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文化符号学诠释

发布时间:2025-09-10 14:02  浏览量:2

万物都是某种方式的符号。茶符号作为符号的一种,是携带着茶文化而被接收的感知。茶符号是茶文化的典型体现,是茶文化的焦点。同时,茶符号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促进茶人理性活动的发展和情感寄托的实现,使茶人的文化生活得以连续积淀,有助于茶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茶文化精髓在于“和”,它是建立在个体感性生命的土壤上,在儒释道文化灌溉下形成的。

另外,符号具有时空性,可以“透射”一种超越体验,茶事参与者借助超越的时空体验,可以进入茶汤背后的文化世界。

文化符号;茶;茶文化;超越体验

文化符号介入哲学研究已成趋势。卡西尔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才能理解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卡西尔将人置于文化视角上的这一思考,虽使人的本质在理论上获得新内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因为在《人论》一书中所指的符号,主要是文字类的书写符号。符号学家约翰.迪利认为“万物都是某种方式的符号”,即人类的文化成果应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符号中。这就是说,无物不是符号,茶也是符号的一种,茶符号是茶文化的焦点。

目前,从茶文化、茶道等角度解读茶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但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茶的文章却较少,只有吴远之《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以中国茶道为例》等不多的几篇。有鉴于此,以符号学作为研究茶的新视角,期以敞开“茶”被忽视的细节,解读茶符号及其文化含义,探索茶符号背后的文化世界。

一、茶成为文化符号何以可能

目前,中外学界对符号的定义莫衷一是,但符号作为一种对普遍思维规律的文化思索,目的是理清人表达与认识意义的方式。我国学者赵毅衡指出:“符号是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换言之,符号与意义具有锁合关系。我们以中国文化符号为例,如夸父意味着顽强进取精神;长明灯意味着灵魂不灭;孔子意味着万世师表;道教意味着长生久视。有趣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某些动物与植物也被符号化赋予了情感寄托。松鹤寓意延年益寿;蝙蝠寓意福气迎门;猴马寓意马上封侯;锦鲤寓意年年有余;兰竹寓意君子风骨。可见,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被表达,符号的用途也是为了表达意义。

在诸符号系统中的自然符号(如风雨雷电、花草树木等物,茶包括其中)原本并非是为了携带意义而出现,它的产生是有特定的依赖条件。主要依赖于“思维场、文化场、心理场”,其中“符号的文化生成部分,脱离不了文化场的土壤”。如“月晕础润”:一方面,古人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月晕(月亮泛起光晕)起风,础润(宫殿基台湿润)落雨,此现象虽是自然界发生之事,与人无关,但这些自然符号间的关系,却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加工而得来的。另一方面,苏洵《辩奸论》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至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月晕础润”这一自然现象反映在人的意识里,被人的意识加以符号化,携带了特定意义。

那么,茶何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呢?

一方面,在“能指”的现实性上讲,中国是茶的故乡。首先,有大量史料记载茶事,如:《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苦荼,其甘如莽”冏;《尔雅·木部》:“茗、苦荼”叫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而且与茶相关的名人轶事也是不计其数,如孙皓赐茶带酒、隋文帝饮茶治头痛、武则天以茶喻福祸、宋徽宗被誉为茶痴皇帝、杨万里视茶如命、易安居士角茶助学、唐伯虎书画写茶情、郑板桥茶结良缘等。其次,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我国茶学科研人员对茶叶的“染色体核型”和化学成分“儿茶素”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确定了野生茶树进化等级,证明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这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确凿证据,在“能指”的意义上为茶符号找到了依据。另一方面,在“所指”的文化性上讲,首先,其“指示义”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吩灯",茶生于林野,受水泉涤洗,气韵高洁。这与佛养心、道修身、儒治世的理想性格和人生追求相互契合。佛家以茶参禅礼佛、儒家以茶自省明志、道家以茶养生敬奉,均期以由茶观道、悟道,觉解人生。其次,在“含义”上,古人认为“茶”字可解释为,人在草木之中。儒士僧侣将儒释道之智慧注入茶理,表意人生。如佛家讲“吃茶去”,意在喝茶吃饭间识得自性,觉成正果,点亮菩提灯心;道教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草,以茶养形辟谷,渗透长生久视之思想;儒家发皇“仁爱”本心,自唐以来,如春秋大祭、殿选御试等均有茶仪茶礼,再将茶引入家礼,行于婚丧嫁娶,后世更有“无茶不礼”之说。

