这一纸学历,早已将不少人挡在了门外。
更重要的是,“民办教师”并非口头说说就能算数,省教育部门备案在册是硬杠杠——只有名字出现在那份官方名册上,才算真正踏入了乡村教师的行列,才有了日后参与转正的“入场券”。
民办教师的“关门”政策,即各省明确划定的本省民办教师任教的截止日期。超过这个时间节点的民办教师,便失去了通过政策转正的主要渠道。他们在以后连称谓都改了,即代课教师。
正是这道“关门令”,让在这个时间节点民办教师,只要连续在岗,就一定会转为公办教师。而那些不在岗的,成为后来人们口中的“老民办”,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原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没有转正的原因,藏着太多时代的印记与个人的无奈:好不容易等到转正名额分到乡里,自己却已年过六十,超过了政策规定的年龄线;有的遭遇重病缠身,或意外伤残,身体不符合条件;有的出嫁到外乡,档案没法更改,搁置了“转正梦”。
当然,也有一些因个人原因未能留住这份职业:有的因违反当时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按规定失去了转正资格;有的在全县民办教师统考中,成绩排在全乡倒数第一,被按制度辞退;还有的是实在扛不住生活的压力——民办教师的工资微薄,有时甚至只能折算成粮食发放,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不主动离岗。
相比而言,代课教师的结局最不尽人意:有的人早早离开学校,重新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的默默坚守,直到现在还站在三尺讲台上;更多的在2003年前后这几年被“一刀切”而清退。
如今,几十年过去,这些原民办教师渐渐老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有的年近七旬还在田里劳作,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有的跟着同乡去工地打零工,搬水泥、运砖块,干着最累的活,赚着最辛苦的钱…
只要和他们聊起当年教书的日子,他们会清晰地记得自己教过的几乎是每一届学生的名字;记得哪个孩子最调皮却最聪明,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紧张得发颤的声音…
他们未能转正的遗憾,更扎心。这份遗憾,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遗憾,更成了那个特殊年代乡村教育发展史上一道让人叹息的印记——它见证了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也记录了时代原民办教师,以及代课教师在变迁中的无奈与不易。
如今,我们回望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该忘记这群曾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的原民办、原代课教师,他们遗留问题应该被看见、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