我们如何看待茶符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回归到生活本身。因为生活的存有,需借助文化的完成才能成型,否则,生活只会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生活分为两类:理性活动和情感寄托。茶符号是茶文化的典型体现。也就是说,茶符号既是茶文化的焦点,通过茶符号建立起来的茶文化,在本质上也是符号,是以符号构造的茶文化体系。同时,茶符号也是展现人们生活(理性活动与情感寄托)方式之一。从理性活动看,符号强调自身的理性特征。茶符号在我们理性活动中,所承担的基本角色是帮助人们思辨地、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茶的安顿性很好地落实了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秉持中道,排斥极端激进主义。茶文化受此影响,精行俭德,从容自在。其次,茶的反身性再现了中国文化的比附思维。中国传统思想中将茶比作人的伴侣、将品茶视为人生历程,从中两相观照,读出人生、生活、生命等多重意味。这表明,茶符号传递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影响着人们的理性活动,而人们理性活动的完成,须借助符号的文化力量。茶符号之中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茶符号就是理性活动的结晶。

另一方面,符号又将人置于情感寄托中,茶符号在我们感性活动中,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主要注重人的文化属性,即“精神现象”的存在意义。中国文化只是中国人的一个影子,中国人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影子。“茶作为基础的情感寄托,已成为集体无意识或者文化基因”。赖功欧先生也以为“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曾分别地作用”又“综合贯通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这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无意识文化基因,在生活劳作与文化传递的有意无意之间,或多或少地渗透进中国人的生命中,茶符号给中国人带来获取情感寄托与体验的一种可能。也就是说,符号作为文化的焦点,以文化来调节、运转、安顿我们的生活、生命,给人们决定了一个文化的人生方向。

要之,茶这一自然物被称为文化符号,在于茶被意识加工而符号化后,便携带茶的文化意义。茶文化的生成脱离不了中华文化场的土壤。茶符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文化符号,在于其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形成了茶文化,反过来又与其他文化符号一起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与成熟。茶符号促进人们理性活动的发展和情感寄托的实现,使茶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当我们确定“茶是文化符号”这一观点时,我们便可以继续探求,茶符号之文化精髓为何,又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展开?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做进一步分析与解读的。

二、茶符号的展开与茶的“和”文化

“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是人本性之提示” 在这里,我们讲的符号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是一个健动不息的世界。在此世界中,有一种理想,也有一种力量,让人随着此理想而发展。就是说,人们通过符号的展开进入背后世界,人们通过在此文化世界中涵泳陶冶,进成此世界中理想的人。李幼蒸先生讲:“中国文化生活中有一种独特的关于涵义和解释的符号学。”我们认为这种含义和解释,表现在中国人的理想信仰和生命意识上,以茶而论,茶符号的文化含义重在“和”。接下来,我们从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来了解茶文化,试看茶符号是如何在生活世界展开的。

自古高僧爱饮茶,茶是僧众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昭德寺坐禅修行,“日服镇守药数丸,时复饮茶苏”,“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时至唐宋,禅宗盛行,尚茶之风普及。《五灯会元》卷九“资福如宝禅师”条讲,饭后三碗茶即是和尚家风。在当时有的佛寺还专设“茶堂”,供僧众品茶辩理,招待客人。《禅苑清规•赴茶汤》云:“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可见,佛教徒从日常生活到供佛谈经,乃至佛门敬客礼仪,直至禅事,茶在佛门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是进入禅定的方式之一,通过茶来参禅悟道,雪洗身心。僧侣坐禅须“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在佛家看来,茶助坐禅醒神;助满腹消化;助静欲清心。这符合佛教戒酒禁欲的教义,也有利“禅定”。另外,茶苦而后甘,其滋味本身在于自我回甘,而难以明示,再加品饮者的精神寄托,似乎由品茶很容易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和”字无妙法。禅宗公案“赵州茶”很好地表现了禅茶一味。赵州从诰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回答说“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仍说“吃茶去”。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其缘由,赵州又说“吃茶去”。此公案较好地反映了临济的茶语禅机。赵州和尚反复言说“吃茶去”以清凉人心,“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为什么不说喝水去,吃饭去呢?原因大概在于饮茶的平和意境与佛教义理是相通的。无怪赵朴初先生亦言:“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平常心即是道,万物皆可入道。佛门弟子在茶中发现了缓解苦难的路径,将茶与佛家精神相联系。也许他们认为茶如良医,可助明心见性。禅茶相连,修禅、品茗共同追求的是平常心,感悟中道义,这便是“和”。佛家言:“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茶之趣让品茗成为开示和合的符号媒介,以禅茶领悟身心之和意。让人在水云间反观自照,涤荡尘世秽垢。

中庸之道是儒家基本精神之一。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和而不同的认识与追求。陆羽说:“体均五行去百疾阴需阳补,通过水火调和的茶,可助五行均体、阴阳相和。《草本纲目》言:“茶阴中之阴,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当年陆羽在创制煮茶风炉时,也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问题,这就是八卦煮茶风炉。风炉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煮茶过程中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水火风达于和谐。

同时儒家认为茶让人清醒平和,饮茶最解浮躁,保持敬静之心,还可使人自省、养廉修德,这与儒家精神是相吻合的。唐代刘贞亮曾总结茶之“十德”,除“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之六德以外,他似乎更看重精神性的“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体现了儒家的基本观点。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朱熹也曾言茶理: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

朱子从茶中提炼出“和”,认为茶理为“和”。告诉我们的是,品茶,更要求其真谛。清代茶人陆次云也赞美道:“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纵观古今茶事,人们在茶香中修身立德,展开和之气象。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相连,展示了儒家对尽己之性的追求。茶成了沟通外物与内心的契机,体现儒家对中和的道义推崇和对茶事的文化联想。

道家“和生万物”的宇宙论形态与道教“存神养和”的理想追求融通于茶事,对“和”的茶文化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田子方》说:阴阳“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老庄认为阴阳调和,一体和谐,和为生成万物的根本,这是宇宙的生成状态。虽然道家的老庄思想并没有直接将“和”与形下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吸收了道家理论资源的道教,却把这一思想进一步落实发展下去。中国古代就有吃“仙”药以求长生的风气,魏晋此风尤盛。道教玄门成仙的途径包括炼神、气法、守窍、存思、内丹、服食、摄养等。其中服食即服用益寿长生之物。茶因其性被羽客追捧。陶弘景在《杂录》中言:“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东汉壶居士《食忌》亦言:“苦茶,久食羽化。”道人仙客认为茶饮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长生不老,飞升羽化的妙药,足见道家欲借茶力以达全身保真、存神养和之目的。

茶被道门喜爱,除了“存神养和”外,还在于“保和修心”“贵柔和生”。道家喜水,主张直面自然,体悟山水。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茶和水的舒和交感关系上,流露出道家风格。张源《茶录》言:“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现其能,非精茶莫窥其体。人们对茶和水的钟爱在其品格,水至柔,方能怀山襄陵;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以虚静之心面对外物,超越俗世,此时的茶水交感,乃能以纯净之姿,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相化而相忘,虚室生白,空灵澄澈。(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认为,饮茶须注重背后修养之道:“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淸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山间松涛鹤影,皓月清泉,隐士煮茶吟唱,冥通道家之和。道门将玄理之思与生命之情联系在一起,作用在茶上,使自然与人事结合,凝聚了道门的真切体验与深刻创见。

卡西尔讲,因各种符号的文化存有,人的生活便不像“柏拉图比喻中洞穴里的囚徒,人的生活被限定在他的生活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之路。无论是儒家“和而不同”的世间道,还是佛家“清寂静和”的空门妙义以及道教“养和”与“和生”的理想追求,中华文化(儒释道)影响着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文化也反哺中华文化,形成了良性的圆圈式文化互动循环。卡西尔一再强调文化符号表达的是一种“生命一体化”的信念,生命一体化融通了各种生命形式,使万物一体而关联。这样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茶符号,它通过生命的交感升华至文化的交感,在更高层次上保留了交感互通的特性。人们通过茶符号的诠释,使茶的“和”文化得以伸张、展开。茶符号赋予了人们重建文化世界的艺术能力,也提供了人们与文化世界的交感互通的一种可能。

三、茶符号透射出的超越的时空体验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于能将一切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人文化”。纵使是喝茶此等小事,也十分讲究。这是因为中国人对文化世界的感悟,更多的是一种体验。茶文化是建立在个体感性生命的土壤之上,在儒释道文化的灌溉下形成的。茶事参与者借茶文化,进入茶汤背后的完整世界,无形中达到一种超越体验。从符号学角度看,这是因为文化符号具有时空性。虽然一切存在都在时空之中展现,但符号可透射一种超越体验,“人的符号力量可以超越他的有限存在的一切界限” 。这种界限是指“人类的时间与空间世界”。这涉及了存在符号学意义上的“透射方法”,这种方法意味着人们通过脱离此在转向更高层面。在茶人眼中这可理解为,将茶符号背后的文化以“透射”方法作用在茶事生活中,获得一种超越体验,即"超越的时空体验”。

自茶事盛行以来,在时间上要求把握当下,又恰到好处。一方面,从择、煮、煎、饮等茶的功夫上看,均讲究对时间的准确把握。首先,采茶需时。宋徽宗言:“茶叶采摘,贵在天时”,“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其次,煎茶需火候。震钧言:“茶之妙用,全在火候。”煮茶汤也体现出时间的精确性。宋徽宗赵佶以“声响”“形色”控制煮汤时间,认为茶汤“沸如鱼目,微有声”则“嫩”;“腾波鼓浪”则“老”,嫩老两水均煮不出好茶,“鱼目”后出现“连珠”时,及时停火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性。另一方面,茶事活动在时间的要求上,与人们常讲的当下体悟生命相一致,茶文化的超越意识在时间层面透露出一种符合主体的内在感受。这种时间上的超越性令主体超越于“心”“物”之间,产生一种超越体验。同时,茶文化在时间维度上,还透射出超越的永恒性。在刹那间永恒,在流转中常驻。茶本韵高性洁,不与俗物并论。茶给人带来“喉吻润”“涤昏寐”的生理感受,又随之产生出心灵体验,在静和宁远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在泡茶中领会当下与永恒。

在空间方面,茶室布置也充分体现“超越体验”的关照。一方面,茶室是茶事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品饮开展的基本保障。欧阳修《尝新茶》一诗中,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显然,欧阳修看来,品茶须在有甘泉、洁器、好日的环境中进行,达成物我共融之态。至明代,冯可宾于《岕茶笺》中提出“宜忌”品茶说;徐渭言:“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蘇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中国人将品茶作为人生雅事。茶事须配以清雅幽静的环境,在茶事环境中讲求“和”境。另一方面,茶事环境的巧妙设计可以营造出特有意境,通过情景交融以达成闲情逸致的精神状态,为饮茶者提供情感发轲与精神升华的超越条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茶四境说,即物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存,方为至上境界。由梅林竹海、幽静清雅的物场所转向弄箫抚琴、雅致脱俗的艺氛围;再由“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人关系转向一心悟道、人茶化一的心境界,力求彰显圆而神的境界。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对饮茶空间虽无固定严格的要求,但强调与自然的交融贯通,以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契合。隔世幽静的露天环境、素雅的茶室空间,为饮茶之人营造出与世隔绝的超日常空间的境界。

人与自然在时空中共存,“又超越了具体时间、空间和我们其中的行动者的此在”,进而弱化了时空、言语、场所中的交际表达功能,转而进入超越时空的内在体验。于是出现情景交融、主客合一之命境。既是对自我生命的体味,也是对自然生命的共振、与造化流衍的共鸣。这使茶人在个体情感的抒发中潜沉而深刻,带有对生命文化的探寻与体味。“茶是人与自然携手共创的杰作,茶开启了自然与人的心灵相通之大门”。茶人把内外身心一气关联,进而把物质世界人文化、艺术化,把自己的生活、生命投进理想的文化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种文化的人生,自得其乐,这是中国文化在茶事生活的折射与透露。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人所认为的理想生活正是要从喧嚷嘈杂的尘世超拔出来,进入到文化世界中去。要进入文化世界,需要把自己的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生命的文化,需要从人的心灵里面去再发现。能够欣赏文化的人,才能创造文化。

四、结语

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背后的茶文化表现在中国人的理想信仰与生命意识上。茶符号的文化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追求和思考,而不是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活具体规则。通过对茶符号及其背后文化的解读,一方面可以再现古代人如何调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更好地体会中国古人的文化与生活世界。

今天,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我们提倡东西方多元互补、互助共生的文化追求。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茶,是对中国茶符号做出文化诠释的新尝试。这样的尝试,经符号解释和文化创造的活动,有利于我们以文化扇面来对人性“圆”进行文化规定,有利于我们以文化符号方式进行人文化世界的重建,为中国人面临的如何化解古代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就这个意义上讲,中西文化的互动发明应当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丈出版社,2003.

[2](美)约翰•迪利.符号学基础[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天学出版社,2012.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清)吴楚才,吴调侯编.古文观止[M].哈尔滨:北方丈艺出版社,2013.

[6]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邺风·谷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李学勤主编.尔雅正义·木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吴远之.茶道九章·序言[M].北京:中国书店,2015.

[10]赖功欧.茶哲睿智·序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11]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唐)房方龄,等.晋书·艺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中国茶叶博物馆.岛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14]杨曾丈,夏黄年主编.敕修百丈清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15](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杂类[M].武汉:崇文书局,2018.

[16](魏)王弼注,楼宇忍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法)塔拉斯蒂.存在符号学[M].魏全凤,颜小芳,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19](宋)蔡襄,等.茶录外十种·大观茶论[M].上海:上海书店,2015.

[20](清)震钧.天咫偶闻·说茶[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